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发布30米空间分辨率长时序中国冬小麦空间分布数据集》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03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近期,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通过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网络云平台(http://www.nesdc.org.cn),发布了2000-2023年30米空间分辨率中国冬小麦空间分布数据集(ChinaWheat30L),用户可在线访问获取数据。相关研究成果以“Annual winter wheat mapping for unveil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China with a knowledge-guided approach and multi-source datasets”为题发表在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期刊。 大尺度、长时序的高质量作物空间分布产品能够准确反映作物种植区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对于作物种植规划和粮食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缺乏历史地面数据,基于数据驱动的作物遥感制图方法难以在长时间序列开展,而基于物候阈值方法的稳定性易受物候和光谱特征变异的影响。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套遥感大数据和作物物候知识驱动的训练样本生成方法,用于大尺度、长时序冬小麦遥感制图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和更新。 研究团队首先基于MODIS和Landsat数据融合,构建了时空连续的NDVI时序数据集,并结合团队早期提出的冬季作物指数(Yang et al., 2023),通过自适应阈值分割,实现了2000-2023年冬季作物图层的提取(图1)。此外,为了精确区分冬小麦和冬油菜这两种主要冬季作物,该研究进一步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VV极化特征(图2),耦合环境和地形变量,对冬油菜开花期进行长时序年度估测,并通过光谱特异性变化规律实现了冬油菜的识别和掩膜。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和样本纯化,逐年从冬小麦和其他地物候选像素中提取训练样本,并结合谐波特征和局部自适应随机森林分类,生产了2000-2023年30米分辨率中国冬小麦空间分布数据集(ChinaWheat30L)(图3)。独立验证表明,该产品平均总体精度在92%以上,遥感估测冬小麦种植面积与省市级尺度统计数据的吻合度(R2)分别为0.93和0.84。与同等空间分辨率的其他短时序或单一年份区域尺度产品相比,ChinaWheat30L的精度高4-10%,且空间细节更加清晰,麦田完整性更高。 图1. ChinaWheat30L数据集生产的技术流程 图2. 代表性冬油菜田块的(a)VV和(b)VH时序曲线以及(c)对应的多时相PlanetScope影像 图3. 2000-2023年30米空间分辨率中国冬小麦空间分布产品(ChinaWheat30L)。 (a-e)分别代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产品,(f)为冬小麦种植频率。其中,(s1-s4)为不同区域冬小麦分类细节,(t1-t4)为4个中国冬小麦主产省份种植频率 基于此数据集,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冬小麦种植区时空变化模式(图4)。尽管国家尺度冬小麦种植区域总体保持稳定,冬小麦种植面积在除新疆外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靠近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冬小麦种植面积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平原地区,而且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等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冬小麦种植区域也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冬小麦种植面积增长区域则广泛集中于河北东南部,山东、安徽和江苏北部等黄淮平原区域。驱动因素分析表明,高程、气温和降水是导致我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图4. 2000-2023年中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a)代表国家尺度冬小麦变化,(b & c)为两个冬小麦显著变化区域(b:京津冀,c:长三角)的放大图;(d, f & h)是ChinaWheat30L中冬小麦减少、稳定和增加区域的制图结果,(e, g & i)为相应区域的Landsat假彩色合成影像 该项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完成,杨高翔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程涛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和数据集产品研发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2021004)、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CX(21)1006) 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Yang, G., Li, X., Xiong, Y., He, M., Zhang, L., Jiang, C., Yao, X., Zhu, Y., Cao, W., & Cheng, T. (2025). Annual winter wheat mapping for unveil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China with a knowledge-guided approach and multi-source datasets.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25, 163-179. 数据链接: 数据集下载途径: 本公众号后台回复“455”即可下载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丽 来源: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DUyNjQ3OQ==&mid=2247496616&idx=2&sn=9f3629aa0c2c8b8f20332f824e6c6361&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最新发布 | 《北京市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实施方案(2025-2030年)》发布》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18
    • 机关各处室、所属各单位,各区农业农村局: 现将《北京市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实施方案(2025-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7日 北京市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实施方案(2025-2030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助力推进首都乡村全面振兴,依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农市发〔2024〕3号)及《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农市发〔2024〕4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立足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在农业农村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为工作主线,以全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为主要目标,实施 “两步走”发展路径 。 2025—2028年,重点打造系统化、集成化智慧农业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总结提炼经验模式;2029—2030年,选取适应产业实际需求的智慧农业成熟技术、装备、模式,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大规模推广,打造一批全产业链智慧应用场景。 到 2028年 ,建成功能完备、务实好用、上下协同、数据共享的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促进数据资源流通交易;完善优化数字乡村大脑“数字京村”系统功能,在10个以上乡镇整体部署应用。攻关转化15项以上农业专用模型、农业智能装备;打造50个以上智慧种植、养殖典型示范应用场景,集成示范一批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国产化技术装备,重点应用场景形成一批系统化、集成化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6%以上 。 到 2030年 ,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农村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通;农业农村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充分释放农业农村领域数据要素价值;“数字京村”系统在20个以上乡镇整体部署应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攻关转化25项以上农业专用模型、农业智能装备;智能育种技术普遍应用,80%以上重点种业科技企业使用智能育种系统;智慧农业取得面上突破,成熟技术、装备、模式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大规模推广,打造一批全产业链智慧应用场景, 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50%以上 。 二、重点任务 (一)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提升行动 1.健全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 持续优化完善、迭代升级平台功能,全面建成功能完备、务实好用、上下协同、数据共享的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农村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通。加强基层农业农村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持所需的共性功能开发,实现市区镇(乡)村一体化应用,深度对接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北京市大数据平台,推进政府涉农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层级汇聚贯通和共享共用。建设完善平台驾驶舱,推进“人财地物事”等多维度数据挖掘分析,提高涉农数据分析和响应水平,为政府决策、行业监管、预测预警、指导生产等方面提供支撑。建设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强化地块和设施赋码管理,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承包地、宅基地等专题图层。健全规范生产经营主体库,推动主体赋码管理与关联监测,实现主体“全景画像”。探索智能问数、智能分析、辅助办公等AI大模型应用。 2.推进农业农村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强化数据源头管理,提高数据质量,研发数据标定、清洗、探查等全流程智能数据治理工具和模型,提升农业农村数据治理效率和开发利用能力。推进农业农村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中心,汇聚农业物联网、遥感、生产、市场、金融、互联网等涉农多源数据,实现高效的数据收集整合、存储管理、分析研究、发布共享,建设农业农村高质量数据集,创新开发数据产品和服务。建设农业可信数据空间,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交易。 3.完善推广“数字京村”系统。 持续完善优化数字乡村大脑“数字京村”系统功能,形成统一的基础功能和数据接口标准,实现与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的全面对接,探索在乡村治理、平安乡村等场景的AI大模型应用。率先在有积极性、有基础的村庄扩面应用,重点选取典型乡镇整体部署应用,逐步向全市推广基础功能,提升基层数字化治理水平。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提供SaaS服务,免费提供系统部署和维护服务,以硬件和增值服务获取收益,谋划长效运营模式。 到2028年,“数字京村”系统在平谷、昌平等区10个以上乡镇实现应用;到2030年,“数字京村”系统在全市20个以上乡镇实现应用。 (二)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行动 4.推进智能育种发展。 聚焦智能育种、智慧化品种展示示范,打造“智能技术研发-数字场景验证-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场景。育种环节,重点开展基因型与表型鉴定数据关联特征高效融合系统、表型组学与数字化系统、AI预测模型等融合研发,健全智能育种技术体系,打造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品种展示示范环节,重点建设5G+物联网新品种示范基地,推广智能感知设备与无人机巡检系统配置,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新品种的智慧展示和应用推广。 到2028年,70%以上重点种业科技企业使用智能育种系统,70%以上优良品种选育采用智能育种技术;到2030年,80%以上重点种业科技企业使用智能育种系统,80%以上优良品种选育采用智能育种技术。 5.推进智慧大田发展。 统筹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高效示范区创建、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政策,支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开展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大田遥感监测全覆盖,强化遥感、气象、物联网等数据在大田长势监测、极端天气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融合分析利用; 加快大田生产自动(辅助)驾驶 、作业监测、 水肥一体化 等高效智能绿色装备推广应用。建设“伏羲农场”、“两高一智”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合理布局田间物联网监测设备,集成应用“四情”监测、土壤快检、 精准水肥药施用 、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智能农机装备、智能决策系统等技术装备,构建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数字化种植技术体系。探索打造无人农场,重点推进农机无人驾驶、精准智能作业、精量灌排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生产。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与农艺技术深度融合,加速装备更新和技术迭代,提升露地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蔬菜产业节本增效。 到2028年,打造智慧粮田10个以上,全程机械化和关键环节智能化露地菜田5个以上,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38%以上;到2030年,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露地蔬菜主导品种规模化生产实现关键环节机械化智能化,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 6.推进智慧设施发展。 提高蔬菜产业推进带和规模提升群智能化水平,统筹利用设施农业奖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政策,加快推动集中连片老旧设施增高增宽宜机化和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图像环境一体化物联网传感器、智能卷膜被、低成本施肥机、高压微雾等装备,提升设施生产效率。在规模化设施生产园区和集约化育苗厂,示范应用精准环境调控、智慧植保、 水肥精准灌溉 、智能采收运输等装备技术,研究完善与设施类型、作物品种、栽培茬口匹配的设施环境调控模型、 水肥灌溉模型 、智慧植保模型和设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设施蔬菜宜机化耕作、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基于华北地区气候特点,稳步积累连栋温室作物及环境高质量数据,加速研发连栋温室国产化管控系统、智能控制和作业装备,配套环境智能调控、 水肥精准管理模型 ,推动国产化替代应用;加快运输、采摘等生产环节农业机器人的迭代升级和技术验证。探索发展植物工厂生产模式,加大对主体结构、栽培系统、调控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降低建设及运营成本。 到2028年,打造智慧设施园区30个以上,设施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以上;到2030年,智慧设施成熟技术装备在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大规模推广应用,基本实现新建和改扩建设施主要蔬菜品种宜机化和智能化生产,设施蔬菜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设施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 7.推进智慧畜禽发展。 聚焦主要畜禽品种,推进生物安全防控、智能饲喂与能耗监测、畜禽调运监管等数字化设施装备应用,实现对畜禽养殖生产、管理、调运等环节的精准控制、智能监测预警和管理服务。重点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集成应用个体电子标识、养殖环境精准调控、生长信息监测、自动巡检消杀、疾病智能诊断、胚胎无损鉴别、精准配方饲喂、自动采集清污、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装备。 到2028年,打造智慧牧场6个以上,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到75%以上;到2030年,打造智慧牧场8个以上,畜禽养殖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到85%以上。 8.推进智慧渔业发展。 推动养殖池塘标准化提档升级,重点支持智能水质监测、环境调控系统、尾水治理等生产环节。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探索鱼菜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重点推进环境监控、变量精准投饲、病害预警、立体巡检、鱼池清污、起捕采收等环节的智能化,实现渔业生产高效节约、资源优化利用、品种品质提升、生态环境友好和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8年,智慧渔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打造智慧渔场4个以上,水产养殖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到2030年,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水产养殖信息化率达到35%以上。 9.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 推动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环节,以及产地仓储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等产后环节的提升改造;示范应用粮食烘干仓储、小型可移动分选包装等技术装备,加快发展分级分选、保鲜贮藏等智控节能成套技术装备,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动重点主体、重点产品追溯制度有效落实,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承诺达标合格证“二码合一”一体化推进,探索开展追溯保品牌试点工作。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支持生产经营主体电商条件和能力提升,联合头部电商平台开展“北京特色农产品消费季”、溯源直播带货等产销对接活动,探索开展地产农产品电商监测和分析。加强主要农产品产销数据和市场信息服务,开发产品量价预测模型,量化反映生产集中程度和价格走势,提高农产品市场预测和信息服务能力。 (三)智慧农业创新引领行动 10.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聚焦生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人工智能交叉模型算法、多模态数据智能监测分析、动植物环境信息和体征智能获取与边缘计算技术等通用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推进农业专用大模型、智能育种平台和农业通用工具等软件研发; 聚焦京郊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建设多模态农业数据集,研发温室环境多因子耦合调控、大田精准灌溉等基础模型算法 。推进高精度高适应性农业传感器与专用芯片,以及果园采摘、蔬菜移栽、作物病虫害巡检、畜禽巡检等复杂场景作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智能化装备研发、熟化,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替代水平。 到2028年,攻关转化15项以上农业专用模型、农业智能装备;到2030年,攻关转化25项以上农业专用模型、农业智能装备。 11.加强智慧农业成熟技术和智能装备推广应用。 建设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修订完善全市智慧农业共性关键标准与通用技术规范。建立智慧农业评价体系,制定智慧农业成本效益测算、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开展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在各领域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科学评价应用效果。建立智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将智慧农业技术装备纳入农技推广范围,定期组织遴选成熟技术装备形成主推目录、大规模推广应用,并总结推广一批适应产业实际需求的智慧农业技术装备集成应用模式。 建设北京智慧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北京农业科技云平台、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智慧植保、市场信息服务、“农科小智”等资源,为生产主体提供一站式智慧农业科技服务。 推动智能装备研产推用一体化试点建设,加强与在京科研院所、生产主体、农机研发制造企业等单位的沟通协作,引导无人驾驶、精准定位、全面感知、安全防控等前沿智能装备在京先行先试;持续强化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大力推广应用成熟的智能装备和技术模式。引导各区探索构建区域性社会化服务智慧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快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提供农事作业、经营管理等服务。 12.推进智慧农业先行先试。 支持平谷区作为农业中关村核心区,打造全市智慧农业引领区,推动智能育种、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能装备、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应用,探索智慧农业区域整体解决方案。 支持其他各涉农区结合区域实际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朝阳区 重点开展全域大田智慧化技术推广应用; 海淀区 重点开展智能连栋温室相关国产化系统及装备中试熟化,推进设施农业数字化监管全域覆盖; 丰台区 重点开展数字化品种评价与展示研究与应用; 门头沟区 重点开展“数字京村”系统示范应用; 房山区 重点开展智慧畜牧、智慧渔业示范与应用; 大兴区 重点开展数字化种苗研究与应用、设施西瓜智能化提升; 通州区 重点开展智能育种研究与应用、智慧大田示范与应用; 顺义区 重点开展养殖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 昌平区 重点开展设施草莓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和智慧果园示范; 怀柔区 重点开展智能农产品加工示范与应用; 密云区 重点开展设施番茄产业集群数字化提升、农产品电商示范与应用、智慧渔业示范与应用; 延庆区 重点开展冷凉地区设施越冬生产数字化示范与应用。 三、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智慧农业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制定任务分工清单,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各区农业农村局要制定具体举措,明确主体责任,保障工作力量;加强监测调度,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度和分析总结,及时发现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加强项目谋划,建立智慧农业重点项目储备库,强化项目牵引,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成熟一批、建设一批,滚动推进项目实施;将智慧农业纳入乡村振兴奖励资金等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事项;充分利用本市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设施农业奖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现有政策资金,加大对智慧农业的倾斜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和本市发展改革等部门的相关政策资金,谋划实施智慧农业重大项目;开拓资金投入渠道,加强贷款贴息等金融支持,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各区农业农村局探索智慧农业相关支持政策。加强培训宣传,加强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电商营销等方面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实操能力和数字素养;及时总结智慧农业发展成效和建设成果,发掘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和模式,通过媒体宣传、现场观摩、推介研讨、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成熟技术、装备、模式,促进交流学习,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智慧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识别小程序 速来体验吧~ 农智云平台以大数据智能技术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构建面向农业农村场景的农业智能知识服务云平台,支持线上线下交互、生产销售业务自适应协同、个性化信息推荐、农情预测、知识问答、病虫害诊断、产业专题等智能服务,满足不同场景对农情信息智能知识服务的需求。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