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结构、类型与市场应用全解析》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01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基于天然除虫菊素结构改造的仿生杀虫剂,具有高效、低哺乳动物毒性和广谱杀虫活性。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Ⅰ型、Ⅱ型、含氟拟除虫菊酯和非酯骨架拟除虫菊酯四类,各类在理化性质和应用层面存在显著差异。 1. Ⅰ型拟除虫菊酯(不含α-氰基):结构与天然除虫菊素相似,光稳定性较差,但对哺乳动物毒性低。优点包括击倒作用强,对哺乳动物安全,适合卫生害虫防治;缺点是光稳定性差,不适合户外农业使用,部分品种对鱼类和蜜蜂毒性高。 2. Ⅱ型拟除虫菊酯(含α-氰基):引入α-氰基,增强神经毒性,光稳定性显著提高,但对水生生物毒性增强。这类化合物优点是光稳定性好,适用于农业害虫防治,缺点是对水生生物毒性高,易产生抗药性,需轮换用药。 3. 含氟拟除虫菊酯:在Ⅱ型基础上引入氟原子,增强杀螨活性和光稳定性,但对碱性环境敏感。优点是杀螨活性突出,适合螨虫防治,部分品种环境友好;缺点是对碱性环境不稳定,需避免与碱性农药混用。 4. 非酯骨架拟除虫菊酯:突破传统酯类结构,降低对鱼类毒性,但合成工艺复杂。优点是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缺点是合成成本高,市场推广受限。 在应用市场上,Ⅰ型拟除虫菊酯主要用于卫生杀虫剂,主打快速击倒和缓释剂型开发。Ⅱ型及含氟类拟除虫菊酯用于农业杀虫剂,推广高效品种并配套抗性管理方案,同时开发低水生毒性剂型。非酯骨架类则针对有机农业推广低毒品种。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5154.htm
相关报告
  • 《Nature:靶向蛋白SAP2可恢复蚊子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有助遏制疟疾蔓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05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一种全新机制。他们在研究西非的两种主要的疟疾传播媒介---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和Anopheles coluzzii(另一种按蚊)---后,发现位于蚊子腿上的一个特定的结合蛋白家族在杀虫剂抗药性的蚊子种群中高度表达。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sensory appendage protein protects malaria vectors from pyrethroids”。 论文第一作者Victoria Ingham博士解释道,“我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杀虫剂抗药性机制,我们认为这是导致蚊帐功效低于预期的原因。当蚊子在蚊帐上停留时,这种位于蚊子腿上的结合蛋白与杀虫剂直接接触,这使得它成为极好的潜在靶标,用于在未来开发添加到蚊帐中的添加剂以便克服这种强效的抗药性机制。” 在研究了这两种按蚊后,这些研究人员发现结合蛋白SAP2在杀虫剂抗药性蚊子种群中升高,并在与所有蚊帐上使用的一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s)---接触后会进一步升高。他们发现当通过部分沉默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让它的表达水平下降时,蚊子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就可得以恢复。相反,当这种蛋白以高水平表达时,之前对拟除虫菊酯敏感的蚊子对这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整个蚊子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加,导致引入了新的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这些蚊帐含有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iperonyl butoxide, PBO)以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这种增效剂靶向由细胞色素P450引起的最广泛和以前最有效的抗药性机制之一。但是,蚊子正在不断产生新的抗药性机制。这种新的抗药性机制的发现为鉴定可用于恢复易感性的其他增效剂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论文通讯作者Hilary Ranson说,“经过长效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仍然是疟疾控制的关键干预措施之一。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并减轻蚊子种群的杀虫剂抗药性,以确保过去几十年疾病发病率的急剧下降是不可逆转的。这种新发现的抗药性机制可能为我们监测杀虫剂抗药性、开发能够阻断拟除虫菊酯抗药性并防止疟疾传播的新型化合物提供重要的靶标。”
  • 《有机磷类杀虫剂常见品种及禁限用情况概览》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9-25
    •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出现是用来取代有机氯类杀虫剂。其杀虫活性于1936年前后被发现。和有机氯类杀虫剂类似,有机磷类杀虫剂也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农药的大量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1943年,第一个上市的有机磷类杀虫剂为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 有机磷类杀虫剂几乎的发展几乎代表了整个杀虫剂发展的过程,从发现,到增长,全盛后的衰退,逐渐被取代。全球目前用于农业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共有 46个。有机磷类杀虫剂发现之初常年位列各类杀虫剂之首,但自2009年起被新烟碱类替代,退至第二位;从2010年起被拟除虫菊酯类取代,跌至第三位;自2012年双酰胺类杀虫剂出现,下跌到第四位。随着越来越多的有机磷类杀虫剂被禁用,其也在逐步推出市场。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特点是对害虫毒力强, 药效高, 大多有机磷类杀虫剂范围很广。有些品种易于分解, 残效期很短, 适于在果树、蔬菜上使用, 有些品种残效期很长, 适于防治地下害虫。 有机磷杀虫剂的主要缺点是: 有些常用品种属剧毒药剂, 容易造成人、畜急性中毒。绝大多数品种容易分解失效。 作用机理 有机磷类杀虫剂通过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而发挥其毒性。失活的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有机磷类与乙酰胆碱酯酶可逆性结合,随后磷酸盐不可逆地结合使乙酰胆碱酯酶磷酰化。一旦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乙酰胆碱酯酶将不能再生,因此组织必须合成新的酶。 有机磷类杀虫剂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不仅对靶标昆虫有作用,同时也会导致哺乳动物中毒。氯磷定能逆转第一步反应并使酶重新恢复活性,因此,一旦发现中毒,立即使用氯磷定解毒最有效。 未来前景 据估算,我国对有机磷农药的年需求量近10万吨,但我们目前使用的主流有机磷类杀虫剂都为国外研发的老品种。随着23种高毒农药得到禁用和19种农药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的限制使用。但到目前为止,除生物农药、杀鼠剂以外,我国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还有22种。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仓储害虫。 我国虽是一个磷资源和磷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出口的磷产品主要是磷矿及低附加值的磷肥及无机磷盐,经济效益并不高,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新产品开发是我国农化工业一直倡导的方向。 随着我国禁止使用的高毒有机磷农药品种的不断退出,农药市场对′′环境友好′′农药的需求大增。这也为新型′′环境友好′′含磷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新型有机磷农药的关注与研发投入。有机磷类杀虫剂要想突出重围,那唯一的出路是创制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毒,低残留的品种。而大多高毒,中毒产品逐渐将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