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洞穴沉积物样本分析揭示现代海平面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30
  •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发现,自20世纪初以来,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8厘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7月1日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团队利用西班牙马略卡岛自4000年前至今的沉积物揭示了前工业化时代的海平面,并分析了现代温室效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了近3200年前海平面上升20厘米的证据,当时冰盖在400年间以每年0.5毫米的速度自然融化。此外,尽管发生了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这样的重大气候事件,海平面在1900年之前一直非常稳定。然而,与过去4000年冰量的自然变化相比,20世纪以来的海平面上升是前所未有的。这意味着,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上升,海平面最终可能会达到比科学家预估的更高水平。

    为了确定海平面变化的时间线,研究小组从地中海沿岸的8个洞穴中收集了13个样本。这些沉积物很罕见,只形成于海岸线附近的洞穴通道中。洞穴被海水反复淹没,因此成为海平面随时间变化的准确标记。

    随后,样本被带到新墨西哥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利用铀系列法确定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铀会衰变成钍和铅等其他元素,这得以让研究人员创建出在每个沉积物中记录的海平面时间轴。最后,研究人员借助哈佛大学复杂软件,结合各种冰模型和地球参数生成海平面预测数据,以准确地展示海平面的历史。这些预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估计过去的全球平均海平面,这是解决未来海平面上升问题的关键。

    依据南极和格陵兰岛冰块的损失量,自2008年以来,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43毫米。海平面上升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导致永久性的洪水,但在风暴潮和飓风期间,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全球近40%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2英里的范围内,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这项研究是由南佛罗里达大学与哈佛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巴利阿里群岛大学、罗马第三大学、罗格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伯尔尼大学共同合作开展的。(刘雪雁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57554
相关报告
  • 《通过深海沉积物DNA序列分析揭示深海丰富而未知的生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18
    • 尽管覆盖了地球60%的表面积,但深海底是地球上被人类探索最少的生态系统。深海沉积物中存在各种鲜为人知的生命体,如底栖动物、微生物、有助于生态循环且来自远洋群落的下沉有机物。底栖生态系统支撑着对地球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大生态系统,分别是海洋食物网的健康运作和地质时间尺度上碳的存储,这两者都是地球气候的关键调节因素。 来自挪威研究中心、日内瓦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等地的研究人员对主要海洋盆地深海沉积物中的真核DNA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将这些新数据与现有的普朗克数据集进行比较,这些普朗克数据集来自塔拉海洋(Tara Oceans)和马拉斯皮纳海洋(Malaspina)获得的阳光和黑暗水柱数据集。该研究的主要作者Tristan Cordier提到,结合全球范围内从表层到深海的近1700个样本和20亿个DNA序列,通过高通量环境基因组学极大地扩展了研究和理解深海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上方水团和全球碳循环联系的能力。 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从海洋表面到深海沉积物完整的海洋真核生物多样性的统一视野,这将使海洋生态问题首次在全球范围和海洋三维空间得到解决,标志着人类向“同一个海洋生态”迈出了重要一步。(刘思青  编译)
  • 《研究揭示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与气候变化的复杂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团队在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孟加拉扇区获取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物年代测试、粒度测试、粘土矿物组合测试、锶钕同位素测试等多代理方法,重建了过去16000年以来的沉积物运输过程,并揭示了活跃通道在喜马拉雅河流向深海沉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期刊上,论文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Md Hafijur Rahaman Khan(中文名苏曼)、研究员刘建国、助理研究员黄云、研究员陈忠、博士生Ananna Rahman。 孟加拉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底扇区之一,其沉积物运输过程对于理解区域气候和构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沉积岩芯,使用端元分析(EMA)方法估计不同粒度端元的变化,结合粘土矿物分析及Sr-Nd同位素分析,确认了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G-B)系统。 研究发现,在距今约9100年前,活跃的河道系统在将沉积物从河流输送到深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地塑造了孟加拉扇的结构。然而,自9100年以来,活动峡谷的影响开始减弱,海平面的迅速上升降低了其向深海输送沉积物的能力。到距今7000年时,它们的作用完全消失,泥沙分散主要受季风水流控制,季风洋流成为孟加拉扇系统内泥沙输运的主导力量。 该研究还揭示了沉积物沉积模式如何随着季风变化和构造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展现了孟加拉地区气候变化、沉积动力学和地质演化相互关联的过程。 了解恒河-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历史演变,可以为未来气候场景及其对沿海和海洋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重要参考。随着海平面继续上升和季风模式的转变,孟加拉扇可能会经历重大变化,进而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渔业和人口。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和沉积模式的全新视角。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专项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