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成传感器企业布局重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2
  • 对于很多车规级传感器的从业者来说,2021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2019年开始,国内汽车厂商为国内车规级供应商打开大门,目前已有传感器供应商实现了车规级产品供货。受到全球芯片短缺市场现状影响,车规级传感器也实现巨量增长。国内车规级传感器企业终于尝到了“甜头”。北京久好电子总经理刘卫东告诉记者,2021年1年的产品销量,大致相当于过往6年的销量之和。

    展望2022,自动驾驶风口将继续助推产业发展。我国汽车传感器行业起步时间不长,从业者技术相对薄弱、客户基础不扎实,乘势进行市场布局,或有机会。

    L2级自动驾驶传感器数量增长

    自动驾驶是近几年汽车行业着力突破的关键点。推动自动驾驶功能上车应用仍将是车企布局的重点。当前,L2级自动驾驶是车辆进军的重点。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表示,汽车向L4级进军的趋势还未来临,而L2的功能在大规模量产。自动驾驶公司要实现盈利,要从L2级产品量产开始。而2022年,将成为与L2级自动驾驶汽车相匹配的传感器数量实现数量增长的一年。

    路面观测,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最为关键的一环。而为实现该功能服务的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新型传感器,就成为2022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内最为核心的增量传感器。

    更多数量的传感器上车,几乎成为业界共识。更多数量的传感器能够为车辆带来更多、更详细的信息。而阻碍传感器上车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传感器成本太高,二是传感器增多给车辆计算带来更高的压力。关于如何降低传感器价格,业内人士表示,一是要推动应用数量规模增长,形成更大市场规模,从而为车厂带来更大的降价空间。二是要实现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突破。而要降低车辆系统的计算压力,飞芯电子CEO、董事长雷述宇称,分布式边缘计算将成为市场选择的对象。传感器本身搭载边缘计算模组,在传感器中对原始数据做矢量化处理,由此降低中央处理器的运算和带宽传输压力。

    自动驾驶技术为智能传感器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也对传感器提出更加智能、更懂运算的要求,这或可成为传感器企业技术研发的下一步重点。

    激光雷达降价成关键

    兼备测距、绘图两大功能,还原三维特征,探测距离远、探测精度高,激光雷达具备适应车辆自动驾驶功能所需要的多种要求。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激光雷达似乎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最优选择。囿于价格昂贵等特点,选择激光雷达方案的车企还在少数。

    而当前,激光雷达似乎已经具备了降价的可能性。除因市场规模增大带来单个激光雷达的价格降低之外,走新的技术路线也是厂商选择的发展方向。纯固态是业界公认的车载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技术路线。艾迈斯欧司朗集团高级总监、大中华区及亚太区应用中心冷剑青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态化是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与传统机械扫描的方式相比,全固态激光雷达从根本上将激光雷达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雷述宇表示,全固态激光雷达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激光雷达的生产成本,从而成为未来几年激光雷达产品的技术方向。

    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激光雷达性能、提高装车率、提升应用可靠性,提高激光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也被认为是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的关键。当前,市面上的激光类雷达大都采用脉冲探测,通过收发脉冲的时间差计算车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这一探测方式在车辆少时非常适用,但若周围车辆多,车辆同时配备同种技术路线的激光雷达测距装置,则激光雷达之间无法确定哪个是自己发射的脉冲,要得到确切的测距结果,就需要同时发射多个脉冲。雷述宇认为,使用脉冲探测本身是由于该技术具有省电的优势,但若雷达探测器之间相互干扰,为避免干扰要发出更多脉冲,则脉冲探测本身具备的省电的优势就不复存在。因此,激光雷达要在设计之初就要突出信号的差异性。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工信部公布15个智能网联汽车及传感器技术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8
    • 工信部科技司发布《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公示名单》,其中共计106个IoT项目,多个自动驾驶相关项目。 为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物联网与重点行业深入融合、健全标准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贯彻落实《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2018年6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征集工作的通知》,向各级地方征集关于“关键技术突破类、重点领域应用类、服务保障体系类”三个类别项目,支持一批具备示范效果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可规模化应用的物联网项目和企业,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11月22日,工信部现将拟发布的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其中不乏自动驾驶相关领域的项目。 在关键技术突破类可以看到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基于双目VSLAM技术的超高速定位及环境感知传感器等项目,说明国家正准备发力加快各类敏感元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传感器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发展,支持高性能传感器产品和应用技术,积极攻关新型传感器产品。 在重点领域应用类中,出现了基于车联网的园区无人驾驶应用系统、5G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体系构建与应用、基于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说明国家在努力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智能航运服务、城市智能交通、汽车电子标识等应用,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鼓励车联网新技术应用,其中包括自动驾驶、安全节能、紧急救援等。
  • 《安徽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安徽省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副主任万士其解读了最新出台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区。 基础优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占全国近10%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具有竞争优势的省份,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语音及语言处理、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集聚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数百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2017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46.3%,在全国占比约为9.8%。 “当前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五大主要特点,分别是:核心技术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为雄厚,重点领域应用广阔,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基础保障比较有力。”张天培表示,安徽已经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汽车、家电、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最重要的三大领域,而这恰恰都是安徽的优势产业,2017年3个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6000亿元。同时,在安徽农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发展目标:2030年成为全国重要先行区 《规划》系统梳理了安徽产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提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近中远期目标和产业布局。 到2020年,安徽省将在产品智能、工业智能和服务智能等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中期目标。而到2030年,安徽省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和战略高地,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远期目标。 产业布局:“合芜马”带头打造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安徽省将构建“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做强“一核”。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等的行业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立足“两地”。依托芜湖和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面向“多点”。发挥宿州、淮南、蚌埠等地云计算、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器件、智慧农业、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