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成传感器企业布局重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2
  • 对于很多车规级传感器的从业者来说,2021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2019年开始,国内汽车厂商为国内车规级供应商打开大门,目前已有传感器供应商实现了车规级产品供货。受到全球芯片短缺市场现状影响,车规级传感器也实现巨量增长。国内车规级传感器企业终于尝到了“甜头”。北京久好电子总经理刘卫东告诉记者,2021年1年的产品销量,大致相当于过往6年的销量之和。

    展望2022,自动驾驶风口将继续助推产业发展。我国汽车传感器行业起步时间不长,从业者技术相对薄弱、客户基础不扎实,乘势进行市场布局,或有机会。

    L2级自动驾驶传感器数量增长

    自动驾驶是近几年汽车行业着力突破的关键点。推动自动驾驶功能上车应用仍将是车企布局的重点。当前,L2级自动驾驶是车辆进军的重点。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表示,汽车向L4级进军的趋势还未来临,而L2的功能在大规模量产。自动驾驶公司要实现盈利,要从L2级产品量产开始。而2022年,将成为与L2级自动驾驶汽车相匹配的传感器数量实现数量增长的一年。

    路面观测,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最为关键的一环。而为实现该功能服务的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新型传感器,就成为2022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内最为核心的增量传感器。

    更多数量的传感器上车,几乎成为业界共识。更多数量的传感器能够为车辆带来更多、更详细的信息。而阻碍传感器上车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传感器成本太高,二是传感器增多给车辆计算带来更高的压力。关于如何降低传感器价格,业内人士表示,一是要推动应用数量规模增长,形成更大市场规模,从而为车厂带来更大的降价空间。二是要实现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突破。而要降低车辆系统的计算压力,飞芯电子CEO、董事长雷述宇称,分布式边缘计算将成为市场选择的对象。传感器本身搭载边缘计算模组,在传感器中对原始数据做矢量化处理,由此降低中央处理器的运算和带宽传输压力。

    自动驾驶技术为智能传感器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也对传感器提出更加智能、更懂运算的要求,这或可成为传感器企业技术研发的下一步重点。

    激光雷达降价成关键

    兼备测距、绘图两大功能,还原三维特征,探测距离远、探测精度高,激光雷达具备适应车辆自动驾驶功能所需要的多种要求。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激光雷达似乎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最优选择。囿于价格昂贵等特点,选择激光雷达方案的车企还在少数。

    而当前,激光雷达似乎已经具备了降价的可能性。除因市场规模增大带来单个激光雷达的价格降低之外,走新的技术路线也是厂商选择的发展方向。纯固态是业界公认的车载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技术路线。艾迈斯欧司朗集团高级总监、大中华区及亚太区应用中心冷剑青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态化是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与传统机械扫描的方式相比,全固态激光雷达从根本上将激光雷达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雷述宇表示,全固态激光雷达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激光雷达的生产成本,从而成为未来几年激光雷达产品的技术方向。

    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激光雷达性能、提高装车率、提升应用可靠性,提高激光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也被认为是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的关键。当前,市面上的激光类雷达大都采用脉冲探测,通过收发脉冲的时间差计算车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这一探测方式在车辆少时非常适用,但若周围车辆多,车辆同时配备同种技术路线的激光雷达测距装置,则激光雷达之间无法确定哪个是自己发射的脉冲,要得到确切的测距结果,就需要同时发射多个脉冲。雷述宇认为,使用脉冲探测本身是由于该技术具有省电的优势,但若雷达探测器之间相互干扰,为避免干扰要发出更多脉冲,则脉冲探测本身具备的省电的优势就不复存在。因此,激光雷达要在设计之初就要突出信号的差异性。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工信部公布15个智能网联汽车及传感器技术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8
    • 工信部科技司发布《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公示名单》,其中共计106个IoT项目,多个自动驾驶相关项目。 为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物联网与重点行业深入融合、健全标准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贯彻落实《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2018年6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征集工作的通知》,向各级地方征集关于“关键技术突破类、重点领域应用类、服务保障体系类”三个类别项目,支持一批具备示范效果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可规模化应用的物联网项目和企业,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11月22日,工信部现将拟发布的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其中不乏自动驾驶相关领域的项目。 在关键技术突破类可以看到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基于双目VSLAM技术的超高速定位及环境感知传感器等项目,说明国家正准备发力加快各类敏感元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传感器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发展,支持高性能传感器产品和应用技术,积极攻关新型传感器产品。 在重点领域应用类中,出现了基于车联网的园区无人驾驶应用系统、5G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体系构建与应用、基于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说明国家在努力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智能航运服务、城市智能交通、汽车电子标识等应用,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鼓励车联网新技术应用,其中包括自动驾驶、安全节能、紧急救援等。
  • 《湖北将重点布局智能制造和网联汽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1
    • 近日,湖北省发布的《湖北省“十三五”产业创新能力发展和建设规划》提出,以智能制造和网联汽车为重点,大力提升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水平和配套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高端“专、精、特、新、轻”的专用车技术,着力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创新示范试验区国家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省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 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乘用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研发整车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超轻量新型客车,增强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技术改进。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再利用体系。 进一步发挥武汉、襄阳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先发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省各地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专用车/商用车:重点发展应急救援、消防、警务等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矿山专用车、桥梁施工车、道路养护车等工程施工车辆,快递物流和冷链运输等节能环保车辆,机场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用特种车辆。 以十堰、随州、襄阳为龙头,加快武汉、襄阳、荆州等专用车特色化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加大车载多媒体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车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等车载信息系统的研发力度。引进或研究突破无线充电、车辆智能升级、无人驾驶等技术。 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培育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变速箱等控制系统零部件、发动机等汽车动力零部件、制动系统零部件、底盘附件等中高端汽车零部件、电动汽车等零部件体系。 培育武汉及周边城市汽车零部件“环状”聚集区,“十襄随”汽车零部件“带状”聚集区,“荆荆宜”汽车零部件“三角状”聚集区。 企业技术中心重点 汽车 前沿引领技术 无线充电、车联网、无人驾驶、车载多媒体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车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等车载信息系统,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装备。 关键共性技术 乘用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高端调速装置、伺服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等传动系统装备,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高功率大力矩直驱及盘式中空电机,高性能、长寿命的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压件、轴承、智能控制系统等基础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汽车碰撞安全性、平顺性以及排气净化、能耗及抗干扰检测等。 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重点 汽车 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及控制系统、新型制动系统、电子驻车系统、无人驾驶技术、汽车安全、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核心技术、V2G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 着力打造智能汽车产业创新中心 由东风汽车集团牵头,联合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等,整合汽车产业现有国家创新平台和主要创新资源,以突破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重点开展智能汽车信息安全、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等研发,组建智能汽车产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