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在中国面临的挑战》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张虎
  • 发布时间:2018-10-28
  • 转基因生物技术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但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公众关注的主要问题,这阻碍了该技术的应用。 除了不断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评估外,教育公众对于在中国推广转基因作物至关重要。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plants201677
相关报告
  • 《天然气发电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6
    •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可与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其他低排放能源形成良性互补,是能源供应清洁化的最现实选择。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我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环境约束、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推动节能减排、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天然气发电产业也因其清洁性受到了各国的重视。 当前我国天然气发电尚未达到规划目标 中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天然气发电设定了发展目标,未来我国天然气发电产业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据记者了解,中国天然气主要使用在四个方面:城市燃气、化工、工业和发电领域。 “发电用气作为我国天然气重要利用领域之一,总的来看,受天然气资源稀缺影响和价格机制的制约,当前我国天然气发电尚未达到规划目标,与国外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90.7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82.8亿立方米,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天然气进口量年均增长达107.9亿立方米。2018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能源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依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天然气产量1276.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4%;天然气进口量97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9%;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224.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达到3300亿立方米,2025年增至4500亿立方米,2030年增至5500亿立方米。 从发电能源结构来看,我国主要发电能源有煤炭、水能、风能、天然气、核能与太阳能。其中,煤电占全部发电量的70%,其次是水电、风电、气电。 美国主要的发电能源有天然气、煤炭、核能和水能等。长期以来,天然气都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发电能源。2015年4月,美国天然气发电量首次超越煤炭。此后,天然气发电量经历小幅下降后重回高位,2017年为美国提供了14680亿千瓦时的电力,占全年发电总量的35%。 刘满平表示,截至2019年7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9.5亿千瓦,其中,燃气装机8948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4.6%,距“十三五”规划要求的1.1亿千瓦仍存在2000万千瓦的缺口,也远远低于美国(35%)与欧盟(18.9%)水平。从天然气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发电用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5%,发电用气份额低于美国(35%)和欧盟(23.9%)水平。 天然气发电面临一定的困难 中电联在今年4月2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气电装机为8450万千瓦,较2015年仅增长1850万千瓦,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仍有超过2550万千瓦的巨大差距。“十三五”已经进入第四年,且气电目前仍未现“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气电规划目标“落空”几乎已成定局。 气电规划目标之所以“落空”,与高气价直接导致气电竞争力羸弱有很大的关系。中电联理事长刘振亚在中电联2019年第一次理事长会议上表示,气电成本远高于煤电,仅燃料成本就接近0.5元/千瓦时。这一水平已远高于各地煤电标杆电价。 据了解,《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气电装机“2020年达到1.1亿千瓦以上”。同样制定类似“开放式”目标的还有能源领域的两颗“新星”——风电和光伏发电,二者的规划装机目标分别为,到2020年底“达到2.1亿千瓦以上”和“达到1.05亿千瓦以上”。虽然被寄予厚望,但相比于光伏发电提前3年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风电正在快速接近“十三五”发展目标,气电“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在刘满平看来,之所以存在上述情况,主要是当前天然气发电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前些年出现的天然气供应紧张以及对外依存度升高等因素,使得社会上产生了对发展气电的担心。 第二,对发展天然气发电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三,缺少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现行上网电价结构不合理,定价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充分体现天然气发电的调峰效益和环境效益价值。而很多地方财政补贴支持政策难以落实,导致部分气电项目经营难以长期维持。
  • 《中国未来可能面临来自储氢的挑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1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一个高效的氢社会不太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可能有很大的氢燃料汽车目标,但有传言称,中国可能面临氢储存方面的挑战,这可能使实现这一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中国计划到2030年累计交付10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HFCEVs)。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并没有把支持未来氢社会的愿望作为一个秘密。据《氢燃料新闻》报道,就连中国电动汽车运动的“鼻祖”万钢也表示,中国需要考虑“建立一个氢社会”。   考虑到目前中国的道路上只有大约1500辆燃料电池汽车,到2030年达到100万辆,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事实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这一目标到2030年可能无法实现。   上周,欧阳明高在海南召开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到2030年至2035年,中国有望实现100万辆汽车的目标,这比原计划要晚几年。   然而,尽管中国在长期发展氢社会所需的各个方面不太可能面临许多重大障碍,但大规模采用氢储存可能是有问题的。   氢储存的挑战对汽车和车站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获得氢和潜在的燃料电池技术不太可能成为主要问题,原因是国内的氢燃料技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日趋成熟。   然而,这些汽车最昂贵的元件之一是车内的储氢容器,欧阳明高曾表示,这些容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此外,欧阳表示,这是一个挑战,也将影响加氢站的建设。这些站点在短缺内将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据CX Live报道,由于此事的敏感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对于这些汽车的基本储氢设备,中国将继续依赖进口,这使得生产这些汽车的成本很高。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氢储存方面的挑战,欧阳明高相信,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至少5万辆氢燃料汽车上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