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发现观察纳米颗粒表面的突破性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1-07
  •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其吸附荧光探针来表征纳米颗粒的表面。这使我们能够了解纳米颗粒的表面而不会对其造成损坏,不幸的是,今天化学方法已广泛使用这种情况。” “这种新方法还使用了当今实验室中现成的机器,为科学界开辟了一种新的简便方法,以开发可以帮助革新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纳米颗粒。”

    与当今最好的化学方法所需要的几个小时相比,MPA方法还能够在几分钟内表征纳米颗粒。因为它仅使用荧光灯,所以它也便宜得多。

    DiSTAP已开始将这种方法用于植物中的纳米颗粒传感器和用于将分子货物输送到植物中的纳米载体。

    Strano说:“我们已经在DiSTAP中使用了新的MPA方法来帮助我们为植物创建传感器和纳米载体。” “它使我们能够发现和优化更敏感的传感器,并了解表面化学,从而在监测植物时可以提高精度。有了更高质量的数据和对植物生物化学的深入了解,我们最终可以提供最佳的营养水平或有益激素以获得更健康的植物和更高的产量。”

    ——文章发布于2019年的11月5日

相关报告
  • 《前沿 | 激光控制纳米颗粒表面的催化反应,有望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的人为控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5
    • 控制纳米颗粒的强磁场是触发其表面靶向分子反应的关键,而激光可以实现对这种强磁场的控制。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观察到激光可以诱导纳米颗粒表面分子的成键和解耦合,但是精确控制纳米表面反应并未实现。 激光脉冲场中的纳米粒子——特定波形和偏振态。在纳米颗粒的指定区域(黄色点)内,可控的电磁场诱导吸附表面的分子发生位置选择性光化学反应。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分子分裂进行成像,以纳米分辨率对反应点位进行全光控制 近日,由慕尼黑大学Boris Bergues博士和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Matthias Kling教授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共同打破了观察现象与人为控制之间的壁垒。在分离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这些物理学家首次利用超短激光脉冲确定了光诱导的分子反应位置。 纳米粒子的表面非常热闹,熙熙攘攘:分子对接、化学结构溶解以及振动等景象。这些本征运动驱动了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变化,产生新物质。而该团队已经证明通过电磁场可以控制纳米宇宙中事件的发生。在单个纳米颗粒表面,他们利用高能的飞秒激光脉冲产生局域电磁场(1fs = 10-15 s)。 此外,通过反应纳米镜,物理学家能够以20 nm以上分辨率,对硅纳米颗粒表面的反应位置和分子分裂地区进行成像。因此,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延迟要求阿秒级的精度设置(1 as = 10-3 fs)。当与参数匹配的光相互作用,纳米颗粒的表面和吸附的分子在目标位置被电离,导致分子解离为不同碎片。 Matthias Kling教授说:“这种分子表面反应在纳米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可能是清洁能源产生的关键一环,特别是通过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Boris Bergues博士补充道:“我们的研究结果也为追踪纳米颗粒上的光催化反应扫除了障碍,不仅具有纳米级空间分辨率,并且可以用飞秒时间分辨率追踪反应位置。这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洞察详细的表面动态过程。” 物理学家希望这种方法应用于更多复杂的分离纳米材料,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Optica》上。
  • 《关于微小粒子的重大发现 博士学生领导国际努力发现聚合物纳米颗粒》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0-09
    • 从光子学到医药学,用聚合物纳米粒子制成的材料有望成为未来的产品。然而,在理解这些类似塑料的微小颗粒的特性方面仍有空白。 现在,特拉华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Hojin Kim,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和特伦托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合作,发现了关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新见解。研究小组的发现,包括表面迁移率、玻璃化温度和弹性模量等特性,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在MPI教授George Fytas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小组使用了布里渊光谱学,这是一种通过观察纳米微粒如何振动来研究其分子性质的技术。 “我们分析了每个纳米颗粒之间的振动,以了解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机械性能变化,”Kim说。“我们问,‘不同温度下的振动表明了什么?’”物理意义是什么?’”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特性不同于同一材料中较大颗粒的特性。“它们的纳米结构和小尺寸提供了不同的机械性能,”Kim说。“为了提高材料的性能,了解纳米颗粒的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以聚苯乙烯为例,它是纳米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材料。这种材料的较大颗粒用于塑料瓶、杯子和包装材料。 金说:“在玻璃化温度下,聚合物纳米颗粒可以变得更柔韧或更弱,在玻璃化温度下,它们会从坚硬的质地变软,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它会逐渐变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聚合物在小颗粒表面的流动性很容易被激活。了解这种转变发生的时间和原因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些产品,如滤膜,在各种条件下需要保持坚固。 例如,一个用聚苯乙烯聚合物制成的一次性塑料杯可能在沸水中保持住,但那个杯子没有纳米颗粒。研究小组发现,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在343开尔文(158华氏度),即软化温度下开始经历热跃迁,温度低于纳米粒子的玻璃跃迁温度372 K(210华氏度),刚好低于沸水的温度。当加热到这个温度时,纳米颗粒不会振动——它们完全静止不动。 Kim说,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证据表明,这种温度可能会激活纳米颗粒中高度流动的表层。随着颗粒在软化温度和玻璃化温度之间升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大。其他研究小组以前曾怀疑,由于颗粒的流动性不同,玻璃化温度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但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到。 “使用不同的方法和仪器,我们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数据,并实际验证了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的某些东西比其核心更具有移动性,”他说。 通过研究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组还发现了它们的弹性模量或刚度。 接下来,Kim计划利用这些信息来制造一种纳米粒子薄膜,这种薄膜可以控制声波的传播。 Eric Furst, UD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也是本文的通讯作者。 “Hojin在这个项目上领先,取得的成果超出了我的预期,”Furst说。“他是特拉华大学(Delaware)博士工程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接下来会做什么。” ——文章发布于201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