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发放首批“双碳”绿色生态金融贷款_中国环境新闻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4-20

  •   4月12日,龙岗区“双碳”绿色生态金融合作签约暨支持服务龙岗区企业绿色发展座谈会在中海凯丽酒店举行。
      会议现场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管理局(以下简称“龙岗管理局”)与中国建设银行龙岗支行签署《“双碳”绿色生态金融合作协议》,发放首批“双碳”绿色生态金融贷款1.1亿元,并为现场企业送上“促高质量发展18条”等绿色惠企助企政策宣讲服务。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管理局、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及龙岗支行、深圳市龙岗区生态环境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及41家各行业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绿色金融惠企 
      低息贷款支持绿色低碳企业发展
      根据签署的《“双碳”绿色生态金融合作协议》,中国建设银行龙岗支行将提供大量的纯信用低息贷款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低碳绿色环保企业复工复产、新基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
      双方建立互认“低碳绿色企业”名录库,对辖区内在管企业(碳排放履约纳管企业、环保合规建设企业、绿色咨询服务类、减污降碳优秀企业等)进行低碳绿色评级并共享互认。为绿色产业客户提供“调查审查优先到位、授信用信优先审批、融资计划优先配给、高管个人优先授信、优惠政策优先提供”的“五优先”服务。
      此外,“低碳绿色企业”名录库的企业还可享受年利率低至3.5%的贷款。

      企业代表现场咨询环保服务政策
      龙岗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绿色金融政策的出台,开辟了绿色金融与生态保护互融互促的新路径,将引导企业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在做污染防治的“减法”的同时,做生态低碳发展的“加法”,进而实现“双碳”绿色生态金融“贷”动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服务助企 
      全流程生态助企政策解决企业环保需求
      在支持服务龙岗区企业绿色发展座谈会上,龙岗管理局对涵盖项目落地、生产经营、转型发展的全流程、多层次的助企举措“绿色撑企20条”及“促高质量发展18条”进行宣讲解读,并和产业协会、企业代表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企业环保需求面对面交流,探讨平衡工业废水排放浓度要求与水质净化厂碳源需求等。
      支持服务龙岗区企业绿色发展座谈会现场
      龙岗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面对面座谈的形式与企业建立沟通,主动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跟踪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并主动提供相关政策解读及业务指导,助推美丽龙岗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cfej.net/news/jjzwrtq/202304/t20230414_1026645.shtml
相关报告
  • 《服务“双碳” 多管齐下力促绿色金融大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3
    • 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和传统企业节能化、低碳化改造。同时,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建设,扩大全国碳市场规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 “服务降碳,央行一直在行动,金融一直在行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3月10日在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表示,“过去,我们形成了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向风电、光电等新能源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大发展。现在,我们正在构建新的转型金融体系,将会对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比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探索以环境权益为内容的抵质押方式;拓展绿色保险覆盖面,发展绿色信托、绿色投资,满足与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关的投融资需求,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在信贷支持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建议,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及评价标准,出台绿色信贷的监管激励措施,包括: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降低再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规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投入比例并逐年提升;提高补贴确权贷款用途灵活性等。 统一绿色金融标准 要实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长效化、常态化并提高有效性,代表委员建议,加强相关领域立法,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并统一相关标准。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标准制度、碳金融市场发展以及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等方面有待完善。”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建议,加快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以让投资者了解项目或产品是否真正“绿色”,从而更有效引导绿色投向。同时,明确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英大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凡华认为,绿色金融发展要坚持标准先行、数字支撑,利用能源电力大数据,推动面向金融的碳核算、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准发展,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对此,张凡华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牵头指导,依法合规利用能源电力大数据,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构建一套面向绿色金融的国家级碳核算体系;制订一套适应“双碳”工作的绿色金融标准;加快构建“测算有依据、标准能支撑、过程可记录”的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识别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双碳”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实体企业提供多元化低成本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还有代表委员建议,加快绿色金融立法。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建议,总结《绿色信贷指引》《绿色投资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及中国赤道银行、绿债国际发行等实践经验,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法规的“绿色转型”,积极吸收全球绿色金融立法和监管新政,鼓励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项目。同时,构建碳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实现碳资产分配公平化、法治化。 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除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当务之急。 “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健康有序,促进企业碳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副总经理李永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扩大全国碳市场规模,尽快明确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点及配额总量分配原则,提前预发免费配额;开放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降低其入市门槛;研究推出碳市场拍卖机制,探索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可行性,完善并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体系。 “建议让汽车企业参与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在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看来,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对碳排放量减少的有效性,应该利用碳交易手段积极鼓励行业车厂转型新能源车生产。全国政协委员、艾可蓝董事长刘屹建议,将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碳排放配额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开展履约工作,并做好各行业碳排放配额同质化工作。 除了扩大碳排放配额覆盖范围,还有代表委员建议扩大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机构类型。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建议,参考欧盟等成熟碳市场,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有参与意愿的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并开发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以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同时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在制度建设方面,张懿宸建议,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进程,并考虑后续进行更高级别法律的立法工作,以明确碳中和相关工作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并指导碳市场、碳交易等工作开展。
  • 《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启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记者了解到,近日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正式落户杭州,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林集团”)牵头,以中央企业战略投资为主,将分批分步通过“增资引战”方式吸收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碳汇经营实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运营平台。 一个平台,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其宏伟目标——未来中林集团将经营和管理4.5亿亩林地,为国家贡献超7亿吨的森林碳汇。首期计划探索创新“储备林+碳汇林+林碳综合服务”运营模式,实现拥有和管理林业资源6000万亩。 雷州半岛湛江,数万亩的桉林绿浪滚滚。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千里赤土。 桉树苗品种从“雷林1号桉”升级到“雷林39号桉”,造林面积从零扩大到300万立方米,桉林轮伐期从10多年缩短至4至5年……跳跃的数字背后是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中林集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林业唯一的中央企业,中林集团形成了“储备林、速生林、境外林、天然林”全面布局的森林资源体系,可控森林资源面积达1200多万亩,其中境内可控林地面积约785万亩,主要分布在重庆、福建、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地,包括储备林、速生林和天然林,树种以松木、杉树、桉树和阔叶树为主;境外通过并购包销等方式,在新西兰、俄罗斯、南美等地经营林地面积500多万亩。未来,通过双碳“平台”,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持有力度,在碳汇的培育、经营上下功夫。 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还要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手段必不可少。 据介绍,中林集团着力打造数字化林业,内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外部增强大数据网络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同时,推进风险防控创新,利用卫星大数据及实施监控,科技育林,实现林业信息化、现代化,防控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采伐及生长情况实时检测,降低人工成本。此外,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适宜地区加大营林和产品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碳汇不仅是抵消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约7到8亿吨。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林业发展以及碳汇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要坚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把“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等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进。 目前,中林集团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碳金融研究院”,并且联合福建三明正在推进控股中国林权交易所。同时,加入“中国碳中和行动联盟”,积极打造集碳资产管理、大数据等多功能林业碳汇综合服务平台。 余红辉透露,借助于“双碳”平台,下一步中林集团将开展碳资产评估,林业碳汇监测、计量、认证等服务,通过撮合碳资产交易、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加大碳汇整体收益。未来,在此基础上,开发碳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生态碳汇数据资产,释放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璐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