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球安装插头”|中国电建助力非洲地热资源“热”起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30
  • 近年来,中国通过持续分享

    产品、技术和经验

    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能源贫困

    中国电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在肯尼亚建起了

    首个100%中国技术的地热发电项目

    得到了关注和报道

    位于东非大裂谷底部的梅嫩加伊地区,这里草木繁茂、风光旖旎,每年吸引全球大量游客。由中国电建所属上海电建承建的肯尼亚索西安地热电站在此落户,为当地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得到了关注和报道。

    该项目位于肯尼亚纳库鲁市,是肯尼亚2030能源计划之一,规划105兆瓦地热发电,一期工程35兆瓦。依托中国的材料和人工,设备成本约比欧美和日本企业低20%左右。

    “这一地热电站是非洲首个从设计、产品生产到建设、调试完全由中国企业独立完成的地热发电站。不仅建设速度比常规建设时间缩短了大半年,而且建设成本远低于同容量的其他发电站。”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表示,“因为项目处在自然风景区,环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建设团队作出了大量努力,让整个项目从建设到运营都称得上是全环节绿色无污染。 ”

    中国电建所属上海电建福建公司负责地热发电站全站土方、基础、建筑以及安装调试;配套132千伏升压站及其线路工程项目土建及安装调试。于2022年1月正式进场,经过为期16个月的奋力攻坚,2023年7月份完成并网测试,实现整体目标的98%,目前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地热发电站主要是通过利用地下高温高压的水蒸汽和热水,转化成大量电能,为当地居民和工业提供可靠电力供应。建设期间,上海电建福建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与成本优势,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顺利完成了节点目标,此外,项目部还致力于推动属地化管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授人以渔”,不仅全面提升他们的技术技能,且为当地员工带来了稳定收入。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发出2.8亿度电,预计可供肯尼亚近50万户家庭和3万家企业使用,不仅能有效缓解纳库鲁市区用电难、用电贵、用电不稳定的现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作为当地重要清洁能源,将提高肯尼亚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有助于满足其“2030年前实现100%清洁能源发电”的愿景需求。

    在非洲,中国电建还签约了埃塞俄比亚图鲁莫耶一期地热电站项目EPC合同,是该国首个地热项目,总装机容量50兆瓦,投用后将进一步优化该国电力供应格局,为推动当地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推动非洲绿色低碳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建依托自身技术与成本优势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推动全球绿色清洁能源建设

    贡献电建智慧和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34803.shtml
相关报告
  • 《清洁供热 | “坐拥”丰富浅层地热资源 “长三角”地热开发为何热不起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6
    • 中国科学院日前启动“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研究”,以系统厘清地热资源家底、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梳理存在的问题,探索长三角地区地热开发利用道路,提出战略与对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7月2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研究”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研究”项目负责人汪集暘主持会议,项目执行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伯龄、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等专家出席启动会并进行评议讨论,多家参与单位负责人以线上形式参加会议。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两多’(地热多、水多)的特点,沿海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较丰富,加上近年来该地区居民供暖需求日益迫切,这些都是开发地热的有利条件。因此,在长三角地区系统厘清地热资源家底、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梳理存在的问题,探索长三角地区地热开发利用道路,提出战略与对策,可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汪集暘指出。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据庞忠和介绍,在资源分布方面,长三角地区有丰富的浅层地下水,具有良好的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浅层地热能资源。而且长三角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地表水广泛分布,水资源丰富,可作为水源热泵的重要热源。 然而事实上,虽然“坐拥”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但长三角地区的地热开发利用却还未形成较大规模。 “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是地热资源勘查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资源分布及资源量尚未准确摸清;二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尚未编制,影响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形式较为单一,综合利用程度尚待提高;四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保障措施不到位,财税价格扶持政策不足,不利于社会资本投入。”庞忠和分析指出。 对此,“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研究”项目提出了五个研究目标:一是摸清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地热资源分布特征;二是查明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三是选比地热能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技术;四是创新地热能利用技术理念,探索高效的产业模式;五是破解地热开发利用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 “尤其是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分析研究地热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关键方向,提出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庞忠和强调。 他进一步介绍,“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研究”包括六大课题,分别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与开发潜力评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预测、资源勘查创新技术、开发利用创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模式、产业发展战略建议。 该研究项目预期成果包括完成《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报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咨询建议并提交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会和长三角地区政府机构、总结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成果形成学术论文和行业标准、培养相关行业人才等。 在组织管理方面,该研究项目成立以汪集暘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的咨询顾问组,以庞忠和研究员为组长的项目工作组以及课题负责人研究团队。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沪苏浙皖四省市的地质调查研究院等18个单位,共60余人,研究成果预计2021年底完成。 据了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长期开展地热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最早开展全国大地热流质量研究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特征以及全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估工作,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该所地热团队重点开展了地热清洁取暖规模化研究,并且通过产学研结合,在雄安新区试验区示范基地建成了“雄县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 《地热让建筑“绿”起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8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建建筑对地热的需求将快速增加,而规模化利用也将带动地热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利用地热,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热供暖面积约14亿平方米,人均可达1平方米。外国友人听了,都要竖大拇指。”日前,在“沣西能源·2023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地热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名誉理事长汪集暘说。 地热供暖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近年来在助力建筑降碳方面成果显著,在大气污染治理、清洁供暖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建建筑对地热的需求将快速增加,而规模化利用也将带动地热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建筑降碳重要途径 据了解,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前者指在建筑行业发生的因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包括建筑内的供暖、炊事、生活热水、医院或酒店蒸汽等因燃料燃烧导致的排放;后者指外界输入建筑的电力、热力包含的碳排放。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主任陈焰华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的总碳排放达峰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接碳排放。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与技术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于全国碳达峰时间。 “建筑领域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就要提升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而利用地热热泵实现生活热水的电气化,并以此替代燃气热水锅炉是建筑领域减排的重要路径。”陈焰华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1.25万亿吨标煤,干热岩资源总量相当于856万亿吨标煤,如果能够开发万分之一,就相当于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倍。 据介绍,根据温度不同,地热资源可分为发电和直接利用两种。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25摄氏度以下的浅层地热能可利用地源热泵供暖。我国浅层和水热型(中层深)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高温为辅。上述背景下,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可助力我国建筑领域降碳。 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指出,这为地热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建筑绿色低碳转型被提上日程,地热开发利用也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   政策助推之下,我国地热产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根据2021年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数据,全国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占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的50%左右,主要集中在采暖、空调供热和生活用水等方面。 对此,陕煤地质集团总工程师段中会表示,从建筑运行能耗数据来看,未来建筑用能清洁化、高效化和低碳化转型过程中对地热开发利用的需求巨大,利用地热供暖的环境效益十分突出。地热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 规模化发展是“王道” 截至目前,地热供暖项目已经在天津、陕北、河北、长三角等地区落地,为我国未来规模化开发利用地热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强聪望介绍:“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采用中深层无干扰供热技术,即钻机在地下2000米至3000米钻孔,通过换热介质导出地下热能。相比传统供暖技术可节能30%以上,替代标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万吨。” 据了解,上述技术已被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四批参考目录,鼓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随着地热技术不断成熟,未来我国供热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地热供暖虽具有取热持续稳定、地温恢复快、环境影响低的优势,而相较于传统取暖方式,地热初期投资更高。陕西省地热协会副会长穆根胥表示,天然气每平方米建设费用在60元至80元之间,地热则在每平方米200元至300元之间。“但地热供暖也有自己的经济优势,后续运营成本仅为天然气的1/5至1/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认为,要真正促进地热产业发展壮大,必须有规模、薄利多销。规模化发展才能克服地热能源密度低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对地热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是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地热行业践行国家战略的历史担当。”陈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