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2020年6月8日
2.机构或团队: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
3.事件概要
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在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线发表题为“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Related to COVID-19 in Previously Health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New York City”的文章。
研究背景:很少有儿童被报道感染了重症COVID-19。国际数据显示,儿童出现以川崎病(KD)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为特征的促炎综合征,可能与COVID-19有关。
研究方法: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1)21岁及以下;(2)2020年4月18日至5月5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或纽约长老会摩根士丹利儿童医院住院;(3)临床综合症状表现为长时间发热、全身性炎症、休克、终末脏器功能障碍或类似KD、TSS的症状;(4)有近期感染SARS-CoV-2的证据。通过鼻咽拭子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血清学阳性检测来确定SARS-CoV-2感染。血清学检测采用了纽约州卫生部批准的针对SARS-CoV-2 刺突三聚体或核衣壳蛋白的IgM和IgG抗体联合试验(特异性96%,敏感性93%)。入院检查包括血液参数、化学反应、合并感染、炎症标志物以及心功能评估(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
研究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8例;中位年龄,8岁[范围,1.8-16岁],大多数为白人(n = 12)和先前健康的(3例为轻度哮喘)。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中位持续时间5天)。14例患者有胃肠道症状,1例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表现为急性回结肠炎。皮肤粘膜的调查结果很常见(皮疹12例,结膜炎11例,嘴唇红肿9例)。3例患者出现缺氧,13例患者出现休克。14例患者的胸片表现异常,最常见的是双侧间质浑浊。8个符合KD标准,5个不完全符合KD标准。
经RT-PCR检测,8名患者SARS-CoV-2呈阳性,另外9名患者经血清学检测呈阳性。所有患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均升高,其中12例患者的淋巴细胞减少,11例患者有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症,14例患者的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15例患者的NT-pro BNP水平升高。研究表明有3例合并感染,情况并不常见。16例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8例患者的细胞因子分析显示IL-2R、IL-18和CXCL 9水平均升高,3例患者的IFN-γ水平轻度升高和2例患者的IL-8水平轻度升高。TNF-α、IL-1b、Il-2、IL-4、IL-5、IL-13水平正常。15名患者需要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10例患者需要血管活性支持。9例患者缺氧,无一例需要机械通气。
14例患者接受类固醇治疗,使用甲泼尼松(剂量范围,2-30 mg/kg /天),或者使用皮质醇(剂量,2 mg/kg /天);1例患者使用泼尼松。13例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剂量范围2-4 g/kg),其中3例患者未注射类固醇,8例患者符合KD标准。1例患者使用了托珠单抗治疗。
16例患者的心电图显示,有10例患者非特异性ST/T波异常,1例患者QRS电压衰减。3例患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11例患者的入院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功能正常至轻度下降,6例患者的心室功能中度或中度以上不全。经测量,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均正常,但有7例患者的冠状动脉被描述为突出或有回声。入院2-18天后,大多数患者在随后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改善(12例正常,1例轻度功能减退)。1例患者(4岁)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有中等大小的动脉瘤(z值5.2)。病人表现为发热、腹泻和休克,没有KD的其他特征。入院检查显示患者的淋巴细胞减少(绝对淋巴细胞计数540/ L);高浓度的pro-BNP (44677pg /mL),铁蛋白(1195.0 ng/mL)和d-二聚体(1.39μg /毫升(7.61 nmol / L));肌钙蛋白T正常(19 ng/L);血小板减少(105×103/μL)。13天后,患者出现血小板增多(最大值,671)。
截至5月20日,在平均总住院时间为7.1天(范围,3-18天)后,所有患者均已出院回家,无死亡病例。
研究结论:本研究描述了17名先前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与COVID-19相关的炎症表型。特征与KD和TSS有重叠,但又不同。观察到的细胞因子表达模式显示,KD和肺部COVID-19急性感染中存在干扰素信号成分,以及IL-6和IL-10的产生。TNF-α 和IL-13水平没有升高可能不同于COVID-19急性感染。心脏异常的发生提示研究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监测。研究的局限性有患者数量少、随访时间短以及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