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超薄无孔聚合物隔膜实现无枝晶钠电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22
  • 由于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钠储能电池是不断增加的下一代大规模储能系统之一。然而,由于负极上与枝晶有关的危害,它们的可行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鉴于此,郑州大学陈卫华教授制备了一种由蜂窝状结构纤维组成的新型超薄(8微米)外部无孔隔膜,以用于均匀的Na沉积和抑制枝晶渗透。研究显示,蜂窝状结构的纤维具有巨大的电解液吸收能力(376.7%)和聚合物固有的传输能力,这使无阻碍的离子传输大大受益。此外,由聚醚砜和聚偏二乙烯组成的极性聚合物链通过大量的溶剂固定化定制了电解液的高度聚集溶剂化结构,实现了离子传导性增强的富无机固体电解质界面的耐久性。此外,凭借所设计隔膜的可靠机械强度,组装的钠离子全电池提供了显著提高的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从而在切割和轧制条件下实现了稳定的操作。另外,所制备的隔膜可以进一步推广到锂基电池中,对于这些电池来说,可以获得明显的枝晶抑制和循环性,从而证明了其实际应用的潜力。

    文章要点:

    1. 这项工作以聚醚砜(PES)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原料,通过主导化学成分和结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制备了一种精心设计的超薄外部无孔隔膜(记为SPF)。

    2. 所制备的隔膜不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坚固性。它的无孔特性有力地抑制了枝晶的渗透。此外,极性SPF隔膜和溶剂之间的化学作用使电解液中出现贫溶剂的溶剂化结构,从而诱导无机物富集的界面形成,这有利于Na的均匀沉积。

    3. PES和PVDF-HFP之间的氢键构建了SPF纤维内部的蜂窝状结构,以及聚合物链的无定形区域,使得无阻碍的离子传输大大受益,DFT计算证实了其与Na+的结合能量增强。

    4. 因此,采用功能化SPF隔膜的电池提供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组装的硬碳|NaNi1/3Fe1/3Mn1/3O2软包电池达到了更高的能量密度(无SPF隔膜vs采用SPF隔膜:229.4 Wh kg-1/157.6 Wh L-1 vs 71.8 Wh kg-1/86.1 Wh L-1)和显著的稳定性能,即使在空气中切割时也能运行。SPF隔膜的通用性也在锂基电池中得到了验证,例如,Li4Ti5O12|LiFePO4软包电池在100次循环后有97.4%的容量保留,Li|LiFePO4电池在80次循环后没有明显的容量衰减。

    图1 SPF隔膜的结构和物理特性

    图2 SPF隔膜中的离子转移机制

    图3 具有SPF隔膜的电极的界面化学

    图4 SPF隔膜在钠电池中的应用

相关报告
  • 《科研团队研发出超薄轻质耐高温复合隔膜,可提升金属锂电池安全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13
    • 4月7日,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徐朝和教授团队和材料学院王荣华副教授针对金属锂电池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超薄、轻质、多功能性和耐高温特性的复合隔膜。 该复合隔膜能够有效调节锂离子沉积/溶出行为、催化多硫化物的转化反应,从而实现金属锂负极以及锂硫电池的稳定循环,可望在金属锂电池得到应用。 金属锂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器件的理想负极材料,国家“十四五”规划更是提出,基于金属锂负极研发能量密度达600Wh/kg(瓦时每千克)的颠覆性电池技术。 “但要实现该目标,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锂枝晶和‘死锂’形成所导致的性能衰减、短路甚至热失控等问题。” 徐朝和坦言,对电池体系而言,高比能锂硫电池是未来高能化学电源的重要候选体系之一,但锂硫电池除存在前述锂负极侧的共性挑战外,硫正极侧还面临反应动力学缓慢、多硫化物穿梭和活性硫损失等多重复杂问题。 因此,如何用简便且实用的方案解决这些挑战,成为以金属锂为负极研发高性能金属锂电池的前沿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 据悉,重庆大学该团队采用简单的涂覆工艺,将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包裹的硫化钒和单宁酸功能涂层均匀的负载到商用聚烯烃隔膜上。 理论模拟结果表明:该复合隔膜能够保证锂负极表/界面处离子和电场均匀分布,实现锂离子的均匀输运和沉积,进而削弱缺陷处的沉积放大效应,避免锂枝晶和死锂的产生。 最后,基于该复合隔膜组装的金属锂电池实现了稳定循环,并展示了软包锂电池驱动小型电动机器人的应用。 徐朝和透露,该系列研究成果近期分别发表在Nano Energy(Nano Energy, 2022, 95, 106982)和 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Science, 2022, 2102215)上,并已经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由于该功能涂层还可赋予复合隔膜良好的耐热性,可显著提升金属锂电池的安全性,预计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苏州纳米所在非对称凝胶电解质助力无枝晶金属锂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5
    • . 具有高理论比容量、低氧化还原电位的金属锂负极,有望助力下一代高能量电池的实现。然而,液态电解液体系中金属锂负极的枝晶问题饱受诟病。枝晶生长不但能够导致锂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还可能引发电池短路乃至爆炸。科学家们对枝晶生长机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得到广泛认可的 Chazalviel 模型指出,枝晶成核时间受到电解质离子浓度、阴 /阳离子迁移率和有效电流密度的影响。提高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率,降低阴离子迁移率,将有效延长成核时间,抑制枝晶生长。 近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从枝晶生长机制出发,设计了一种 促进锂离子快速传输和均匀沉积的非对称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Asymmetric GPE) 膜,用于 无枝晶生长的金属锂电池 。 首先,经分子动力学( MD )模拟结果证明, P VDF 分子链上极性单元能以离子 -偶极子作用力结合电解质中的 PF 6 - (图 1c),而Li + 则在体系中表现出更高的扩散系数(图 1e)。利用聚合物这种性质,该团队设计了独特的膜结构用于调节电解质离子分布。其中,占主要部分的 竖直孔道层 ,能够缩短内部传输路径,实现离子快速传导;与锂负极接触面的 纳米孔层 ,起到重新分布和均匀化锂离子流的作用。充电过程中, PF 6 - 被束缚在聚合物基体上,而 Li + 能够快速传导至负极并均匀沉积 ,从而实现无枝晶金属锂电池。 以上 研究成果以 “Asymmetric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with High Lithium Ionic Conductivity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 ( doi.org/10.1039/D0TA01883J )。 第一作者为中科大硕士研究生李麟阁,通讯作者为刘美男项目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