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智慧城市群加速成形 物联网产业迈入“万亿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30
  •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我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先决条件。日前,德勤发布《超级智慧城市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中国在建500个,远超排名第二的欧洲(90个)。从在建智慧城市的分布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

    业内普遍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诸多措施之一,在中央和地方的推动下,我国物联网产业正逐步进入产业起步期,产业规模进入“万亿时代”,未来将持续高速增长。

      四大智慧城市群成形

    据《超级智慧城市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在建的智慧城市达到500个。根据计划,2016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要培育100个新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将给城市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运营商数据显示,从在建智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济南为主的环渤海,以南京、无锡、上海、合肥、杭州、宁波为主的长三角,以广州、佛山、深圳、厦门为主的珠三角,以及以西安、成都、重庆、武汉为主的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

    除了上述核心城市外,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和三大运营商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协议,并有290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伍浩介绍说,建设智慧城市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促进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措施。业内认为,随着更多城市加入智慧城市的行列,上述四大区域将形成覆盖更广、联系更加紧密的智慧城市群,极大地推进我国物联网发展和产业集群快速成形。

    在四大智慧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包括芯片制造、传感器设备、系统集成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也依托上述核心城市逐渐发展壮大。例如,在芯片制造领域,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已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西安、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则依托自身的科研教育优势,在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迪赛智库研报介绍,截至2016年6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未来,随着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设施加速部署,我国物联网建设和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作为推进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持续提速。

      央地政策密集落地

    早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就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2010年率先组建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几年,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又陆续发布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对物联网发展做出详细安排。

    2016年,“十三五”规划明确“助力物联网行业加速发展”,并要求物联网发展不再局限于小型设备阶段,而是进入到包括工业在内的各个领域。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物联网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2017年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末实现NB-IoT网络对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主要城市的覆盖,基站规模达到40万个。期间,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进一步加速我国物联网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加速物联网发展。截至2018年8月底,已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贵州等20个省区市,出台了物联网产业政策和措施。业内认为,随着各地具体的措施亮相,我国物联网产业政策体系基本成形,并正在形成良好的央地联动效应。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未来我国还将以推进5G、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及推进发展智慧产业等为抓手,进一步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近期,工信部总经济师王新哲透露,我国将在芯片等基础领域进行攻关,部署5G网络、车联网、导航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领域的发展。

      产业迈入“万亿时代”

    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以及各项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物联网产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物联网终端用户已经达到4.65亿户。

    日前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台,占全球总量31%;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8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报告还预测,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在2017年首次突破万亿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有望在2018年突破15000亿元。

    业内指出,物联网除了自身产业发展外,其与众多领域融合,能够拉动更多产业快速增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分会调研报告显示,物联网技术及产品已经通过试点示范开始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等领域规模化应用。《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也显示,从细分行业看,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电力等领域逐渐得到规模化验证。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有望成为新一波崛起的产业机遇。

    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测,随着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全新基础网络设施的部署,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我国物联网产业将从之前的碎片化发展,顺利过渡到规模化发展阶段,不但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容,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9/29/content_717457.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四大智慧城市群加速成形》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16
    •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我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先决条件。日前,德勤发布《超级智慧城市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中国在建500个,远超排名第二的欧洲(90个)。从在建智慧城市的分布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 业内普遍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诸多措施之一,在中央和地方的推动下,我国物联网产业正逐步进入产业起步期,产业规模进入“万亿时代”,未来将持续高速增长。 四大智慧城市群成形 据《超级智慧城市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在建的智慧城市达到500个。根据计划,2016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要培育100个新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将给城市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运营商数据显示,从在建智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济南为主的环渤海,以南京、无锡、上海、合肥、杭州、宁波为主的长三角,以广州、佛山、深圳、厦门为主的珠三角,以及以西安、成都、重庆、武汉为主的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 除了上述核心城市外,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和三大运营商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协议,并有290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伍浩介绍说,建设智慧城市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促进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措施。业内认为,随着更多城市加入智慧城市的行列,上述四大区域将形成覆盖更广、联系更加紧密的智慧城市群,极大地推进我国物联网发展和产业集群快速成形。 在四大智慧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包括芯片制造、传感器设备、系统集成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也依托上述核心城市逐渐发展壮大。例如,在芯片制造领域,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已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西安、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则依托自身的科研教育优势,在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赛迪智库研报介绍,截至2016年6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未来,随着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设施加速部署,我国物联网建设和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作为推进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持续提速。 政策密集落地 早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就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2010年率先组建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几年,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又陆续发布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对物联网发展做出详细安排。 2016年,“十三五”规划明确“助力物联网行业加速发展”,并要求物联网发展不再局限于小型设备阶段,而是进入到包括工业在内的各个领域。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物联网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2017年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末实现NB-IoT网络对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主要城市的覆盖,基站规模达到40万个。期间,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进一步加速我国物联网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加速物联网发展。截至2018年8月底,已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贵州等20个省区市,出台了物联网产业政策和措施。业内认为,随着各地具体的措施亮相,我国物联网产业政策体系基本成形,并正在形成良好的央地联动效应。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未来我国还将以推进5G、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及推进发展智慧产业等为抓手,进一步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近期,工信部总经济师王新哲透露,我国将在芯片等基础领域进行攻关,部署5G网络、车联网、导航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领域的发展。 产业迈入“万亿时代” 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以及各项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物联网产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物联网终端用户已经达到4.65亿户。 日前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台,占全球总量31%;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8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报告还预测,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在2017年首次突破万亿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有望在2018年突破15000亿元。 业内指出,物联网除了自身产业发展外,其与众多领域融合,能够拉动更多产业快速增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分会调研报告显示,物联网技术及产品已经通过试点示范开始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等领域规模化应用。《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也显示,从细分行业看,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电力等领域逐渐得到规模化验证。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有望成为新一波崛起的产业机遇。 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测,随着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全新基础网络设施的部署,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我国物联网产业将从之前的碎片化发展,顺利过渡到规模化发展阶段,不但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容,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 《重磅!10万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来了!四大重点必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0
    •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共十一章,四十一小节,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纲要》指出,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重点1: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重点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 重点3: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金融方面也将有重大改革,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重点4: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 《纲要》提出,要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专家观点: 张玉龙: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 张玉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有以下几点: 1、粤港澳大湾区是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的尝试,有利于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各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各区域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2、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繁荣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内陆腹地。 3、粤港澳大湾区是建设科创中心的必然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广深企业科创优势,结合港澳优质科研资源,促进沟通、促进科创关键要素流动,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4、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粤港澳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典范,目标打造现代的世界级城市群。 5、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邢自强: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或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邢自强:中国的五大主要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冀)的逐步形成有助于支撑生产力增长,而粤港澳大湾区是这其中发挥集聚优势的桥头堡。与其他四个城市群分别仅专注于若干行业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柱产业更为多样化,包括高端制造业(分布于多个珠三角城市)、IT创新(深圳)、金融(香港和深圳)、专业服务(香港)、休闲娱乐(澳门和珠海),以及航运(整个区域)。此外,珠三角地区在过去近30年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桥头堡,也受益于此发展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并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预计,在进一步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基于枢纽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和对卫星城的辐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望在未来十年保持在1.5-2.2%的区间,延续过去十年的势头。同时,参考国际城市群的人口密度和本区域的人口结构,预计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规模可在未来10年增至7600万到8800万之间(目前为7000万)。 如此一来,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或将翻一番以上,达到3.2万亿-4.1万亿美元的范畴(2017年为1.5万亿美元),超过英国的经济规模而相当于全球GDP第五大经济体,为全国GDP的增长贡献1/5。同时,通过经济一体化,区域内收入趋同步伐加快,卫星城市与枢纽大都市(广州、深圳)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从目前的43%缩小至2030年的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