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成传感器企业布局重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2
  • 对于很多车规级传感器的从业者来说,2021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2019年开始,国内汽车厂商为国内车规级供应商打开大门,目前已有传感器供应商实现了车规级产品供货。受到全球芯片短缺市场现状影响,车规级传感器也实现巨量增长。国内车规级传感器企业终于尝到了“甜头”。北京久好电子总经理刘卫东告诉记者,2021年1年的产品销量,大致相当于过往6年的销量之和。

    展望2022,自动驾驶风口将继续助推产业发展。我国汽车传感器行业起步时间不长,从业者技术相对薄弱、客户基础不扎实,乘势进行市场布局,或有机会。

    L2级自动驾驶传感器数量增长

    自动驾驶是近几年汽车行业着力突破的关键点。推动自动驾驶功能上车应用仍将是车企布局的重点。当前,L2级自动驾驶是车辆进军的重点。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表示,汽车向L4级进军的趋势还未来临,而L2的功能在大规模量产。自动驾驶公司要实现盈利,要从L2级产品量产开始。而2022年,将成为与L2级自动驾驶汽车相匹配的传感器数量实现数量增长的一年。

    路面观测,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最为关键的一环。而为实现该功能服务的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新型传感器,就成为2022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内最为核心的增量传感器。

    更多数量的传感器上车,几乎成为业界共识。更多数量的传感器能够为车辆带来更多、更详细的信息。而阻碍传感器上车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传感器成本太高,二是传感器增多给车辆计算带来更高的压力。关于如何降低传感器价格,业内人士表示,一是要推动应用数量规模增长,形成更大市场规模,从而为车厂带来更大的降价空间。二是要实现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突破。而要降低车辆系统的计算压力,飞芯电子CEO、董事长雷述宇称,分布式边缘计算将成为市场选择的对象。传感器本身搭载边缘计算模组,在传感器中对原始数据做矢量化处理,由此降低中央处理器的运算和带宽传输压力。

    自动驾驶技术为智能传感器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也对传感器提出更加智能、更懂运算的要求,这或可成为传感器企业技术研发的下一步重点。

    激光雷达降价成关键

    兼备测距、绘图两大功能,还原三维特征,探测距离远、探测精度高,激光雷达具备适应车辆自动驾驶功能所需要的多种要求。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激光雷达似乎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最优选择。囿于价格昂贵等特点,选择激光雷达方案的车企还在少数。

    而当前,激光雷达似乎已经具备了降价的可能性。除因市场规模增大带来单个激光雷达的价格降低之外,走新的技术路线也是厂商选择的发展方向。纯固态是业界公认的车载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技术路线。艾迈斯欧司朗集团高级总监、大中华区及亚太区应用中心冷剑青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态化是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与传统机械扫描的方式相比,全固态激光雷达从根本上将激光雷达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雷述宇表示,全固态激光雷达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激光雷达的生产成本,从而成为未来几年激光雷达产品的技术方向。

    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激光雷达性能、提高装车率、提升应用可靠性,提高激光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也被认为是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的关键。当前,市面上的激光类雷达大都采用脉冲探测,通过收发脉冲的时间差计算车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这一探测方式在车辆少时非常适用,但若周围车辆多,车辆同时配备同种技术路线的激光雷达测距装置,则激光雷达之间无法确定哪个是自己发射的脉冲,要得到确切的测距结果,就需要同时发射多个脉冲。雷述宇认为,使用脉冲探测本身是由于该技术具有省电的优势,但若雷达探测器之间相互干扰,为避免干扰要发出更多脉冲,则脉冲探测本身具备的省电的优势就不复存在。因此,激光雷达要在设计之初就要突出信号的差异性。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工信部公布15个智能网联汽车及传感器技术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8
    • 工信部科技司发布《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公示名单》,其中共计106个IoT项目,多个自动驾驶相关项目。 为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物联网与重点行业深入融合、健全标准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贯彻落实《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2018年6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征集工作的通知》,向各级地方征集关于“关键技术突破类、重点领域应用类、服务保障体系类”三个类别项目,支持一批具备示范效果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可规模化应用的物联网项目和企业,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11月22日,工信部现将拟发布的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其中不乏自动驾驶相关领域的项目。 在关键技术突破类可以看到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基于双目VSLAM技术的超高速定位及环境感知传感器等项目,说明国家正准备发力加快各类敏感元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传感器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发展,支持高性能传感器产品和应用技术,积极攻关新型传感器产品。 在重点领域应用类中,出现了基于车联网的园区无人驾驶应用系统、5G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体系构建与应用、基于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说明国家在努力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智能航运服务、城市智能交通、汽车电子标识等应用,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鼓励车联网新技术应用,其中包括自动驾驶、安全节能、紧急救援等。
  • 《长三角地区出现区域传感器企业集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3
    • 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传感器技术的投入和开发,目前世界上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单位已超过6500家。 我国传感器行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最原始的结构型传感器演变为固体传感器以及最新的智能传感器。历经三大发展阶段,传感器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的智能传感器,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在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作为物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感器的应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资源调查、生物工程等众多领域,都离不开各种功能的传感器。下面,我们将从交通、家电、医疗、环保等领域简单阐述下传感器的智能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然走进千家万户。传感器相当于汽车的感官和触角,它能准确地采集汽车工作状态的信息,提高自动化程度。汽车传感器主要分布在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控制系统。普通汽车上大约装有10-20只传感器,而高级豪华车使用的传感器多达300个,因此传感器作为汽车电控系统的关键部件,它将直接影响到汽车技术性能的发挥。 80年代以来,随着以微电子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兴起。家用电器正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中心技术就是研制由微电脑和各种传感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空调就是使用微电脑和传感器技术,来实现压缩机的启动、停机、风扇摇头等,从而对温度、湿度和空气浊度进行控制。随着家用电器越来越智能化,传感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人们快速、准确地捕捉并整理相关信息。医学传感器延伸了医生的感觉器官,通过应用于医疗仪器,可使医生更为敏锐的感知生物体内种种生理、病理信息,才能够更好地作出诊断。随着医疗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它的作用日益显著,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在图像处理、临床化学检验、生命体征参数的监护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使用传感器十分普及,传感器在现代医学仪器设备中已无所不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迫切希望拥有一种能对污染物进行连续、快速、在线监测的仪器,而传感器满足了人们的要求。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大气监测中。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传统的检测方法很复杂。现在将亚细胞类脂类固定在醋酸纤维膜上,和氧电极制成安培型生物传感器,就可对酸雨样品溶液进行检测,大大简化了检测方法。 传感器的身影遍布各个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阔。除了在交通、家电、医疗、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外,传感器还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远方战场监视、雷达操作系统,工业领域的生产控制、安全保护,农业领域的精细化管理、农产品生产等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打开了许多新领域的大门, 从茫茫的宇宙, 到微观粒子世界, 许多未知的现象和规律要获取大量人类感官无法获得的信息, 没有相应传感器的应用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传感器企业正努力追赶国外企业,并且在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区域的传感器企业集群,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他区域的传感器产业也将被带动发展起来,相信我国的传感器事业将会得到更有利的应用,更远的发展空间,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