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坚获2018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0
  • 9月8日,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林本坚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奖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林本坚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所开拓的浸润式微影(也称光刻)方法,革新了集成电路的制程,使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能持续缩减为细微纳米量级,在过去十五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为建造最强大的计算和通信系统做出了关键贡献。

    传统的“干式”微影自1959年半导体工业界发明平面积成电路以来被持续使用了四十年,然而受限于基本光学衍射,在90年代后期,用该方法制造特征尺寸小于65纳米的芯片面临无法逾越的瓶颈。林本坚预见昂贵的“干式”微影技术将进入死角,建议使用浸润式或“湿式”微影,该方法是一种新的微影工序,透过液体介质置换透镜和晶圆表面之间的气隙以提高光学解析精度。虽然原始的浸润式概念在80年代曾提出过,但距离可实现的方法很远。为使得全面表征及优化浸润式微影系统,林本坚定义了并导出了关键性能指标和缩放公式,为极高解析度的三维浸润式微影光学系统规范了必须遵行的缩放定律。他还研发出克服液体中微气泡形成的方法,开拓了在热力学极限下,经由水而衍射的微影工序。他的一系列发明在科学和工程上证实了“湿式”微影方法可用于最先进的IC制程,他的突破性发明和持久的技术引领促使全球半导体工业界改用“湿式”微影方法。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浸润式微影方法用最有成本效益的193nm ArF为激光源显影,将IC技术节点从65nm循产业路线图持续降至7nm,使得摩尔定律得以持续延伸了七代。根据IEEE近期的数据统计,浸润式微影技术制造了至少世界上80%的晶体管。

    自六十年前发明集成电路以来,半导体技术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及社会化革命。在庆祝集成电路诞生六十周年之际,将未来科学大奖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 - 授予这位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半导体工业界的英雄,“浸润式微影之父”不仅恰当且意义深远。

    公众号“知识分子”介绍称,正是因为他的发明,影响了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巨头由此舍弃耗资巨大的研究积累追随其技术标准,从此造就了台湾半导体的辉煌成就,对台湾科技业发展贡献巨大。

    林本坚出生在越南,在台湾上高中,并于197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他在IBM不断提高成像技术,一干就是22年。2000年,林本坚回到台湾,加入了台积电。 出席本届未来科学大会颁奖礼的还有丁健、徐小平等捐赠人代表,饶毅、王晓东、谢晓亮、丁洪等科学委员会成员。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设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一年一届,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研究的科学家,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得主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新增6名科学委员会成员。

相关报告
  •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和林本坚成最大亮点》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9-10
    • 9月8日下午,2018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现场 除了袁隆平先生,其他获奖人公众相对都不太熟悉,尤其是来自台湾的林本坚教授,他在电话连线时获得掌声的热烈程度仅次于袁隆平先生。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首位获奖的台湾同胞,更因为他的工作领域正是近期为民众所热切关注的芯片领域。 生命科学奖与物质科学奖均下出“三黄蛋” 今年大奖最为出人意料的就是,生命科学奖与物质科学奖都产生了三位获奖人,这于未来科学大奖,尚属首次,而就诺奖而言,已是常态。中国的未来科学大奖除了在奖金总额上已经追平诺奖,在获奖者名额上也快速迫近。可见“中国的诺贝尔奖”已是神形皆备、实至名归。 今年的生命科学奖颁给了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袁隆平先生已是名满天下,而李家洋、张启发两位教授,大家知道的并不多,这次生命科学奖的颁发,恰好回应了前段时间关于杂交水稻的热议。是啊,包括杂交水稻在内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优化,饱含了无数科学家的辛劳和汗水,我们除了记住袁隆平,也应该记住和袁先生一样为了中国人民能吃饱饭而做出重大贡献的这些民族英雄。 李家洋是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他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途径调控的分子网络研究和水稻品种设计育种,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李家洋领衔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攻关,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选出高产与优质的控制基因“组装”在一起,破解水稻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该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张启发是湖北公安人,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他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袁隆平先生一样优秀杰出、任劳任怨的农业科学家,我们国家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确保国家的种业安全、粮食安全。此次未来科学大奖把生命科学奖颁给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同行们,可谓是众望所归。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在电话连线获奖人时,袁先生第一时间并未接到电话,而是他家里的一位女士先拿起话筒,连声说“你找袁隆平噢,等一哈”。结果没有听清的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项委员会主席骆利群教授把获奖信息连说两遍,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哄堂大笑。昨天刚好是袁先生88岁的生日,今天的未来科学大奖应该是袁先生今年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
  •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卢柯: 古老学科也有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0
    • 9月6日,2020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 “物质科学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奖励他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 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一个聚焦“未来”的大奖颁发给一个“古老”的学科,这给从事传统领域的科研人员带来了巨大鼓舞。 以下是专访实录: 《中国科学报》:您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获得这项大奖吗? 卢柯:因为我所在的材料科学领域是一个相对传统、古老的领域,所以我觉得一个聚焦“未来”的科学大奖不太可能落到我头上。正因如此,我今天特别惊讶。 《中国科学报》:“未来”科学大奖颁给了一个“古老”的学科,是否意味着传统学科其实也充满了突破的潜力? 卢柯:我想是的。未来科学大奖应该是面向未来的。而我相信材料科学这个传统领域依然有着广阔的未来。 我从大领域来讲是做金属材料的,从小领域来说是做纳米金属材料的。金属材料的结构到了纳米尺度会表现出什么新性能,会出现什么新现象?这就是传统材料科学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 这个意义上讲,把未来科学大奖颁给我,不是颁给我一个人,而是颁给了我们这个孕育着希望的领域。很多同事在给我发来的微信、短信中,都说这是我们这个领域的喜讯。事实上,未来科学大奖给我们这些从事传统领域的人一个巨大的鼓舞。 《中国科学报》:未来科学大奖是一个民间科学大奖。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拿政府的奖和拿民间的奖,在感觉上有什么区别呢? 卢柯:无论是政府组织的科技奖励,还是民间出资组织的科技奖励,都应该是基于同行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只要客观公正,他们本质上没有差别,对科技界都是件好事,都会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2019年,我获得了金属材料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奖——Acta Materialia金质奖章,也是一个国际同行评出来的民间奖。 《中国科学报》:您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何期待,接下来的科研生涯中最想做成哪件事? 卢柯:我有好多特别想做的事情,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金属这样一个非常传统的、普遍存在的材料,在进入纳米这样小的尺度后能产生的新规律,摸得更全面一些。 我们的研究工作很像是瞎子摸象,今天摸着一点,明天摸着一点,如果能再工作10年、20年,希望能把这头大象的形貌勾画得全面一些,能给年轻人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中国科学报》:目前您所在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卢柯:我们最初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微观结构缩小到纳米量级,所以我们做了二三十年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制备。 “制备”听起来是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实则不然。一个材料制备不出来,除了我们的工艺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很多规律,比如结构形成演化规律、结构稳定性规律、结构性能关系规律都不清楚——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所以,最后我们的功夫是花在怎么能够把结构演化到纳米尺度,怎么能稳定住它。最终我们发现的纳米孪晶结构和梯度纳米结构都是比较稳定的结构,而且它们表现出了很好的性能。 《中国科学报》:您曾说纳米孪晶结构的发现过程是很偶然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卢柯:我们当时并没有想要做出纳米孪晶,只是想做出晶粒尺寸很小的铜。结果却发现铜的晶粒尺寸并没有那么小,反而出来了一堆副产品(亚结构),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纳米孪晶结构。但这个副产品的性能特别好。 过去我们不知道有这样一种纳米结构,于是花了很大精力来理解:它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结构,这个结构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性能?但当我们把论文投出去后,送一次被退一次,送一次被退一次。因为大家不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纳米结构,不是一种大家所认同的纳米结构。因为纳米孪晶的晶粒尺寸不在纳米量级,只是它的层片厚度在纳米量级。 那段时期我们被拒稿折磨得快要受不了了,以至于都想放弃了。就在决定最后一次努力的时候,《科学》接受了它,那是在2004年。 《中国科学报》:纳米孪晶这个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 卢柯:孪晶之所以叫“孪”晶,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规则的晶界,晶界两边的晶格是对称的,所以它非常稳定——这是大家已经知道的知识。 但当我们把孪晶界之间的间距做到特别小,小到纳米级别,结果发现它的性能特别好,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 如果我们把普通铜的强度通过合金化或晶粒细化提高几倍,它就变得特别脆,导电性也会损失,而做成纳米孪晶铜以后强度可以提高到10倍,比一般钢的强度都高,同时它还有塑性、可以变形、可以加工,导电性还不会损失。也就是说,它在保持金属出色的导电性能同时又大幅提升了强度。 《中国科学报》:性能如此优异的材料,是不是能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卢柯:一个新材料从原理的发现,到应用于工业产品中,这个过程少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中间还有许多环节,需要很多人的参与。要推动材料的应用,就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国家一直在倡导的。科学家完成了科学原理的发现,接下来要运用这些新原理推动技术创新,在这个阶段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产学研融合,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中国科学报》:据说您的研究在起步阶段被很多同行当成“笑话”。您是怎么在周围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这个方向的? 卢柯:这个说来就很简单了,我这个人“一根筋”。你们说“不好”,但又说不出道理来,我是不听的。我认为正确的事情一定会坚持到底,不太容易放弃。 《中国科学报》:您最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些什么?特别是当他们处于比较困难的人生阶段时。 卢柯:我也有很多学生,我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看远一点,不要只看眼前”。 看远一点的好处是什么?你现在碰到的困难,看远一点后会发现不过是个小困难;你现在取得的成绩,看远一点后就会发现只是一个小成绩。 但是年轻人不太容易看远,大多关注的还是眼前的事——这可能也是自然规律吧。正因如此,我更愿意把这个建议向年轻人多重复几遍:看得远一点,做事情专注一点,标准提得高一点。 年轻人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