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合成用于宽带光电探测器的超薄二维硫化锡》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1-04
  • 据techxplore报道,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利用液态金属锡,大面积合成了一系列单层和多层二维硫化锡(SnS),直径达到毫米级。研究人员以亚纳米级二维硫化锡为原料,利用光刻技术制备出光电探测器件,在深紫外到近红外范围(280~850 nm)内表现出光谱响应特性,光谱响应度达到927A/W,比商用光电探测器高3个数量级。原子级厚度硫化锡载流子迁移率高、吸收系数大,在电子和光电器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原文信息:

    Liquid-metal synthesised ultra-thin SnS layers for high-performance broadband photodetectors, Advanced Materials,

    http://dx.doi.org/10.1002/adma.202004247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09-thin-ultra-fast-photodetector-full-spectrum.html
相关报告
  • 《最薄的光电探测器在韩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1-10
    •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YU Woo Jong率领的研究团队利用二硫化钼(MoS2)与石墨烯形成的三明治结构,开发出世界上最薄的光电探测器,厚度仅为1.3 nm,是当前标准的硅二极管的1/10,有望用于物联网、智能设备、可穿戴电子产品和光电子产品等。 研究人员在两个石墨烯薄层之间放置一层二维半导体MoS2,并置于Si衬底上。实验意外发现,当光线照射时,有光电流产生。通过对比一层MoS2和七层MoS2器件,并测试其作为光电探测器的性能表现,结果显示,带有一层MoS2的器件吸收的光更少,但光响应度更高。研究人员认为,这不能用经典电磁理论解释,而要用到量子物理学知识。当光束照射时,MoS2的部分电子升至激发态,流过器件产生电流。为了通过MoS2与石墨烯的边界,电子需克服能垒(通过量子隧穿),而这是单层MoS2器件相比于多层器件的优势所在。
  • 《突破 | 宽带隙超薄二维氮化镓可控制备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18
    • 相比于氮化镓体材料,二维氮化镓因其两字限制效应具有深紫外区间的带隙、优秀的机械应变能力和独特的电子传输性质,在深紫外光电子器件和柔性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纤锌矿的体结构,二维氮化镓难以通过机械剥离法直接获得。目前制备大面积的具有超宽带隙的二维氮化镓依然是一个大的挑战。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陈珊珊教授团队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合成了大面积超薄、宽带隙的二维氮化镓。相比于传统使用的氨气,该工作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氮气作为氮源,对预先沉积在硅片上的氧化镓模板进行了氮化(图1),通过平衡同时发生的氮等离子体的氮化和刻蚀,实现了双层氮化镓的可控制备。实验发现,沉积在硅片表面最下层氧化镓模板由于与硅片(氧等离子体预处理)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等离子体刻蚀的能力,进而氮化形成超薄氮化镓。由于氮等离子的刻蚀作用,该方法所获得的超薄氮化镓厚度稳定,不受初始氧化镓模板厚度的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量发现所制备的二维氮化镓具有4.9 eV的超宽带隙(图3),与理论预测的结果相吻合。该实验工作实现了大面积、宽带隙、超薄二维氮化镓的可控合成,有望进一步应用于深紫外光电子领域,也为二维III族氮化物的制备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并有望扩展到其它二维材料的模板法合成。 图1 模板法合成二维氮化镓原理示意图 图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二维氮化镓带隙 该研究成果于1月18日以“Subnanometer-thick 2D GaN film with a large bandgap synthesized by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2.732)上,并入选2022 JMCA HOT Papers。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物理系博士生张戈辉和硕士生陈鹭琛,通讯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珊珊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旭副教授。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育类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