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印度洋偶极子能够增强热带大西洋海洋热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10-28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极端气候变化研究团队在热带大西洋海洋热浪形成机制及其预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Intensifies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Tropical Southeast Atlantic Coastal Region”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第一作者是南海海洋所博士研究生刘衡,研究员张磊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Michael McPhaden、科罗拉多大学教授Weiqing Han和河海大学硕士生李海禹。

    热带东南大西洋(TSEA)沿岸区域有着高生产力和丰富的渔业资源。然而,海洋极端高温事件,即海洋热浪,能够对近岸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影响沿海居民生产生活与区域社会经济。因此,准确预测TSEA沿岸海洋热浪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极端事件的预警能力,从而降低风险与损失。然而,该区域海洋热浪的形成机制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对热浪的预测能力仍有待提升。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热带印度洋的主要气候变率模态之一,其盛期发生在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前人研究发现IOD达到峰值之后,可以通过大气遥相关过程调控热带大西洋海气耦合系统,造成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升高,为海洋热浪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团队发现正IOD事件能够造成南半球夏季TSEA沿岸海洋热浪发生概率提升至其他年份的6倍以上。

    正IOD事件通过两条路径影响TSEA沿岸海温并引发海洋热浪:一方面,正IOD引起赤道大西洋西风异常,激发海洋下沉开尔文波,波动传播至TSEA沿岸区域,并引起局地温跃层加深、海温升高,促进了海洋热浪的发生;另一方面,正IOD还可以引起非洲中部降水增多,从而增强刚果河入海的淡水径流,引起近岸海洋层结增强以及混合层变浅,进一步助推海温升高以及海洋热浪的发生。利用气候模式开展的印度洋起搏器试验结果也证实了IOD对TSEA沿岸区域海洋热浪的显著调控作用。

    研究团队基于上述过程建立了TSEA区域海洋热浪的经验预测模型,利用南半球春季IOD指数对夏季的海洋热浪进行预测。模型展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提前3个月预测的月均海洋热浪天数与观测结果相关性达0.63。这一结果也表明IOD是调控TSEA海洋热浪的主要因子。

    该研究阐明了印度洋对热带东南大西洋沿岸海洋热浪的影响机制,深化了对于跨洋盆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该区域的海洋极端事件预警、提升气候预测与风险防范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W 2441014)、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越青年团队项目(2024B1515040024)等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Liu,H.,L. Zhang,M. J. McPhaden,W. Han,and H. Li,2025: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intensifies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tropical southeast Atlantic coastal region. Sci. Adv.,11,eadx8525,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x852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x8525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10/t20251021_799398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年代际双生偶极子模态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李元龙课题组在南半球海温年代际变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The Decadal Twin Dipo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南大西洋-南印度洋(SAIOs)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深受气候变化影响,但对其年代际及更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研究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年代际海表温度(SST)模态,表现为两个海盆中同时出现西南-东北向的偶极子结构,因此命名为“大西洋-印度洋双生偶极子”(Atlantic-Indian Twin Dipoles, AITDs)。AITDs的东北极分别位于Benguela Ni?o(BN)和Ningaloo Ni?o(NN)所在区域,其负位相有利于BN与NN的同步发生。 通过分析观测数据、LICOM3海洋模式实验和CESM-LE气候模式模拟,本研究发现AITDs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密切相关。大气环流异常与气候态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对局地海气热通量产生多样化的影响。在南印度洋,AITDs的SST异常主要受风速和大气平流扰动的湍流热通量的控制;而在南大西洋,AITDs的SST异常则主要受到云控制的短波辐射加热以及风驱动的沿岸动力过程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南半球环状模(SAM)对SAIO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率的共同贡献,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作用甚微。这些发现对预测未来十年南半球气候变化和区域SST极端事件具有深远意义。具体而言,SAM的近期趋稳以及IPO的下降趋势可能诱发AITDs的负位相,进而引发强烈且持续的沿岸海洋热浪。这类事件将扰乱海洋生态系统,并通过影响陆地降水和沿岸海平面,可能在非洲和澳大利亚造成洪水与干旱等灾害性后果,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博士研究生高兴,通讯作者为海洋所李元龙研究员,合作者包括大气所林鹏飞研究员、南海所张磊研究员、海洋所王凡研究员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论文信息: Gao, X., Li, Y.*, Lin, P., Zhang, L., Lu, Y., Ren, Q., et al. (2025). The decadal Twin Dipo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2, e2025GL115115. https://doi.org/10.1029/2025GL115115 相关研究: Gao, X., Li, Y.*, Lin, P., Zhang, L., Ren, Q., Lu, Y., Wang, F. (2023). Origins of Multidecadal SST Variation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since the 1960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2GL101735,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1735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印度洋偶极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科研团队在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变化趋势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Weakening of La Ni?a impact on nega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under global warming”和“Increased frequency of consecutive positive IOD events under global warming”为题发表于国际地学权威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IOD是热带印度洋气候系统中最强年际异常信号,会引起干旱和洪涝等气候异常事件,对印度洋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全球变暖条件下,IOD不仅频率增加,而且出现了与历史阶段截然不同的全新发展特征。这些变化增加了印度洋海气过程的复杂性,对IOD生消和印度洋气候的预测构成了新挑战。 团队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条件下,IOD原有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一,IOD的独立性增强,太平洋信号对IOD的影响减弱。IOD分为正负两种位相,负IOD能够导致与正IOD相反的气候异常。上世纪,发生在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分别是正、负IOD的主要触发机制。所有拉尼娜均导致了负IOD发生。而进入本世纪后,这一比例下降至不足1/3。模式结果显示,未来拉尼娜对IOD的影响还将持续减弱。该现象的成因是全球变暖条件下印度夏季风爆发提前,在负IOD的发展季节形成赤道东风异常,削弱了由拉尼娜导致的赤道西风异常,从而抑制了负IOD生成(Zu et al., 2024,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与此同时,厄尔尼诺对正IOD的影响也逐渐减弱,独立于厄尔尼诺的正IOD不断增多(Sun et al., 2022, Science Advances)。 第二,IOD的连续性增强。连续正IOD是指正IOD事件在两年及多年中连续发生,导致气候异常产生多年积累,造成持续时间更长、更加严重的气候灾害。上世纪连续正IOD十分罕见,但在本世纪的前20年中,连续正IOD已经发生3次。至本世纪末,连续正IOD的频率将上升131%,65%的正IOD将以连续正IOD的形式出现。研究还揭示了连续正IOD增多的三个原因:ENSO准两年周期减弱、厄尔尼诺频率升高和IOD的季风触发因子更加活跃(Wang et al., 2024,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IOD在全球变暖条件下发生了重要变异,当前亟需调整和优化预报策略以获取更加可靠的IOD预测结果。这些研究成果丰富和加深了对IOD变化机理的科学认识,为有效预测IOD生消和准确预估印度洋气候变化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对印度洋周边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两篇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气中心祖永灿助理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建虎,通讯作者均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气中心孙双文研究员。 论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GL110039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GL11118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d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