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波尔多大学:甲基茉莉酸诱导苯基菲醌类物质积累,提升香蕉(Musa acuminata cv. Grand Nain)对黑叶条病的抗性》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6-17
  • Methyl Jasmonate Induces Phenylphenalenone Accumulation, Resulting in Black Leaf Streak Disease Resistance In Banana (Musa acuminata cv. Grand Nain)


    甲基茉莉酸诱导苯基菲醌类物质积累,提升香蕉(Musa acuminata cv. Grand Nain)对黑叶条病的抗性




    ?? 导读

    2025年2月,法国波尔多大学的通讯作者 Stéphanie Cluzet 教授和第一作者 Tanoh Hilaire Kouakou 博士,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期刊发表题为《Methyl Jasmonate Induces Phenylphenalenone Accumulation, Resulting in Black Leaf Streak Disease Resistance In Banana》的研究论文。




    ?? 摘要

    本研究评估了植物激素甲基茉莉酸(MeJA)和水杨酸(SA)对香蕉品种 Grand Nain 抵御黑叶条病(BLSD,致病菌为 Mycosphaerella fijiensis)的诱导防御作用。通过HPLC和NMR分析发现,MeJA处理能显著诱导三种苯基菲醌类化合物(naphthalic anhydrides)合成,并显著上调防御相关基因如PAL、CHI、WRKY2等的表达水平。相比之下,SA虽然能增加总酚类含量,但效果弱于MeJA。进一步实验证实MeJA可有效保护香蕉叶片免受BLSD真菌毒素与Juglone毒素侵害,为可持续香蕉病害管理提供潜在策略。




    ?? 引言

    香蕉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但黑叶条病(BLSD)严重威胁其产量和品质,现有的化学防治手段昂贵且环境风险大,且部分地区已出现抗药性菌株。植物防御诱导剂(PDS)可激活作物广谱免疫反应,成为替代防控手段的研究重点。甲基茉莉酸(MeJA)作为茉莉酸类信号通路的关键激素,在多种作物中已证实能诱导防御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本文系统评估其在香蕉中的免疫激活潜力。




    ?? 研究内容


    材料与处理方式:


     使用三个月龄Grand Nain香蕉植株,经MeJA(2.5/5/10 mM)或SA处理后,于24–72小时收集样本。

     通过HPLC和NMR检测苯基菲醌类物质(phenylphenalenones)与黄酮(rutin)含量。


    苯酚类物质分析:


     MeJA可诱导三种特异性苯基菲醌类物质合成(在对照与SA处理中未检测到): 

      2-(4′-hydroxyphenyl)-1,8-naphthalic anhydride

      2-(4′-methoxyphenyl)-1,8-naphthalic anhydride

      7-(4′-hydroxyphenyl)naphthal-8-formyl-1-carboxylic anhydride

     

     MeJA处理组总酚含量为60.2 mg/g(对照为12.2 mg/g),表现出显著增强。


    基因表达分析:


     MeJA显著上调:PAL(17.5×)、CHI(530×)、WRKY2(1722×)、LOX(95.7×)。

     PR蛋白类基因如PIN、CHIT4c、GLU未显著表达或被抑制,提示香蕉中MeJA通路偏重于次生代谢调控。


    病害挑战实验:


     经MeJA预处理的叶片在接种 M. fijiensis 毒素与Juglone后未出现坏死、黄化等病害症状。

     形态学上,MeJA处理显著延缓甚至完全抑制病害发展,叶片保持绿色且未出现典型BLSD黑斑。






    ??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甲基茉莉酸可显著诱导香蕉产生特异性抗真菌活性苯基菲醌类物质,并通过激活PAL、LOX、WRKY等防御调控通路,提高植株对黑叶条病的抗性。这种植物防御诱导剂策略具有环境友好、低成本、持久有效等优势,适用于热带作物可持续病害防控。未来可进一步将该机制应用于品种改良与生物防治体系中,减少农药依赖,提升香蕉种植系统的稳产性与抗逆性。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4c12289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21/acs.jafc.4c12289
相关报告
  •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揭示褐飞虱通过诱导特定挥发物抑制邻近水稻的茉莉酸信号,下调关键基因Os4CL5表达,减少杀虫物质积累,从而削弱宿主防御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8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水稻和其主要害虫褐飞虱(BPH)之间独特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同于一般植物通过释放虫害诱导挥发物(HIPVs)来警告邻近植株,BPH却能"策反"水稻的挥发性信号系统,使其变得更脆弱。研究发现,暴露于BPH诱导挥发物的水稻对BPH若虫的抵抗力显著降低。 通过转录组测序、代谢组分析、基因编辑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等多组学技术,研究人员解析了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这些水稻中早期防御信号基因(如钙离子信号、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WRKY转录因子)表达下调,茉莉酸(JA)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活性形式(JA-Ile)的含量也显著降低。同时,苯丙烷-多胺共轭(PPC)通路中的关键基因Os4CL5表达受HIPVs显著抑制,导致具有抗BPH活性的酚胺类物质N-阿魏酰腐胺含量减少。 研究还利用JA合成缺陷突变体和人工饲料添加实验,验证了JA信号和N-阿魏酰腐胺在防御抑制中的核心作用。发现BPH通过特定挥发物抑制水稻的JA信号,进而下调Os4CL5表达,减少N-阿魏酰腐胺积累,从而提高其后代的生存环境。 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对植物-昆虫协同进化复杂性的认知,还为水稻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通过调控Os4CL5表达或增强PPC通路活性,有望培育出能抵抗"挥发性欺骗"的新型抗虫水稻品种。此外,研究还提出栽培水稻可能丧失了野生稻对这类挥发性干扰的抵抗能力,提示未来抗虫育种需重视作物与天敌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复杂互作网络。该成果为基于生态调控的害虫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展示了多组学技术在解析植物-昆虫互作机制中的强大潜力。
  • 《法捷学者成功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 》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3-11-29
    • 植物总是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压力,如害虫和病原体的侵袭。幸运的是,植物可以通过“防御启动”进入强化防御状态。一种最有效的防御启动剂是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Acid,BABA),它保护植物免受各种病害压力。2023年10月31日,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了一篇由法国和捷克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通过综合性的多系统分析,揭示BABA如何诱导番茄产生病原体抗性。 为了了解BABA对番茄植株的保护作用,研究者采用10mM的BABA处理番茄植株,然后分别暴露于生物营养型番茄白粉菌、半生物营养型寄生疫霉菌和死体营养型灰葡萄孢菌。结果表明,BABA处理显著降低了番茄白粉菌的产孢量和寄生疫霉菌的蔓延,但对灰葡萄孢菌没有影响。 在BABA处理后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对番茄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RNA测序鉴定出24 562个基因,其中1 523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鉴定出1 808个蛋白质组和319个差异表达蛋白。这些结果表明,BABA处理导致了番茄内广泛的细胞重组。该研究还发现,BABA处理能够诱导130个在调节植物应激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另外,BABA处理使酶的水平显著增加,氮代谢和苯基丙基途径也受到显著影响。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BABA在植物中触发了一个启动状态,加强了它们对病原体的防御反应。这一认识可能革命性地改变作物的抗病策略,改善农业做法、提高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