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新分型:对指南指导医疗的影响》

  • 来源专题:心血管疾病防治
  • 编译者: jiafw
  • 发布时间:2018-12-17
  • 目的:本研究尝试运用来自各种病理生理学领域的多种生物标志物来确定具有独特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的心力衰竭的亚型。

    方法和结果:本研究对92个已建立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以明确来自BIOSTAT-CHF项目的1802名患有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的患者的相互排斥的亚组(内型)。我们在813名患者的独立队列中验证了我们的发现,基于生物标志物谱,六种亚型被发现。患有亚型1的患者最年轻,症状较少,NT-proBNP水平最低,全因死亡率或住院治疗心衰的风险最低;患有亚型4的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症状和体征,更高的NT-proBNP水平,并且具有最高的全因死亡风险或心衰住院风险[风险比(HR)1.4; 95%置信区间(CI)1.1-1.8];亚型2、3和5的患者能更好地上调至目标剂量的β-阻滞剂(所有患者P <0.02);与其他亚型不同,亚型5的患者没有从ACEI/ARB和β-阻断剂的上调中获得潜在的生存益处(P<0.001);上调β-阻断剂的剂量对亚型 2(HR 1.29; 95%CI 1.10-1.42)的患者有害而使亚型 4和6患者受益(P <0.001)。

    结论:仅基于生物标记物谱,无监督的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鉴定出六种不同的心衰亚型,其特征、临床结局和对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的反应显著不同。

相关报告
  • 《避免在医院接受皮下注射速尿治疗恶化的心力衰竭:一项初步研究(家庭-心力衰竭)》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11-21
    •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需要在不住院的情况下治疗充血恶化。 目标 这项初步研究评估了一种新型皮下(SC)呋塞米制剂与常规治疗相比对充血恶化的门诊患者的疗效。 方法 与常规治疗(UC)相比,慢性心力衰竭和充血恶化的参与者被随机开放标签2:1地SC呋塞米。通过追踪体重来估计减充血。主要终点是30天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事件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变化分层复合的胜率。次要终点包括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 结果 34名参与者随机接受速尿SC治疗,17名接受UC治疗。皮下注射呋塞米导致体重下降幅度更大:第3天组间最小均方变化差异为2.02kg(95% CI:3.9至0.14;P = 0.035)。SC呋塞米与UC的比值为1.11 (95%可信区间:0.48-2.50;P = 0.806)。在7点呼吸困难评分(P = 0.017)和6分钟步行试验(P = 0.032)中出现了有利于SC呋塞米的显著组间最小二乘均值差异,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12总体汇总评分趋势为9.15(95% CI:1.95-20.3;P = 0.106)。SC呋塞米最常见的相关不良事件是轻度输注部位疼痛(11.8%)。 结论 SC呋塞米可增加心力衰竭和充血恶化患者的体重减轻。在这项试点研究中,复合主要终点没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呼吸困难评分和功能能力改善的发现,以及KCCQ-12评分的有利趋势,保证了进一步的调查,以进一步证明SC呋塞米作为住院治疗替代方案的临床价值(在家-HF[避免在医院使用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充血-一项试点研究];NCT04593823)
  • 《饮食代谢和肠道微生物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来源专题:心血管疾病防治
    • 编译者:jiafw
    • 发布时间:2018-12-02
    • 对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和引起疾病的理解,扩大了我们探究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影响人类宿主的洞察力。心力衰竭与内脏循环充血息息有关,可以导致肠壁水肿和肠屏障功能受损,这种情形被认为是通过增加菌群移位和全身血液循环中细菌产物来提高整体炎症状态,来自于饮食代谢的肠道微生物所产生的几种代谢物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慢性肾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这些发现表明肠道微生物组通过产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生理的生物活性代谢物而起到内分泌器官的作用。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几种新发现的肠道微生物代谢途径,包括三甲胺和三甲胺N-氧化物、短链脂肪酸和二级胆汁酸的产生,它们可能参与了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还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以及针对肠道微生物致病过程的潜在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