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江豚 留住长江微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3-11
  • 由江苏科技大学环保协会申报的“保护生命之河,留住长江微笑”江豚保护项目, 日前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和华泰证券共同发起的“一个长江·野生动植物保护小额基金”资助立项,这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被该基金立项建设的高校环保社团项目。   江苏科技大学环保协会会长、2018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韩诚介绍,围绕江豚保护项目,他们多次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公益组织,走进镇江江心洲、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等地开展野外实地考察,还联合全国保护江豚的志愿者,制作了主题宣传册、系列明信片和纸浆画,开展“节水护水与江豚保护”活动80余次。2019年,协会主办“江苏科技大学首届长江江豚保护论坛”,并联合长江流域其他高校共同举办“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保护江豚夏令营”。 资料图:联合镇江市自来水厂开展水源地调研   韩诚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项目活动也没有因此而停滞。他们在线上联合南京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十三所高校,开展了“同乘环保之舟,共达互助彼岸”环保知识竞赛,邀请全国保护江豚的志愿者开展线上长江豚类保护专题研讨会,并撰写了关于江豚文创品商业推广的调查报告。 资料图:江豚馆科普及交流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该组织在全国各高校申报的基础上,遴选出24个项目参加线上答辩,并最终选取11个项目给予立项资助,每个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经费共计5万元,这也是江苏科技大学环保协会第二次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资金资助。   “我们将以此次项目申报为契机,打造江豚教学精品课程,开发江豚保护线上平台,开展江豚保护志愿者培训、协助保护区开展志愿巡护,为保护长江江豚,保护长江做一份贡献。”江苏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环保协会指导老师喻永光表示。 

相关报告
  • 《“生命长江 微笑江豚” 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冯丽)经过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12月5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市长江办渔政码头,并于7日举行了公众开放日。目前考察行程已过大半,利用新技术调查了江豚的自然种群及分布,预计12月20日前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部分江段江豚目击率下降 图为正在作业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新华网冯丽 摄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物种,位居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具有独特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保护长江江豚,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早在11月10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在武汉正式启动,科考队在40天时间内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解其栖息地环境质量。据悉,最近一次的科考距离现在已有5年时间。 在公众开放日现场,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表示,将进一步摸清五年来长江发展定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准确掌握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分析评估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分布规律、受胁因素等,全面掌握长江江豚衰退机理、确定重点保护水域,为下一阶段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呈加速下降趋势。”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考队目视组组长梅志刚介绍,2006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中栖息的唯一鲸类动物。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为1040头,长江干流种群数量年下降速率约为13.7%,且呈加速下降,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保护形势极度危急。 据了解,此次考察活动目前已进行了24天,考察了武汉、宜昌、安庆、铜陵等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采用目视和声学等方法对江豚种群和栖息地进行考察,结合无人机、声学探测等新技术调查了江豚自然种群及分布。同步记录了洲滩、岸带、航运、水工建设及渔业捕捞情况,对长江江豚的生境做了进一步调研分析。 当前初步考察结果 图为科考队员在做水环境采样。新华网冯丽 摄 在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中,此次科考队员对宜昌至武汉江段进行了往复考察。初步看来,这一区域的目视观测结果要显著高于2012年的观测数量,而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武汉至上海之间的江段目前只进行了单程考察,目视观测结果要略低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而显著低于2006年的观测结果。 考察结果初步显示,部分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另有部分江段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沿岸人类开发活动较为严重,船舶航运较为繁忙,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 梅志刚表示,这些还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尚不能就此判断这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全流域考察结束后,结合声学考查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 接下来,科考队将继续开展上海至武汉江段的考察,预计12月20日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 二十年后还能再看到你的微笑吗?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3
    • 中新网铜陵5月18日电(记者 孙悦)游走在长江边,如果能看到长江江豚,那可以说是人类的幸运。长江江豚张起嘴来像在微笑,所以人们管它叫“微笑天使”。在中国,目前仅存1040头长江江豚,它的微笑或许在二十年后会消失……   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位工作人员叫张八斤,他已在这里工作12年。他的工作很单调,每天6点、10点、14点、16点提着一个装满小鲫鱼的塑料桶来到高台上,投喂长江江豚。   张老伯对这里的江豚如数家珍,他指着一条小江豚对记者说,这是今年刚出生的,待另一只江豚浮出水面时,他又对记者说,这是保护区内最大的一只。每到投喂时间,张老伯会戴上一只紫色的手套。怕弄脏手?当然不是,他担心手上的细菌会伤害到江豚。“像背后有刺的饵料鱼是不能给江豚吃,会刮伤它们的,因为它们吃东西,都是直接吞的。”每一天张老伯都会仔细处理投喂江豚的食物。   看到江豚慢慢吃饱,张老伯的内心是满足的。   或许你会问,有必要这么细致入微地照顾长江江豚吗?   真的有必要! 长江江豚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在白鳍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之后,江豚成为了长江中唯一的鲸类动物。   2013年,长江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考虑到种群的破碎化,有效群体更少,长江江豚的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再不采取保护措施,15-20年长江江豚将上演白鳍豚的悲剧,会发生功能性灭绝的情况。”保护区科研室张西斌主任这样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公开报道的江豚死亡案例每年平均超过20起,几乎每个月都有江豚非正常死亡案例的报告。“近些年,长江渔民的捕捞程度越来越大,长江江豚的食物逐年减少,眼看着江豚越来越瘦。” 张西斌称,船舶螺旋桨的误伤及栖息地遭到破坏,也是影响江豚数量的一大原因。 长江江豚   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先后捕获了4头长江江豚放入半自然水域的夹江中进行饲养和繁育研究,2012年曾在10天内诞生3头小江豚,实现了保护区长江江豚繁殖的新突破。就在今年5月初,保护区内又新出生1头小江豚,目前已有11头江豚在保护区内嬉戏玩耍。“现在长江生态环境逐渐变好,渔民不会大规模捕鱼了,江豚数量也在上涨。”说到这,张西斌脸上露出一丝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