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2016年爆发期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哥伦比亚一个沿海部门(苏克雷)的城市绘制寨卡病毒对公共卫生和旅行咨询的影响》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3-14
  • 寨卡病毒(ZIKV)感染在2015年成为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热带传染病之一。为了向旅客提供有用的建议,寨卡病毒流行病学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建议包括提供详细的地图,以评估访问特定目的地时的风险。研究人员已经在哥伦比亚的ZIKV首次公布的流行病学地图中使用苏克雷省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位于该国的主要旅游地区之一(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特别是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沿海地区(包括苏克雷部门)尚未获得用GIS开发ZIKV流行病学地图的科学报告,这些地区2015年受到了重大影响-2016年美洲爆发。使用监测病例数据(2015-2016;由哥伦比亚国家卫生研究所正式报告)绘制寨卡对公共卫生和旅行咨询的影响

相关报告
  • 《寨卡病毒横扫美洲 疫苗开发迫在眉睫》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6-02-05
    • 寨卡病毒横扫美洲 疫苗开发迫在眉睫 方陵生 编译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一发出警告: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很可能扩散到美洲除加拿大、智利之外的所有国家。紧随着埃博拉病毒疫情,寨卡病毒的爆发再次证明:一种人类了解甚少的疾病会以十分迅猛的态势传播,成为全球性的威胁。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尽快开发疫苗是当务之急。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一发出警告: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寨卡病毒,自去年5月起,已经传播到美洲21个国家与地区,很有可能在全美洲 (除加拿大、智利之外) 的所有国家扩散。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以及该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正在大量繁殖。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 这次寨卡疫情的爆发最早出现在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去年5月,巴西报道了美洲第一例寨卡病毒爆发事件。 据悉,寨卡热是导致巴西数千例婴儿脑损伤的罪魁祸首。美国目前尚未出现寨卡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报告,虽然之前曾有过一例相关报道称,一位女子在巴西感染了寨卡病毒,之后在夏威夷产下一脑损伤婴儿。 巴西卫生部在去年11月时发表声明,寨卡病毒很可能是近期新生儿小头症高发的主要原因。小头症是一种严重的生产缺陷,主要特征是婴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头也会比正常孩子的小。患有小头症的孩子学习能力和运动功能受损,还会有癫痫的症状。 巴西报道称,迄今已有3893例小头症疑似病例。伯南布哥 (巴西东北部一州名) 是寨卡病毒肆虐最严重地区之一,感染人数超过2010年以来任何一年的30倍以上,相当于伯南布哥全州新生儿的1%-2%。 寨卡病毒的爆发紧跟着埃博拉病毒疫情,再次证明一种人类了解甚少的疾病会以如何迅猛的速度传播开来,成为全球性威胁。 “我们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这些话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也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时我们曾经说过的话。”牛津大学研究全球健康的特鲁迪·朗说,“尽快开发疫苗是当务之急”。 因热带疾病疫苗开发的商业前景不明,大型制药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至今都不甚得力,这一现状促使卫生专家在与埃博拉病毒的艰难抗争中,疾呼需要一种新的激励体制。“我们需要某种计划,让制药公司觉得有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一次性交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上周表示。 圣保罗Butantan研究所目前正集中精力研发寨卡病毒疫苗,尽管其主管称,仍可能需要3-5年时间才能研发出来。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利用其疫苗技术来评估研发寨卡病毒疫苗的可行性。法国赛诺菲医药公司则表示,正在审查疫苗开发的可能性。 里约奥运会的担忧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一只来自乌干达维多利亚湖附近森林的猴子身上被发现。历史上,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一些太平洋岛屿上都曾出现过寨卡病毒。但目前关于寨卡病毒的科学数据甚少,还不清楚为什么寨卡病毒会导致巴西婴儿的小头症。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劳拉·罗德里格斯说,这可能是一种能够进化的病毒。 “今年8月,巴西将在里约热内卢举办奥运会,如果到时候疫情还在继续进行,孕妇应被劝阻远离公共场所,或尽量遮挡身体,防止蚊子叮咬。”罗德里格斯说。世卫组织建议,打算前往寨卡病毒传播地区的孕妇,在出发之前及旅行归来之后,都要进行必要的咨询和检查。 寨卡病毒的临床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常与登革热相类似。寨卡热同样是因伊蚊传播,导致人们担心寨卡病毒可能会蔓延到世界各地登革热传播的地区。 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有登革热感染风险的地区,这片感染区从非洲一直延伸到印度、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寨卡病毒的传播速度迅猛异常,原因是伊蚊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而且当地人群缺乏对寨卡病毒的免疫性。 女性面临的风险 寨卡病毒会引起与风疹相类似的一些轻微症状,但却会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严重后果,因此健康专家认为,在女性到达生育年龄之前,亟需一种保护性的疫苗。 有证据表明,除了蚊子叮咬以外,其他传播途径极为有限。“寨卡病毒已在人类精液中被分离出来,有说法认为病毒有可能通过性传播途径扩散开来。但性接触是否是寨卡病毒的一种传播方式,还有待于更多证据的确认。”世卫组织表示。 虽然寨卡病毒与婴儿小头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被确切证实,但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即使是现有的一些间接证据,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令人极为担忧。 除了寻找疫苗和药物来对抗寨卡病毒之外,一些科学家还将目标对准了携带这种疾病的蚊子。 美国合成生物学公司Intrexon在英国的子公司Oxitec希望,通过一种自限性转基因昆虫与传播疾病的伊蚊展开竞争。Oxitec称,公司在去年4月和11月向野外分别释放了2500万只OX513A型转基因蚊子,成功地使巴西某地区野生伊蚊幼虫减少了82%。据有关部门报告称,之后这一地区的登革热病例大幅下降。
  •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新评估工具概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9-19
    • 4月11日,英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期刊发表了一项题为《利用医疗保健寻求行为估算孟加拉国医院监测系统所遗漏的尼帕疫情国际流行病学期刊爆发数》(Using healthcare-seeking behaviour to estimate the number of Nipah outbreaks missed by hospital-based surveillance in Bangladesh)的研究,以孟加拉国尼帕疫情监测为例探讨了一种估算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遗漏数、评估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监测效果的可行方法。 现有的监测系统存在遗漏 文章发现,目前孟加拉国的疾病监测系统通常是基于医院的病例监测系统,而由于贫困、受教育程度较低、性别问题、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等种种因素,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前往医院寻求治疗,这就意味着如果仅依靠医院的监测系统来统计病例数量,很可能会因为遗漏病例而导致低估疫情的规模和影响。这是许多中低收入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1988年,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布了评估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指南,旨在通过对一系列特性的测量来评估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其中包括灵敏度和代表性测量。灵敏度是指监测系统检测到的真实病例比例,代表性则指其对疫情随时间变化的描述以及对地点分布、人群分布的描述。然而,测量系统的灵敏度和代表性仍需要外部数据来比较人群中疾病的真实发生率。此类数据来源可能包括医疗记录和注册管理机构,而这类机构在资源匮乏的国家中少有存在,因此,该文章认为须有其他方法来评估监测系统的特性。 患者于监测医院就诊概率的测量 2007年,孟加拉国国际腹泻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疾病控制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pidemiology, Disease Control and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arrhoeal Disease Research, Bangladesh . ICDDR,B)与美国疾控中心在朗布尔(Rangpur)、拉杰沙希(Rajshahi)、福里德布尔(Faridpur)地区的三家三级医院建立了尼帕监测哨点,来系统地检测脑炎患者患尼帕病毒的证据。任何经实验室确诊的尼帕病例都会在随后进行疫情调查,以确定社区中的其他病例;每次疫情爆发的索引病例都是第一位到医院就诊的病人。 文章假设病例是否被监控系统识别取决于患者的医疗保健寻求行为,这些行为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居住地离监测医院的距离远近而异。病例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会被监测系统遗漏:1、患者居住在远离监测医院的地方,于是去其他医院或私营机构就诊。2、患者由于病情过重或经济困难、交通不便等因素无法前去医院就诊。 为了估算患有严重脑炎的人在哨点监测医院就诊的可能性,该文章使用了孟加拉国三地区(Rajshahi、Khulna和Chittagong)医疗利用状况研究的部分数据,即对这三个地区医疗监测医院周边地区家庭调查的数据,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来估算患者去三级监测医院就诊的概率。由于寻求医疗保健的行为可能因疾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文章还列出了患者最终死亡与否作为交互项(interaction term): logit(Pr(Yi=1|di,xi))=β0+β1di+β2xi+β3dixi [1] 方程中Y指患者是否于三级监测医院就医,d表示病例与最近的三级监测医院间的欧几里德距离,x表示个体最终结果是死亡还是存活(死亡时编码为1,如存活则编码为0)。 监测系统遗漏的尼帕病例数测量 文章假设孟加拉国境内尼帕病例总数等于距监测医院每段距离的索引病例总数,且还将死亡和幸存的索引病例进行了分开考量: Ntot=∑d,x(ntot(d,x=0)+ntot(d,x=1)), [2] 其中ntot(d,x)是距离监测医院距离为d结果为x的尼帕索引病例总数,包括检测到的病例数和未检测到的病例数: ntot(d,x)=nobs(d,x)+nunobs(d,x). 假设被检测到的概率取决于到医院的距离,该文章将方程重写为: E(ntot(d,x))=nobs(d,x)+(1−Pobs(d,x))⋅ntot(d,x), 其中Pobs表示距离为d、结果为x的尼帕索引病例被检测到的概率(即在三级监测医院就诊的概率),它可以用公式1估算。因此,距离为d、结果为x的索引病例的总数为: ntot(d,x)=(n_obs (d,x))/(P_obs (d,x) ) . 为了估算尼帕疫情爆发总数,文章首先计算了在2007年至2014年间被医院监测体系检测到的所有索引病例距最近的监测医院的欧几里德距离,并确定患者最终存活与否。文章估计了nobs(d,x),即每公里可能观测到尼帕病例的概率(见图1),d的取值范围在距监测医院0到120km之间,且将存活的病例与死亡的病例分别进行了测量。随后通过公式2计算了尼帕索引病例总数,使用的最大距离仍是120公里,因为只有这个距离内的社区被纳入了医疗利用状况研究中。在研究期间,检测到的尼帕病例中也仅有一个超过了此距离,这表明被检测到的尼帕病例来自更远距离的概率很低。 该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证明 从2007年到2014年,孟加拉国共检测到62次尼帕病毒爆发、145例尼帕病例。大多数疫情的爆发(72%)都包含一个被检测到的病例。索引病例聚集在孟加拉国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未去监测医院就诊的病例大都分散在同一个地区,如图1A所示。监测医院检测到了55次疫情爆发(占所有爆发的89%)和110例病例(占所有病例的76%),其余病例均通过媒体报道等其他方式被检测到。大多数检测到的疫情位于距监测医院30公里范围内(图1B)。在医院检出的索引病例中,有89%(49/55)的患者最终死亡,而非索引病例的死亡率为76%(68/90),(p = 0.054)。 就尼帕索引病例而言,进入监测医院最终死亡(即病情较重)的患者是存活患者数的3.2倍(95% CI:1.6,6.6)。然而,进入监测医院的概率也随着距医院的距离而变化,死亡病例进入监测医院的概率从距医院10公里处的82%(95% CI:58,94)降至距离50公里的54%(95% CI:38,69);幸存病例进入监测医院寻求治疗的可能性从10公里的36%(95% CI:24,51)降至50公里的25%(95% CI:18,34)。 文章估算2007年至2014年间共爆发了119次尼帕疫情(95% CI:103,140)(图1D),每个尼帕疫情高发季平均爆发15次,其中被检测到的次数有62次。这意味着基于医院的监测系统仅有46%的几率检测到尼帕疫情(95% CI:39,53),其他监测方式检测到的概率为52%(95% CI:44,60)。 图1 (A)2007-2014孟加拉国尼帕病毒患者索引病例分布地图,包括去过和没有去过监测医院的病例。(B)存活和死亡的病例、距监测医院的距离和尼帕疫情爆发数的分布直方图。(C)rho(d)预测和模型拟合有95%置信区间。(D)2007-2014年孟加拉国监测到的和估计未监测到的尼帕疫情累计爆发数。 假设每次疫情爆发的平均尼帕病例数为2.3(与研究期间每次观察到的平均病例数一致),则估测在2007年至2014年期间共有274例病例,平均每个高发季节有34例。通过模拟,文章证实了其方法可以测量疫情爆发的真实数量(984,95% CI:914,1061;真实数量为1000),如图2所示。 图2 模拟结果图 (A)模拟100×100-km区域疫情爆发的位置,具有空间异质性风险(通过Matern集群过程产生)。(B)检测到疫情爆发的可能性取决于爆发地距医院[(A)和(C)中的三角形标志]的距离。此外,在外围象限中没有检测到疫情的爆发[(A)和(C)中的条纹阴影区域表示在外围爆发]。(C)检测到的疫情。(D)超过100次模拟估计的疫情爆发数(不包括条纹阴影区域)直方图。每次真正的爆发次数是1000次。 结论及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评估建议 文章利用患者的医疗保健寻求行为估测自2007年到2014年,孟加拉国爆发了119次尼帕疫情,共274起病例,比医院监测系统检测到的疫情数量多一倍有余。媒体和临时监测仅检测到了七次未被医院监测系统发现的疫情,因此这些系统也只能弥补小部分的不足。 文章认为当没有其他外部数据存在时,这种利用医疗保健寻求行为数据来估计遗漏病例数的方法是评估医院监测系统的有效策略。尽管孟加拉国已经建立了尼帕病毒爆发监测系统,但由于医疗护理获取渠道不足,孟加拉国的疾病监测能力仍存在差距,许多中低收入国家都面临着这一问题。医院监测系统遗漏的病例反映了这类人群获得高等医疗护理的机会十分有限;如要改善监测系统,文章认为必须与除医院外的其他医疗机构合作。 文章还进一步建议将跨部门医疗保健利用状况调研纳入CDC监测评估指南中,用作评估系统敏感度和代表性的辅助工具。其他致力于了解其监测系统局限性的国家也可效仿孟加拉国,资助医疗保健利用状况调查,以更好地评估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