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突破!贴近皮肤表面的纳米发电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26
  • 很快,到处找电源插座可能会成为过去式。相反,电子设备将会从一个小小金属片上获得电力,当接触身体时,能够通过弯曲手指和其他基本动作产生电力。

    这是由布法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CAS)半导体研究所(IoP)共同合作研究项目中提出的概念。在Nano Energy 杂志上在线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对该金属片(一种可摩擦生电的纳米发电机)进行了描述。

    没有人喜欢受限于电源插座上或拖着便携式充电器。人体本身就是丰富的能量来源。那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呢?

    Qiaoqiang Gan是UB工程与应用科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第一作者和副教授。

    当特定材料与不同材料摩擦时,会发生摩擦起电现象。生活中大部分静电都是摩擦电。 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摩擦电效应制造纳米发电机 ;然而,大多数很难制造(需要复杂的光刻)或研究方案不经济。 UB和CAS团队正在创建的选项卡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两层薄金层中夹着聚二甲基硅氧烷 (也称为PDMS,一种用于橡皮泥,隐形眼镜和其他产品的硅基聚合物)。一层黄金必须在设备上伸展,使其在使用时揉皱,并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小山脉。例如,当手指弯曲时重新施加力,这种运动会导致金层与PDMS之间产生摩擦。

    图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型 (图片来源:纳米能源)

    “这会导致电子在金层之间来回流动。摩擦越多,产生的功率就越大。”另一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物联网教授Yun Xu博士对此进行解释。

    该研究针对一个1.5厘米长,1厘米宽的小垂片。它提供的最大电压为124V,最大功率密度为0.22mW/cm2,最大电流为10 μA.。虽然这不足以为智能手机进行快速充电,但是它可以同时点亮48个红色LED灯。

    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IoP和CAS的Huamin Chen; Nan Zhang博士,都来自UB。

    由于这个装置可以很容易地制作,所以张博士组织了一个UB大学生团队,负责提高该装置的性能。该团队计划利用更大片的黄金,这样,这些黄金在拉伸和折叠时预计会提供更多的电力。

    研究人员还参与了创建便携式电池以存储装置产生的能量。他们预计该系统将成为一系列可穿戴和自供电电子设备的电源。

    该研究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资助。

相关报告
  • 《SMART发现观察纳米颗粒表面的突破性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1-07
    •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其吸附荧光探针来表征纳米颗粒的表面。这使我们能够了解纳米颗粒的表面而不会对其造成损坏,不幸的是,今天化学方法已广泛使用这种情况。” “这种新方法还使用了当今实验室中现成的机器,为科学界开辟了一种新的简便方法,以开发可以帮助革新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纳米颗粒。” 与当今最好的化学方法所需要的几个小时相比,MPA方法还能够在几分钟内表征纳米颗粒。因为它仅使用荧光灯,所以它也便宜得多。 DiSTAP已开始将这种方法用于植物中的纳米颗粒传感器和用于将分子货物输送到植物中的纳米载体。 Strano说:“我们已经在DiSTAP中使用了新的MPA方法来帮助我们为植物创建传感器和纳米载体。” “它使我们能够发现和优化更敏感的传感器,并了解表面化学,从而在监测植物时可以提高精度。有了更高质量的数据和对植物生物化学的深入了解,我们最终可以提供最佳的营养水平或有益激素以获得更健康的植物和更高的产量。” ——文章发布于2019年的11月5日
  • 《北京大学Nano Energy综述: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电子皮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06
    • 利用现代先进电子器件模仿人类皮肤功能的电子皮肤,在人机接口、仿生假肢、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当前,长期稳定的能源供给是束缚电子皮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摩擦纳米发电机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能量采集器件,可以有效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同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自驱动传感机制,可以实现无需外部电源供给下的信号感知,对解决电子皮肤能源供给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成果简介 近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张海霞教授在国际纳米科学领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上发表题为“Self-powered Electronic Skin based on the Triboelectric Generator”的综述文章,博士研究生陈号天为论文第一作者。文章以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为工作基础,着眼于新型仿生电子皮肤的功能,总结了近年来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多种电子皮肤的设计与应用进展。文章首先关注基于摩擦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器的4种工作机制,并总结了当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器的3种主要的探测方式(幅值、比例和频率)及4种信号类型(模拟式、数字式、独立阵列式和寻址阵列式)。在此基础上针对电极和电介质的设计和制备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归纳,重点强调电极材料的可拉伸性和导电性,强调电介质材料对性能的增强及自驱动和生物降解等更丰富的特性。之后落实在电子皮肤传感器和电子皮肤系统的应用上,展现出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传感器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后,文章分析并讨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