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让建筑“绿”起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8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建建筑对地热的需求将快速增加,而规模化利用也将带动地热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利用地热,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热供暖面积约14亿平方米,人均可达1平方米。外国友人听了,都要竖大拇指。”日前,在“沣西能源·2023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地热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名誉理事长汪集暘说。

    地热供暖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近年来在助力建筑降碳方面成果显著,在大气污染治理、清洁供暖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建建筑对地热的需求将快速增加,而规模化利用也将带动地热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建筑降碳重要途径

    据了解,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前者指在建筑行业发生的因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包括建筑内的供暖、炊事、生活热水、医院或酒店蒸汽等因燃料燃烧导致的排放;后者指外界输入建筑的电力、热力包含的碳排放。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主任陈焰华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的总碳排放达峰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接碳排放。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与技术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于全国碳达峰时间。

    “建筑领域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就要提升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而利用地热热泵实现生活热水的电气化,并以此替代燃气热水锅炉是建筑领域减排的重要路径。”陈焰华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1.25万亿吨标煤,干热岩资源总量相当于856万亿吨标煤,如果能够开发万分之一,就相当于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倍。

    据介绍,根据温度不同,地热资源可分为发电和直接利用两种。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25摄氏度以下的浅层地热能可利用地源热泵供暖。我国浅层和水热型(中层深)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高温为辅。上述背景下,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可助力我国建筑领域降碳。

    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指出,这为地热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建筑绿色低碳转型被提上日程,地热开发利用也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

     

    政策助推之下,我国地热产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根据2021年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数据,全国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占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的50%左右,主要集中在采暖、空调供热和生活用水等方面。

    对此,陕煤地质集团总工程师段中会表示,从建筑运行能耗数据来看,未来建筑用能清洁化、高效化和低碳化转型过程中对地热开发利用的需求巨大,利用地热供暖的环境效益十分突出。地热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

    规模化发展是“王道”

    截至目前,地热供暖项目已经在天津、陕北、河北、长三角等地区落地,为我国未来规模化开发利用地热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强聪望介绍:“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采用中深层无干扰供热技术,即钻机在地下2000米至3000米钻孔,通过换热介质导出地下热能。相比传统供暖技术可节能30%以上,替代标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万吨。”

    据了解,上述技术已被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四批参考目录,鼓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随着地热技术不断成熟,未来我国供热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地热供暖虽具有取热持续稳定、地温恢复快、环境影响低的优势,而相较于传统取暖方式,地热初期投资更高。陕西省地热协会副会长穆根胥表示,天然气每平方米建设费用在60元至80元之间,地热则在每平方米200元至300元之间。“但地热供暖也有自己的经济优势,后续运营成本仅为天然气的1/5至1/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认为,要真正促进地热产业发展壮大,必须有规模、薄利多销。规模化发展才能克服地热能源密度低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对地热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是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地热行业践行国家战略的历史担当。”陈焰华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2925.shtml
相关报告
  • 《“给地球安装插头”|中国电建助力非洲地热资源“热”起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30
    • 近年来,中国通过持续分享 产品、技术和经验 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能源贫困 中国电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在肯尼亚建起了 首个100%中国技术的地热发电项目 得到了关注和报道 位于东非大裂谷底部的梅嫩加伊地区,这里草木繁茂、风光旖旎,每年吸引全球大量游客。由中国电建所属上海电建承建的肯尼亚索西安地热电站在此落户,为当地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得到了关注和报道。 该项目位于肯尼亚纳库鲁市,是肯尼亚2030能源计划之一,规划105兆瓦地热发电,一期工程35兆瓦。依托中国的材料和人工,设备成本约比欧美和日本企业低20%左右。 “这一地热电站是非洲首个从设计、产品生产到建设、调试完全由中国企业独立完成的地热发电站。不仅建设速度比常规建设时间缩短了大半年,而且建设成本远低于同容量的其他发电站。”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表示,“因为项目处在自然风景区,环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建设团队作出了大量努力,让整个项目从建设到运营都称得上是全环节绿色无污染。 ” 中国电建所属上海电建福建公司负责地热发电站全站土方、基础、建筑以及安装调试;配套132千伏升压站及其线路工程项目土建及安装调试。于2022年1月正式进场,经过为期16个月的奋力攻坚,2023年7月份完成并网测试,实现整体目标的98%,目前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地热发电站主要是通过利用地下高温高压的水蒸汽和热水,转化成大量电能,为当地居民和工业提供可靠电力供应。建设期间,上海电建福建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与成本优势,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顺利完成了节点目标,此外,项目部还致力于推动属地化管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授人以渔”,不仅全面提升他们的技术技能,且为当地员工带来了稳定收入。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发出2.8亿度电,预计可供肯尼亚近50万户家庭和3万家企业使用,不仅能有效缓解纳库鲁市区用电难、用电贵、用电不稳定的现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作为当地重要清洁能源,将提高肯尼亚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有助于满足其“2030年前实现100%清洁能源发电”的愿景需求。 在非洲,中国电建还签约了埃塞俄比亚图鲁莫耶一期地热电站项目EPC合同,是该国首个地热项目,总装机容量50兆瓦,投用后将进一步优化该国电力供应格局,为推动当地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推动非洲绿色低碳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建依托自身技术与成本优势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推动全球绿色清洁能源建设 贡献电建智慧和力量
  • 《世界绿色建筑周和零建筑活动》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10-20
    • 上周是世界绿色建筑周,来自世界各地的绿色建筑委员会呼吁,到2050年,所有建筑都将成为“净零”。 本周早些时候,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的报告提出了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的愿望,从数千到数十亿的协调行动到2050年实现100%的净零碳建筑,这需要一个戏剧性的、雄心勃勃的转变,朝着完全零碳排放的环境转变。 其目标是,到2030年,所有新建筑都将在零碳排放。WGBC主张,零碳建筑必须尽快成为标准的商业实践,以避免未来大规模的改造和防止未来数十年碳排放系统的锁定。 它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当前的更新速度加快,而是要将这些改造完成到一个净零碳标准,以便到2050年所有建筑都是净零碳排放。 ——文章发布于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