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尝试运用来自各种病理生理学领域的多种生物标志物来确定具有独特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的心力衰竭的亚型。
方法和结果:本研究对92个已建立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以明确来自BIOSTAT-CHF项目的1802名患有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的患者的相互排斥的亚组(内型)。我们在813名患者的独立队列中验证了我们的发现,基于生物标志物谱,六种亚型被发现。患有亚型1的患者最年轻,症状较少,NT-proBNP水平最低,全因死亡率或住院治疗心衰的风险最低;患有亚型4的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症状和体征,更高的NT-proBNP水平,并且具有最高的全因死亡风险或心衰住院风险[风险比(HR)1.4; 95%置信区间(CI)1.1-1.8];亚型2、3和5的患者能更好地上调至目标剂量的β-阻滞剂(所有患者P <0.02);与其他亚型不同,亚型5的患者没有从ACEI/ARB和β-阻断剂的上调中获得潜在的生存益处(P<0.001);上调β-阻断剂的剂量对亚型 2(HR 1.29; 95%CI 1.10-1.42)的患者有害而使亚型 4和6患者受益(P <0.001)。
结论:仅基于生物标记物谱,无监督的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鉴定出六种不同的心衰亚型,其特征、临床结局和对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的反应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