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海河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开发无创演进型脑机接口》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3-19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DeepTech深科技公众号3月12日消息,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与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无创演进型脑机接口系统,实现了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互适应、互学习,为脑机融合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该系统在解码精度、能耗和速度上显著优于传统基于CPU的系统,实验表明其精度高出约20%,能耗仅为传统系统的1/1643,归一化速度高出216倍。该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康复领域,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实用化。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Nature Electronics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trEjK08UnA3Avnm1JWGVg
相关报告
  • 《天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新型脑机接口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8
    • 近日,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与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合作,成功研发出国际首个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双环路”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电子》。 脑机接口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此次研发的系统在无创性和高效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大脑电信号与解码器在交互过程中协同增强的机制,并成功实现了人脑对无人机的高效四自由度操控。这一进展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许敏鹏教授表示:“未来,这款系统计划拓展到更多便携式或可穿戴脑机接口设备中,服务于消费级、医疗级等各类智能人机交互实用场景。”这一目标表明,该技术有望在医疗康复、智能设备控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合作不仅推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也为神经形态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脑机接口系统有望在更多场景中实现商业化应用。
  • 《清华大学研发类脑计算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0-23
    • 类脑计算,是借鉴生物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模式和结构的计算理论、体系结构、芯片设计以及应用模型与算法的总称。 10月14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悠慧团队和精密仪器系施路平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Nature)期刊发文。题为《一种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的论文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通过理论论证与原型实验证明该类系统的硬件完备性与编译可行性,并扩展了类脑计算系统应用范围使之能支持通用计算。 《自然》杂志的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新颖的观点,并可能被证明是神经形态计算领域以及对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发展; 类脑计算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尚未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与方案,这一成果填补了空白,利于自主掌握新型计算机系统核心技术。 目前,清华大学正在开发新型类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