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转化正极助力锂硫电池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双提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5
  • 锂硫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 Wh/kg,数倍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潜在继承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过量使用非活性组分(例如电解质和导电碳)导致电池能量密度与理论值相去甚远,以及多硫化物穿梭效应使得该类电池循环能力和容量快速衰减,上问题限制了锂硫电池商业化应用。麻省理工学院Ju Li教授课题组牵头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具有致密的嵌入转化杂化机制的正极材料,显著改善穿梭效应,同时减少硫正极中的非活性组分,从而提升了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Eg)和体积能量密度(Ev)。研究人员首先对正极孔隙率和正极比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孔隙率极大地影响正极性能和最终的Eg和Ev,且随着孔隙率增加两者都会减小。然而当前已报道的相关文献采用电解质与活性物质的比例(E/AM)普遍大于15 μl/mg(锂离子电池正极为~0.3 μl/mg),意味着基于S8正极的超高比容量往往是通过过大的正极孔隙率和过量的电解质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全电池的Eg和Ev能量密度就会下降。为此,研究人员将具备快速锂嵌入反应和高振实密度的电化学活性Chevrel相多硫化钼(Mo6S8)与S8复合,设计出嵌入-转换型混合正极材料(含碳量仅为10%质量分数),由于Mo6S8本身具备良好的电子和离子电导特性,因此可以在大幅减少非活性物质碳材料使用量的情况下保证电极良好的电子和离子电导。而且由于大幅减少碳材料使用,正极孔隙率也大幅下降,从70%减少至55%。E/A比例也大幅下降至 1.2 μl/mg。随后将该新型正极和Li金属组装成完整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新型嵌入-转换型混合正极锂硫电池的Eg和Ev分别高达366 Wh/kg和581 Wh/l,综合能量密度(Eg和Ev)优于一般锂硫电池和商业锂离子电池。且经过100余次循环后,电池仍可保持83%的初始容量,呈现出优异循环稳定性,这种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可归因于放电产物LixMo6S8对多硫化锂(LiPS)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即LiPS会被完全转化,从而抑制了穿梭效应。该项研究采用高电子和离子电导的嵌入式电极材料Mo6S8取代非活性物质碳和S8杂化形成嵌入-转化复合正极,大幅减少了碳含量和电解质用量,保证循环寿命的前提下单体能量密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实现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为解决锂硫电池商业化发展挑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Energy》 。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刷新锂二次电池能量密度最高值,达 711Wh/kg》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05-19
    • 二次电池是可以反复充放电的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是性能最优的一种。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即每单位质量或体积所储存的能量,是电池研发的重要目标。目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为200 至300Wh/kg,在实验室中,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能量密度达到 400 至 600 Wh/kg的锂电池,然而,中国的科学家却将这数字直接提升到了711 Wh/kg。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HE01组李泉博士、博士研究生杨旸在李泓研究员和禹习谦研究员的指导下,研制了一种基于高容量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和超薄金属锂负极的具有超高质量比能量密度和体积比能量密度的10Ah级软包锂二次电池,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的第三方测试, 首次放电质量能量密度达到711.30 Wh/kg 、体积能量密度达到1653.65 Wh/L!研究人员通过拓宽富锂锰基氧化物的充放电电位获得更高材料储锂容量、采用隔膜涂层技术解决超薄锂大面容量沉积可逆性、并探索厚电极、贫电解液、超薄集流体的匹配性应用等综合策略,最终实现了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可逆充放电。该数据为目前已公开报道的锂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最高值。相关成果以“A 700Wh kg -1 rechargeable pouch-type lithium battery”为题发表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上
  • 《创新的电池设计提供高能量密度和可持续性》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16
    • 由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梁耀忠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高性能准固态镁离子(Mg-ion)电池,实现了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这种创新设计为传统锂离子电池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安全和高能量密度的替代品,解决了材料稀缺和安全问题的限制。 最近,该论文以 "下一代镁离子电池 "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这种新型镁离子电池有可能彻底改变整个行业。"梁教授说:"这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发展。 近年来,鉴于锂离子电池的局限性,镁离子电池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然而,开发高效镁离子电池的道路充满挑战,包括需要克服水性或水基体系中狭窄的电化学窗口,以及非水性体系中离子传导性差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梁教授的团队开发出了盐中水镁离子电池,其工作电压超过 2 V。然而,由于阴极中的质子存储比镁离子存储占主导地位,这种电池仍然落后于非水基电池。 "与金属离子相比,氢离子或质子更小、更轻。由于体积小,质子很容易进入电池的阴极结构。梁教授团队的博士生、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Sarah Leong 说:"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质子和镁离子会争夺空间,这就严重限制了电池所能存储的能量以及电池的使用寿命。 (A-B)电池在室温和零下温度下的显著循环性能。(C) 电池耐压高达 40 个大气压。(D)与易燃的商用锂离子电解液相比,水性电解液不易燃。来源:《科学进展》(2023 年)。DOI: 10.1126/sciadv.adh1181 然而,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推出了准固态镁离子电池(QSMB),这是一种创新的电池设计,使用聚合物增强电解质来控制质子和金属离子之间的竞争。 QSMB 在 2.4 V 时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电压,能量密度达到 264 W-h kg-1,超过了目前镁离子电池的性能,几乎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相当。 梁教授说:"我们的准固态镁离子电池结合了两方面的优点,既有非水系统的高电压,又有水系统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它标志着高性能镁离子电池的开发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为了对 QSMB 进行终极测试,研究团队进行了广泛的循环测试,结果令人吃惊。即使在零下温度(-22°C)的极端条件下,QSMB 经过 900 次循环后仍能保持 90% 的容量,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这种电池还具有不可燃性,可承受超过 40 个大气压的压力。这种耐用性和性能使 QSMB 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理想选择,即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也是如此。 梁教授团队的研究助理教授潘文定博士认为,QSMB 技术有可能重塑能源存储的格局,为我们的世界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他说:"我们研究中提出的先进电解质开发战略不仅具有镁离子电池的潜力,还能扩展到锌离子和铝离子电池等其他多价金属离子电池。我们相信,这项研究将为下一代不仅高效而且环保的储能解决方案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Kee Wah Leong et al, Next-generation magnesium-ion batteries: The quasi-solid-state approach to multivalent metal ion storage, Science Advances (2023). DOI: 10.1126/sciadv.adh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