《生物荧光检测器有助于药物发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3-06
  • 最近,加拿大研究人员与巴西同事合作开发了13种生物发光传感器,用于测试实验室中新药物的有效性。

    该研究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为新药的测试和表征铺平了道路。该生物传感器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作用,而GPCR是参与细胞间通讯的膜结合蛋白。研究人员选择研究GPCR是由于目前市场上所有药物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估计都针对这些受体。

    该文章的作者之一,巴西圣保罗大学RibeirãoPreto医学院(FMRP-USP)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系教授Claudio Miguel da Costa-Neto表示,这些蛋白质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的目标,包括过敏,疼痛,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新的生物传感器预计将与发现和开发用于治疗更多疾病的新药有关。直到几年前,用于新药开发的体外试验仅显示该化合物是否激活或阻断了给定的细胞反应。

    该研究描述了研究人员如何开发,验证和使用一套基于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的生物传感器来测量不同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并检测药物在培养细胞中的作用。由GPCR及其配体(包括激素和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级联控制细胞中的多种过程,使其成为新药发现的关键目标。

    国际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荧光和发光酶(如荧光素酶,萤火虫中发现的光产物)添加到GPCR配体中。

    Costa-Neto指出,当这些受体中的一种被药物激活并且细胞内的蛋白质与受体相互作用时,荧光素酶发出的光会转移到荧光蛋白上并激活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药物作用的不同水平。

  • 原文来源:http://stke.sciencemag.org/content/11/559/eaat1631
相关报告
  • 《HIV耐药检测有助于艾滋病长期有效管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01
    •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 今年我国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艾滋病与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同属病毒传染性疾病,也是人类面向未来的重要疾病挑战。 目前,随着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普及大大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寿命,使艾滋病成为可治疗、可管理的慢性疾病。与此同时,随着HIV抗病毒治疗人群的不断累积及治疗时间的延长,HIV病毒耐药性危机等重大挑战也渐露端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卫健委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张彤就艾滋病的防治给出如下建议: 四分之一感染者未检测,发现者多为中晚期 据了解,中国在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例以来,30多年间艾滋病感染病例快速增长,传播途径从最初的以吸毒共用注射器及不安全采供血为主,变为性传播、尤其是异性传播为主。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呈现总体低流行,局部高流行的特点,感染人群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45岁,但值得注意的是,14-20岁的年轻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的感染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仍有很多病人没有被发现。”张彤主任说。来自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没有检测或不知晓自身感染状况,已发现感染者中疾病晚期比例较高。 及时发现并坚持治疗,寿命可接近非感染者水平 感染HIV是否影响患者的预期寿命2017年《柳叶刀》杂志曾发表一篇研究报告,称欧洲和美国感染艾滋病毒的年轻人预期寿命增加了10年,及时并坚持接受药物治疗的感染者预期寿命可接近非感染者。 中国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张彤主任提到,“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开始接受治疗,真正地改善了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在药品种类上采用国产与进口结合的方式,加快了国际上新药物的引进,让更多的医生和感染者对治疗有了选择。” 变异将导致药物无效,耐药检测有助于长期管理 HIV感染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期间一旦HIV病毒发生基因突变,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将下降,将可能导致药物无效。 “从1987年第一个艾滋病抗病毒药物问世以来,到目前一共有30多个单体药,形成有限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HIV病毒变异是从刚开始感染病毒就存在的,当然大多数变异病毒对药物仍然敏感,但是随着耐药病毒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如果出现广泛耐药的病毒,将是对整个治疗体系的严重挑战。” 张彤主任表示,“耐药检测是一个很好的帮助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手段,可以更早发现潜在的耐药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病毒传播。对于艾滋病长期管理非常重要。” 二代测序技术更精准,商品化试剂已进入市场 HIV病毒耐药检测通常采用基因型或者表型检测,前者因相对便捷、成本较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目前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已把HIV病毒耐药检测环节调整到治疗方案制定之前。遗憾的是,国内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数量颇为有限,其中具备CD4检测能力实验室896个,具备病载检测能力实验室260个,而具备基因型耐药检测能力实验室仅38个。 目前,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在艾滋病的耐药检测中得到应用,从国外的经验看,二代测序技术能有效提升检测的敏感度,减少了人工操作(总计小于2小时)和检测周期(48小时)。“二代测序对实验室人员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对结果有很好的解读能力。北京佑安医院已经建立了这种技术。”张彤说。
  • 《澳研究称废水检测有助更早发现新冠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14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10日发布公报说,他们与昆士兰大学科研人员开展的新研究表明,废水检测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症状几周前就发现社区中存在的新冠病毒,有助于构建有针对性的早期检测系统。 研究人员回顾分析了今年2月和3月初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收集的废水样本。研究发现,最早在当地公开报告首批新冠病例之前三周,就已能从废水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的基因指纹。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在美国《整体环境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还表示,如果采样足够频繁和广泛,该技术可在有患者感到不适前通过废水检测出新冠病毒,这是因为他们在得知自己被感染前,身体已开始通过粪便将病毒碎片排入废水系统中。 参与研究的澳大利亚疾病防控中心主任特雷弗·德鲁介绍说,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可能在表现出临床体征前就已感染并传播新冠病毒。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患者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自我复制,一部分病毒便会随人体粪便排出体外。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针对特定区域进行防疫措施限制,避免较大区域的“完全封锁”,有利于恢复经济和让人们更自由流动。研究者还将继续改进方法,以在废水中更高效地检测到病毒,并减少废水采样方式的不确定性。 此前,多国研究人员曾报告在废水中检测出新冠病毒。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今年6月发布公告说,该校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去年3月采集的巴塞罗那废水样本中检测出了新冠病毒。此外,法国媒体今年7月报道,相继在巴黎6月底和7月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法国医学科学院7月初表示,废水的微生物分析可以对病毒传播起到定期监测和前瞻预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