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开展台风探空观测试验》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11
  •   9月5日5时20分前后,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在福建东山沿海登陆;5日6时45分前后,在潮州市饶平县沿海地区再次登陆。

      为了深度“揭秘”台风结构及其微物理演变过程,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与福建省漳州市气象局联合开展台风高频率探空观测试验,并利用试验外场中激光测风雷达、雨滴谱、微雨雷达等新型观测设备,制作融合产品,对台风结构廓线及其降水滴谱等进行直观分析。

      本次试验在漳州国家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外场开展,该地仅与“海葵”登陆点距离30公里,场内各类观测数据便于获取,为此次联合观测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试验的“绝佳”地点。

  • 原文来源: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309/t20230906_5759605.html
相关报告
  • 《气象探测中心高质量实施“观测试验计划”》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4-01-17
    • 据中国气象报社报道,2023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组织开展2023年观测试验项目验收会,本次共验收38项观测试验项目,今年共计完成验收49项观测试验。 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的指导下,探测中心制定了2023年“观测试验计划”,聚焦业务需求和雷达、生态、海洋、补短板等工程建设设备需求,牵头组织开展多平台综合协同、新观测装备技术和方法业务应用、业务在用装备比对改进等三大类68项观测试验,25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和近20个业务观测站参与相关工作。经初步统计,通过2023年“观测试验计划”的组织实施,探测中心共推出设备功能需求书8部、标准规范22部、发表科技论文13篇、申报知识产权(专利、软著作权等)27项、编制技术报告71篇。其中能见度激光雷达、轨道式植被观测仪等设备性能试验为海洋二期、站网等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大城市观测应用示范试验推出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及中心级软件平台已在杭州、福州两个大城市实现示范应用;海燕号气探型高空大型无人机和北斗智能平漂探空系统开展多台风背景下的机动协同观测试验,获取台风“苏拉”“海葵”的观测资料,并实时提供给预报部门开展模式同化应用,同化数据对“苏拉”“海葵”等路径和风雨影响预报起明显改善作用。 【拓展阅读】“观测试验计划”开展4年来,共实施试验117项,推出设备功能需求书41部(进入业务应用新型设备超20类)、标准规范42部、发表科技论文120篇、申报知识产权(专利、软著作权等)92项、编制技术报告160篇,试验成果中试、转化、业务应用近40项。下一步,探测中心将以“观测试验计划”作为提升科技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持续规范开展“观测试验计划”,完善试验验证体系,带动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人才培养,助力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
  • 《气象部门试点开展台风防灾减灾效益评估》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06-27
    •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报道 近日,随着首份《台风防灾减灾效益评估公报》出炉,我国台风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今年台风季,上海、浙江、福建、广东4省(市)气象局以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将联合第三方调查机构,客观评价台风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为更好地分析服务问题、挖掘服务需求、改善服务供给提供参考。   首份《台风防灾减灾效益评估公报》,对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苗柏”影响期间的预报准确性、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情况等进行了评估。初步评估显示,公众对此次台风过程气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好,达87.5分;评价最高的是台风预警信息服务的便捷性,达90.1分。根据初步评估,在防御台风“苗柏”过程中,成功实现无人员死亡,社会公众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逾亿元。   据介绍,我国台风预报准确率目前居世界领先水平。2016年台风路径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仅为66公里,为防御工作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