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启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记者了解到,近日央企绿色发展“双碳”平台正式落户杭州,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林集团”)牵头,以中央企业战略投资为主,将分批分步通过“增资引战”方式吸收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碳汇经营实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运营平台。

    一个平台,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其宏伟目标——未来中林集团将经营和管理4.5亿亩林地,为国家贡献超7亿吨的森林碳汇。首期计划探索创新“储备林+碳汇林+林碳综合服务”运营模式,实现拥有和管理林业资源6000万亩。

    雷州半岛湛江,数万亩的桉林绿浪滚滚。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千里赤土。

    桉树苗品种从“雷林1号桉”升级到“雷林39号桉”,造林面积从零扩大到300万立方米,桉林轮伐期从10多年缩短至4至5年……跳跃的数字背后是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中林集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林业唯一的中央企业,中林集团形成了“储备林、速生林、境外林、天然林”全面布局的森林资源体系,可控森林资源面积达1200多万亩,其中境内可控林地面积约785万亩,主要分布在重庆、福建、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地,包括储备林、速生林和天然林,树种以松木、杉树、桉树和阔叶树为主;境外通过并购包销等方式,在新西兰、俄罗斯、南美等地经营林地面积500多万亩。未来,通过双碳“平台”,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持有力度,在碳汇的培育、经营上下功夫。

    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还要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手段必不可少。

    据介绍,中林集团着力打造数字化林业,内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外部增强大数据网络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同时,推进风险防控创新,利用卫星大数据及实施监控,科技育林,实现林业信息化、现代化,防控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采伐及生长情况实时检测,降低人工成本。此外,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适宜地区加大营林和产品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碳汇不仅是抵消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约7到8亿吨。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林业发展以及碳汇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要坚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把“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等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进。

    目前,中林集团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碳金融研究院”,并且联合福建三明正在推进控股中国林权交易所。同时,加入“中国碳中和行动联盟”,积极打造集碳资产管理、大数据等多功能林业碳汇综合服务平台。

    余红辉透露,借助于“双碳”平台,下一步中林集团将开展碳资产评估,林业碳汇监测、计量、认证等服务,通过撮合碳资产交易、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加大碳汇整体收益。未来,在此基础上,开发碳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生态碳汇数据资产,释放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璐 梁倩)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2/05/23/detail_20220523124145.html
相关报告
  • 《“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7
    •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绿色电能供应,与此同时,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也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能源数字化正悄然向人们的生产生活渗透。 搭上5G智能化快车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的老石旦煤矿区内,工作人员在地面调度室就能操控地下7000米深处的采煤设备,工人下井也不用操作设备,只需定时巡检、远程控制,通过防爆手机还能随时与地面视频连线。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煤矿。山西省寿阳县的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在距离地表超过500米的机电硐室,无人巡检机器人已代替人工巡检;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新疆大南湖一矿,智能化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和设备维修远程协同已成为现实。搭上5G智能化快车,一座座矿山有了“智慧大脑”,智能化操控、远程开采、机器人巡检,让曾经“脏、苦、险、累”的采煤工作简单多了。 同样从繁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的还有石油工人。1个站、14名工人、35口采油井,日产原油约230吨……这里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通过监测大屏,借助12台高清球形摄像机可看见平台全貌,拉近还能看清油井上的螺丝。一旁的电脑上,井口压力、温度、产油量、耗电量等反映油井生产的各种数据实时更新。 这些数据原来都是人工采集,采油工要带着测温枪、压力表、温度计,一趟趟跑着抄表。而现在,鼠标一点,各种指标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负责平台生产维护的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站长袁亮说:“通过数据实时呈现,有没有泵漏、供液不足等问题,油井生产状况一目了然。” 降本增效促进低碳转型 记者了解到,能源数字化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率和可持续性。 能源企业为啥不遗余力推进数字化?能源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企业还有诸多好处。例如,胜利油田的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可以设定抽油机抽油频率,自动调整注水阀压力等,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绿色安全高效生产。低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技术可以助力能源行业降本增效。例如华为基于光感知产品和算法引擎,帮助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打造智慧油气管线巡检服务,使管线威胁事件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7%,全面提升管线安全和管理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加速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融合发展,正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杭州萧山某化纤产业园里,多家企业近日安装了能耗采集器,采集的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将实时同步到杭州市的“能源双碳数智平台”上。据悉,杭州正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电力、燃气、石油、煤炭4类能源数据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信息,精准管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认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侧发生变革,打造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实施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厂、电网、油气储备库、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有了顶层设计,能源数字化发展方向逐渐明晰。中广核、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明确表示,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定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华能集团提出,转型第一步要实现所有风电、光伏数据接入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二步是以风电、光伏数据中心为基础,完成水电、燃机、火电、核电等数据接入,形成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三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生产、运输、零售和消费等能源产业各环节,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能源数字化将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 《《绿色甲醇评价通则》团体标准正式启动》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7月10日上午,北京能源协会副会长单位授牌仪式在北京吉牛智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牛”)总部举办。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璘姬代表北京能源协会向吉牛董事长冀征颁发了副会长单位铜牌和证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房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处长于洁、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佟庆、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张军涛等嘉宾共同见证。 同日下午,在多位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关于绿色甲醇相关团体标准启动会于吉牛总部成功召开,《绿色甲醇评价通则》团体标准正式启动。 据了解,绿色甲醇的“绿色”属性主要取决于其制取原材料等的来源。欧盟在2021年率先发布了全球首个绿色甲醇认证标准,该标准严格规定只有生物质制甲醇、绿氢与可再生二氧化碳制甲醇(电制甲醇)才能被认定为绿色甲醇。 然而,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绿色甲醇认证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与国际绿色甲醇行业的接轨,也影响了我国绿色甲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加快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处长于洁表示,绿色甲醇团体标准的制定是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到2060年全面建成,以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绿色甲醇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其认证标准的制定将有力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张军涛则表示,绿色甲醇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绿色甲醇交易和评价中的应用前景。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更加精准地区分绿色甲醇和灰色甲醇,实现交易的透明化和评价的公正性。 近年来,绿色甲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能源市场的关注焦点之一。这一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不仅吸引了美国、欧盟等地的关注和政策支持,还促使全球航运企业马士基等领军企业纷纷布局绿色甲醇产业。在国内,大唐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央企也积极投身其中,推动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绿色甲醇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绿色甲醇认证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我国绿色甲醇产业也将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北京能源协会外联部主任于峰看来,中国在全球航运领域的发展非常发达,未来绿色甲醇的需求将逐渐递增,且需求巨大。同时,由于欧洲即将实施碳税和碳标准,中国必须提前布局,加快绿色甲醇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以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