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超薄无孔聚合物隔膜实现无枝晶钠电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22
  • 由于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钠储能电池是不断增加的下一代大规模储能系统之一。然而,由于负极上与枝晶有关的危害,它们的可行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鉴于此,郑州大学陈卫华教授制备了一种由蜂窝状结构纤维组成的新型超薄(8微米)外部无孔隔膜,以用于均匀的Na沉积和抑制枝晶渗透。研究显示,蜂窝状结构的纤维具有巨大的电解液吸收能力(376.7%)和聚合物固有的传输能力,这使无阻碍的离子传输大大受益。此外,由聚醚砜和聚偏二乙烯组成的极性聚合物链通过大量的溶剂固定化定制了电解液的高度聚集溶剂化结构,实现了离子传导性增强的富无机固体电解质界面的耐久性。此外,凭借所设计隔膜的可靠机械强度,组装的钠离子全电池提供了显著提高的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从而在切割和轧制条件下实现了稳定的操作。另外,所制备的隔膜可以进一步推广到锂基电池中,对于这些电池来说,可以获得明显的枝晶抑制和循环性,从而证明了其实际应用的潜力。

    文章要点:

    1. 这项工作以聚醚砜(PES)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原料,通过主导化学成分和结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制备了一种精心设计的超薄外部无孔隔膜(记为SPF)。

    2. 所制备的隔膜不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坚固性。它的无孔特性有力地抑制了枝晶的渗透。此外,极性SPF隔膜和溶剂之间的化学作用使电解液中出现贫溶剂的溶剂化结构,从而诱导无机物富集的界面形成,这有利于Na的均匀沉积。

    3. PES和PVDF-HFP之间的氢键构建了SPF纤维内部的蜂窝状结构,以及聚合物链的无定形区域,使得无阻碍的离子传输大大受益,DFT计算证实了其与Na+的结合能量增强。

    4. 因此,采用功能化SPF隔膜的电池提供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组装的硬碳|NaNi1/3Fe1/3Mn1/3O2软包电池达到了更高的能量密度(无SPF隔膜vs采用SPF隔膜:229.4 Wh kg-1/157.6 Wh L-1 vs 71.8 Wh kg-1/86.1 Wh L-1)和显著的稳定性能,即使在空气中切割时也能运行。SPF隔膜的通用性也在锂基电池中得到了验证,例如,Li4Ti5O12|LiFePO4软包电池在100次循环后有97.4%的容量保留,Li|LiFePO4电池在80次循环后没有明显的容量衰减。

    图1 SPF隔膜的结构和物理特性

    图2 SPF隔膜中的离子转移机制

    图3 具有SPF隔膜的电极的界面化学

    图4 SPF隔膜在钠电池中的应用

相关报告
  • 《科研团队研发出超薄轻质耐高温复合隔膜,可提升金属锂电池安全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13
    • 4月7日,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徐朝和教授团队和材料学院王荣华副教授针对金属锂电池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超薄、轻质、多功能性和耐高温特性的复合隔膜。 该复合隔膜能够有效调节锂离子沉积/溶出行为、催化多硫化物的转化反应,从而实现金属锂负极以及锂硫电池的稳定循环,可望在金属锂电池得到应用。 金属锂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器件的理想负极材料,国家“十四五”规划更是提出,基于金属锂负极研发能量密度达600Wh/kg(瓦时每千克)的颠覆性电池技术。 “但要实现该目标,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锂枝晶和‘死锂’形成所导致的性能衰减、短路甚至热失控等问题。” 徐朝和坦言,对电池体系而言,高比能锂硫电池是未来高能化学电源的重要候选体系之一,但锂硫电池除存在前述锂负极侧的共性挑战外,硫正极侧还面临反应动力学缓慢、多硫化物穿梭和活性硫损失等多重复杂问题。 因此,如何用简便且实用的方案解决这些挑战,成为以金属锂为负极研发高性能金属锂电池的前沿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 据悉,重庆大学该团队采用简单的涂覆工艺,将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包裹的硫化钒和单宁酸功能涂层均匀的负载到商用聚烯烃隔膜上。 理论模拟结果表明:该复合隔膜能够保证锂负极表/界面处离子和电场均匀分布,实现锂离子的均匀输运和沉积,进而削弱缺陷处的沉积放大效应,避免锂枝晶和死锂的产生。 最后,基于该复合隔膜组装的金属锂电池实现了稳定循环,并展示了软包锂电池驱动小型电动机器人的应用。 徐朝和透露,该系列研究成果近期分别发表在Nano Energy(Nano Energy, 2022, 95, 106982)和 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Science, 2022, 2102215)上,并已经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由于该功能涂层还可赋予复合隔膜良好的耐热性,可显著提升金属锂电池的安全性,预计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科研人员利用新型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高性能液流电池用超薄聚合物膜材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张宏俊等合作,在液流电池用离子选择性膜研究中取得进展,开发出新型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厚度仅为3 μm的高稳定性超薄聚合物膜材料,将全钒液流电池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300 mA/cm2。 聚合物离子选择性膜因成本低、易于规模化制备等优势,成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流电池膜材料。然而,与具有周期性和规整有序孔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如MOF、COF不同,传统方法制备的聚合物膜通常具有不规则无序孔结构,难以实现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精确筛分,存在选择性和渗透性相互制约的Trade-off效应。 为突破这一限制,李先锋团队提出了界面交联新策略,将聚合物交联反应限制在有限的界面空间内,制备出由纳米级分离层和支撑层组成的超薄聚合物膜。测试结果显示,分离层中稳健的共价交联网络结构提高了膜的机械稳定性,其横向拉伸强度和纵向硬度均优于商业化的Nafion 212膜,可使所开发的聚合物膜材料厚度降低至3 μm。 研究发现,该膜材料分离层的孔径分布在1.8 ?至5.4 ?之间,与具有规整孔道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相似,被称为“准有序”网状交联结构。这种孔径分布恰好位于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尺寸之间,实现了对活性物质的精确筛分以及对载流子的快速传导。同时,纳米级分离层及膜整体厚度降低减少了离子传输阻力,使所开发的超薄膜在宽pH范围内均表现出超低的面电阻和活性物质渗透系数,突破了聚合物膜选择性和渗透性的Trade-off效应。 在实际应用测试中,科研人员将这一膜材料应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研究发现,在300 mA/cm2高电流密度下,电池能量效率超过80%。同时,该超薄膜可应用于碱性锌铁液流电池和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均展现出优异的性能。通过改变交联剂的类型,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界面交联策略的普适性。 上述研究为设计具有高机械稳定性、超低面电阻和渗透系数的超薄膜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提升多种水系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6-025-00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