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试验在运煤船上布置碳捕获设备,船舶去碳化如何演进?》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1
  • 近日,日本川崎汽船与三菱造船、日本船级社宣布合作,计划在其运煤船上部署一个小规模二氧化碳捕获设备,这将是全球首次海上碳捕获。

    这一名为“Carbon Capture on the Ocean”(CC-Ocean)的项目得到了日本国土交通省海事局的支持,作为其推进船舶资源技术研究开发支持项目的一部分。在日本国土交通省的支持下,合作伙伴将共同在川崎汽船的一艘船上安装一个小型二氧化碳捕获示范设备,对设备进行运营测试并测量其性能。船用二氧化碳捕获示范设备将以陆上设备为基础,旨在捕获船舶的部分气体排放。

    该项目旨在验证捕获和储存船舶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有效性,以及海上二氧化碳捕获设备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示范测试旨在促进开发船舶环境所需的更紧凑的设备,同时也发展海上稳定连续运行所需的系统要求。

    这个为期两年的项目在今年8月启动,将对示范设备进行HAZID(危害鉴定)评估,并在船上部署,由日本船级社检验。日本船级社表示:“这个在海上进行的示范试验是世界上首个此类试验,所获得的知识将用于未来技术和系统的开发,以从船舶设备和船舶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

    三菱造船将开始开发和建造一个小规模二氧化碳捕获师范生,并进行系统安全评估。预计三菱造船将于2021年中期在其工厂测试示范设备的运行,随后部署在川崎汽船为日本东北电力公司运营的运煤船“Corona Utility”号(建于2016年)上。

    到2021财年年末,项目合作伙伴预计将开始在船上运行示范设备,并测量该系统在船用条件下的性能。川崎汽船表示:“作为全球首个船舶示范测试,该项目将为捕获二氧化碳排放及实现船上零排放设施设计和技术提供宝贵间接。”

    “另外,捕获的二氧化碳有望回收作为提高原油采收率(EOR)过程中一种新的二氧化碳来源,或者通过甲烷化作为合成燃料的原材料。凭借这种方式,该项目将对长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巨大贡献。”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航运业二氧化碳减排“初步战略”,至2050年,将航运板块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削减50%,并努力逐步实现零碳目标。该协议包括将航运业纳入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为了实现最终减排目标,航运业一直在寻找有效的减排措施。那么,目前除了碳捕获之外,航运业还在探索哪些减排措施呢?
    据某航运机构与海事战略国际公司(MSI)联合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航运业去碳化目标可以通过三种可行的路径来实现。它们分别是:轻气体、重气体和醇类、生物燃料或合成燃料。

    1、轻气体路径

    这个类别是指由小分子、低碳氢比构成的燃料,包括LNG、生物LNG、合成天然气(SNG)或者可再生天然气(RNG),它们可由生物质和/或可再生能源生产得来。目前通过生物生产合成燃料或可再生燃料的规模有限,必须扩大规模才能用作商业上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低碳燃料,LNG可与新技术和/或船舶运行措施结合使用,来实现2030减排目标。如果与生物LNG、合成天然气或可再生天然气混合使用,LNG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航运业碳排放。

    轻气体中的氢气也有可能成为未来零碳船舶的一种解决方案,因为氢气扩散率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并且是在所有候选燃料中每单位质量能量含量最高的一种。

    2、重气体和醇类路径

    这个类别下燃油的构成分子比轻气体群更大,它们的碳氢比也相对较高,因此其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和能量含量也就相对较低。不过它们的燃油储存和供应需求也相应地更为宽松。这类燃油包括LPG、甲醇、乙醇和氨。

    LPG的能量含量高于醇类,可能更适合在现代双燃料发动机中使用,但由于其减排潜力较低并且存在安全方面的挑战,LPG还没有像LNG一样得到较为广泛的采用。

    不过,目前发动机制造商已经将甲醇和LPG视为成熟的燃料类型,它们已经开始销售能够使用这类燃料的发动机平台。因此,这些燃料可以用来实现航运业的2030碳减排目标,如果它们在未来可以通过可再生方式生产的话,还可以为开发碳中性推进系统铺平道路。

    排在重气体或醇类谱系末端的是氨气,如果以可再生方式生产的话,氨气也能成为零碳燃料。尽管氨气具有毒性并且有着更为严格的处理要求,氨气发动机却已经在设计当中了。最近业界有团队已经揭晓了氨燃料支线船设计。

    专家指出,要使氨气成为商业上可行的长期燃料选项,行业就需要建立全面的供应方基础设施,并制定和实施全新、严格的安全条例。

    3、生物或可再生燃料路径

    这个类别包括由生物质,如植物、废油和农业废料,生产的燃料。

    除化石和生物质来源外,还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回收(CDR)来生产电燃料,该技术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合成气,而合成气又可用于生产生物LNG或生物甲醇。二氧化碳回收具有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并将其用于生产电燃料的潜力,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燃料生产所需的能源。

    航运业的去碳化使命将给该领域带来众多变化,包括船舶设计、安全和环保法规以及贸易模式和货物运量等等方面。

    专家表示,每单位体积能量含量较低的低碳和零碳燃料,例如甲醇、氨气或氢气,如果用作初级燃料,可能会需要对船舶进行整体重新设计。能量含量低的燃料需要更大的储罐来储存,储罐在船上的位置将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大关键因素。新型发电系统(如燃料电池)也可能会改变当前的船舶机舱架构。这些设备或许会促进船舶空间的利用效率,因为它们可以分布式放置。

    预计到2050年,石油基燃料将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高达40%),这样一来,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不仅会在岸上得到推广,海船上也有可能会得到应用。

相关报告
  • 《从汽车到eVTOL再到船舶,造船业走向电动化》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6-17
    • 4月,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该船是目前全球最大、世界第一艘万吨级纯电动力集装箱船。该船总长119.8米,型宽23.6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5.5米,最高航速19.4公里/小时,在电动集装箱船总长、型宽、装箱数、载重吨及电池容量方面均是世界第一。 该船电池由中创新航供应,搭载了中创新航设计和开发的船用集装箱式电池产品,采用换电模式,通过港口起重机将集装箱式的电池堆放到船上指定位置,还可以根据航程需要来配置集装箱电池数量。除中创新航外,国内头部的动力电池厂商不少都有入局电动船舶领域。早在2017年,宁德时代就开始布局电动船舶,是最早获得中国船级社(CCS)最新检测指南《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指南》认可和检验的动力电池企业。 2022年,宁德时代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年6月,宁德时代注册了“时代电船”商标,开始准备推出全新的电动船舶相关方案。2023年12月,在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上,宁德时代发布了行业首个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协同运营云平台,并亮相了多款船用电池系统及船舶动力系统解决方案、首个零碳充换电综合补能解决方案等。2021年,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认证产品名称为“蓄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产品适用于船舶与海上设施,证书有效期至2025年。即意味着公司的动力电池能够应用在电动船舶等领域中。而更早之前,亿纬锂能在2016年的船用动力电池就获得了中国船级社认证。 截至2023年10月,亿纬锂能累计装船量达447艘,全国有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的电池解决方案,累计出货规模超过200MWh。国轩高科也在2017年开始布局电动船舶业务,其相关电芯/电池包/BMS等均通过了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国轩高科凭借先进的电池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在“特定水域—内河水域—近海水域”等应用场景持续投入产品研发和项目应用。
  • 《去碳化大潮波及西亚北非资源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8
    • 一方面,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正如火如荼地上演,或早或迟都会波及西亚北非的油气资源国,但能源转型对它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因为资源国大多依赖油气收入,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其也迫切希望通过提高产能、加强扶持私营经济和非油部门、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占比等实现经济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能源转型,许多石油公司正计划继续减产,但需求降速不像能源转型倡导者希望的那样快。因此,未来十年,很可能我们期待的是更昂贵的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电场,以及石油。 西亚北非的石油和天然气证实储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这在过去意味着不尽的财源,而在能源转型当口,却可能预示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从国内层面上看,国际油气需求量的下降将导致资源国收入下滑,可能诱发这些严重依赖油气资源的国家出现经济和社会危机。从国际层面上看,清洁能源的横空出世将导致资源国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加剧竞争,引发地区或全球的地缘政治风险。这一点在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所致的油气需求下降的大环境中已有所体现。然而,西亚北非资源国的情况又各有不同,其所受能源转型的影响也各有特点。 油气需求变化的影响 能源转型过程中影响西亚北非产油国的国际因素包括油气市场的变化、不同国际市场能源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剧的资源国之间的竞争,以及不断提升的碳税等。而从品种来看,天然气和石油在未来的能源转型过程中地位也不相同,主要呈现出产气国前景优于产油国的特点。 bp在2020年发布的《2020年能源展望》中警告称,石油需求峰值在即。根据其正常经营模式预测,石油需求将随着疫情的退却而于2025年恢复,但随后将持续下行;根据其快速能源转型模式预测,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从2019年的1亿桶/日降至8900万桶/日,2050年仅4700万桶/日,这对产油国来说将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但同样在正常经营模式下,bp预测天然气需求仍将增加,从2018年的3.8万亿立方米增至2040年的5万亿立方米,主要受益于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大规模煤转气项目。这意味着,产气国如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因为可以提供重要的过渡性燃料——天然气而仍将具备一定程度的地缘政治优势。尤其是卡塔尔,液化天然气(LNG)产能大、地处亚欧之间等有利条件,将助力该国继续维持当前的有利局面。 但从长远来看,产气国的前景也不乐观,2030年后的市场发展目前很难预测,因为受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竞争和部分国家严苛的政策限制影响,产气国要想保持未来的地缘政治地位必须考虑如何减少其天然气产业链上的碳排放。 能源转型速度的影响 全球不同地区能源转型速度也不相同,对资源国的影响也会各异。欧洲是目前能源转型步子迈得较大的地区,亚太地区能源转型则相对较慢,这也将对以不同地区国家为出口对象的西亚北非资源国造成不同影响。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欧洲2040年的油气需求将从当前的1330万吨油当量降至860万吨油当量,但亚太地区的油气需求则会从当前的3250万吨油当量增至3790万吨油当量。从这个角度看,以欧洲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西亚北非资源国受到的影响显然将更大。 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出口形式就会受限,其主要通过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根据2019年的数据,阿尔及利亚85%的天然气出口欧洲,其中62%通过管道输往意大利和西班牙。一旦欧洲《绿色协议》开始执行,阿尔及利亚如果不能降低其天然气产业链上的碳排放,将十分被动。 与之相比,卡塔尔LNG出口和目的国都明显优于阿尔及利亚。同样取2019年的数据,卡塔尔83%的天然气出口是LNG,其中有67%运往亚太市场。而亚太市场是2030年以前主要的能源需求增长来源,尤其是LNG。从这个角度来看,卡塔尔胜出。 供应端竞争更加激烈的影响 考虑到亚太是未来油气需求增长的唯一地区,西亚北非的资源国未来竞争亚太市场的前景已经呼之欲出。这使得资源国有些进退失据,一方面需要增加产量,将高成本出口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谋求联合减产,使油价保持在一定水平,保障政府的收入。 资源国之间的竞争使得联合减产难度加大,这在2020年3月欧佩克+谈判破裂一事上已有反映。而资源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在2020年底欧佩克+的减产谈判上也有体现。虽然如愿达成了减产协议,但阿联酋计划2030年前将其石油产能增至500万桶/日。另外,2020年底,阿布扎比国家石油还公布了2021~2025年投资计划将高达1220亿美元,这也表明阿联酋已彻底放弃了以往克制的石油政策,意图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阿联酋和沙特在储量、生产成本和碳排放方面都有优势,未来随着碳税的提高,谁能更好地控制碳排放将是决定西亚北非资源国地缘政治地位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阿联酋“抢跑”意图明显。 人口和财力的影响 全球能源转型对西亚北非产油国政府的能力也是个考验。这些国家大多极度依赖油气收入,自2014年国际油价崩溃以来,这些国家也纷纷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希望通过提高产能、加强扶持私营经济和非油部门、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占比等,来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显然更突显了这些措施的意义。但经济多元化的实现取决于许多国内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规模、政府执行多元化措施的实力和财力等。 从人口规模来看,阿尔及利亚、沙特和伊拉克人口结构年轻、规模大、增幅大;阿联酋和卡塔尔也不遑多让,但人口规模较小。前者因人口规模大,较后者更不易实现能源转型。 从政府的实力来看,北非的资源国本可以凭借与欧洲的毗邻优势,转型为欧洲国家提供可再生能源电力,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都有政局不稳定的问题,它们可能被迫将更多精力投入在本就缩水的现有油气市场份额的竞争上,而无法很好地抓住转型机遇。 从财力来看,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分别持有5000亿、1080亿和3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具有比较雄厚的实力可以应对油气收入减少过程中的政府收入下降,从而更具发展多元化经济的潜力。另外,拥有大规模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也更具优势,可通过投入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长期获益。总体看来,人口规模不大、外汇储备充足且拥有充裕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能更悠游地驶过能源转型的未知领域。 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的影响 西亚北非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潜力巨大,如果能合理开发,也是其渡过能源转型可借用的法宝之一。发展太阳能既可以实现经济多元化,又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可用于开采油气资源,除了可满足这些国家日益增长的国内能源需求,也能通过出口获得额外收入,因此成为不少西亚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首选。 除了太阳能,氢能也日益受到资源国的关注。结合西亚北非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碳捕集与封存潜力,西亚北非国家完全可能引领绿氢和蓝氢发展。从中短期来看,发展蓝氢可受益于其成本优势;从长期来看,利用西亚北非国家的太阳能资源和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可以生产和出口绿氢。 目前,沙特、阿联酋和阿曼都明确宣布了氢能发展计划。2020年,一家国际财团已宣布投入50亿美元在沙特建可再生能源和氢工厂,而沙特也计划2025年起向国际市场提供绿氨。2020年9月,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一个先导项目已实现向日本出口蓝氨40吨,数量虽不大,意义却非凡。 无论如何,能源转型的大潮或早或迟都会波及西亚北非的油气资源国,影响其宏观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地位的方方面面。目前来看,西亚北非国家各有优势和劣势,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地理位置更优,距离欧洲市场也最近,但其政局的动荡抵消了其地理优势。西亚国家中,卡塔尔以其独特的品种优势和人口规模,最有可能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获得先机,沙特和阿联酋在财力上也具有相当优势,但最终谁能从这场前所未见的能源转型考验中安然度过,还取决于西亚北非资源国面临的各种国际、国内因素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