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检测和治疗目标的最新研究》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9-11-01
  •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和骨关节结核的常见表现。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体质症状,背痛,脊柱压痛,截瘫和脊柱畸形。它们是瘫痪的常见原因,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大多数脊柱结核病例都是隐藏的,早期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这使得很难将其从非典型脊柱转移,布鲁氏菌病和其他疾病中识别出来。脊椎结核的漏诊和误诊率很高。如果能够及早发现脊柱结核的诊断目标,并能有效地治疗目标,不仅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缩短治疗过程,而且可以减轻经济压力,避免发生脊柱畸形。因此,早期诊断应成为我们的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指标可以提高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率。在此,我们回顾了近年来实验室,影像学和基因检测在诊断脊椎结核方面的进展。

相关报告
  • 《PCT、HS-CRP 和 FIB 检测在肺结核治疗中的意义》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2-26
    • 近期,来自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的王成勇等人探讨了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5年第20卷第9期。 研究人员选取52例痰菌涂片阳性或痰TB-PCR阳性肺结核患者作为A组、55例痰菌涂片阴性且痰TB-PCR阴性肺结核患者作为B组,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 PCT、HS-CRP和FIB 的水平变化。此外,他们还选择3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对照组。 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前PCT、HS-CRP和 FIB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A 组HS-CRP的水平要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PCT、HS-CRP和FIB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B组上述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A 组HS-CRP与FIB的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研究显示,肺结核患者PCT水平的恢复要早于HS-CRP和FIB,但敏感性低;HS-CRP和FIB的水平随治疗进程而发生变化,可用于辅助临床进行病情转归的判定。
  • 《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性脊柱炎可能没有必要清除前路病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4-17
    • 已有报道认为部分成人结核性脊柱炎患者仅经后侧入路治疗便可将脓肿和感染组织一并清理,且术后临床疗效满意。台湾医师Shih-Tien Wang支持这一观点,并在2015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年会上报道了一期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短节段融合方式治疗成人胸腰段结核的临床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了2001至2010年间术前经结核细菌培养实验或活检病理诊断确定为结核性脊柱炎的5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并单纯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短节段融合术(未联合坏死组织前路清理术)来治疗胸腰椎结核性脊柱炎。其中采取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来治疗30例伴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2个月,并采用脊柱后凸角度改变量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对术后结果进行量化评价。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9个月,脊柱后突角度由术前平均(26.1°±20.5°)改善为术后平均(15.2°±18.2°),平均改善10.8°;末次随访的脊柱后突角为16.9°,平均矫正丢失1.6°±2.1°;根据Frankel评分系统,神经功能平均即刻改善1.1级,末次随访平均改善1.2级;所有患者骨愈合良好且无结核复发。 所有随访2年以上的病例资料显示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短节段后侧或后外侧融合术来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可靠,且该术式能有效维持矫正的脊柱后凸角并缓解神经障碍功能。 研究最后指出,经长期随访中发现经后路减压联合椎板切除方式不增加矫正丢失量;经前路结核病灶清创术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成人脊柱结核,但可适用于经后路手术后神经功能未改善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