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海沉积物DNA序列分析揭示深海丰富而未知的生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18
  • 尽管覆盖了地球60%的表面积,但深海底是地球上被人类探索最少的生态系统。深海沉积物中存在各种鲜为人知的生命体,如底栖动物、微生物、有助于生态循环且来自远洋群落的下沉有机物。底栖生态系统支撑着对地球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大生态系统,分别是海洋食物网的健康运作和地质时间尺度上碳的存储,这两者都是地球气候的关键调节因素。
    来自挪威研究中心、日内瓦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等地的研究人员对主要海洋盆地深海沉积物中的真核DNA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将这些新数据与现有的普朗克数据集进行比较,这些普朗克数据集来自塔拉海洋(Tara Oceans)和马拉斯皮纳海洋(Malaspina)获得的阳光和黑暗水柱数据集。该研究的主要作者Tristan Cordier提到,结合全球范围内从表层到深海的近1700个样本和20亿个DNA序列,通过高通量环境基因组学极大地扩展了研究和理解深海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上方水团和全球碳循环联系的能力。
    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从海洋表面到深海沉积物完整的海洋真核生物多样性的统一视野,这将使海洋生态问题首次在全球范围和海洋三维空间得到解决,标志着人类向“同一个海洋生态”迈出了重要一步。(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marum.de/en/Discover/Biodiversity.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深海锰结核区沉积物微生物的代谢和适应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08
    • 全球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因其富含多种战略性金属,被认为是当今最具开发潜力的海底矿床类型。但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水深4000至6000米的深海平原,一般远离陆地,生产力极低。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科学组织和团队针对深海采矿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影响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底栖生物尤其是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和恢复进行了大量监测和评估。然而对于栖息在金属结核沉积物环境中的微生物,面临着重金属、寡营养、高压和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的挑战,对其在金属结核矿床环境适应机制及其多样性和代谢能力却了解甚少。 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正在积极推动区域环境管理计划(REMPs),首个REMPs区域是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区域(CC区),以保护太平洋深海结核采矿目标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系统研究了CC区的锰结核沉积物微生物的代谢能力,相关成果近期在国际微生物学权威期刊《Microbiome》发表。研究人员通过对锰结核沉积物样品深度宏基因组测序,重建了179个高质量的基因组(MAGs),并将其归类为21个细菌门和1个古菌门。通过对MAGs功能基因进行解析,首次提出了不同微生物在金属、碳、氮和硫循环中的作用证据,研究结果可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和国家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与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富含金属的沉积环境中,异养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已经进化出了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通过酶催化的金属氧化还原(锰、铬和汞)、膜转运蛋白介导的金属运输(铅)、以及上述两者的协同作用(砷和铜)。铁和锰是沉积物环境含量最高的两种金属。铁可能以铁(Ⅲ)形式被微生物作为电子传递链中的胞外电子受体。锰氧化微生物主要将锰(Ⅱ)氧化为锰(Ⅲ)或锰(Ⅳ),而锰离子的转运较少,这凸显了该氧化反应对微生物在能量有限系统中维持生存的重要性。属于Thaumarchaeota 门或 Nitrospirota门的5个化能自养微生物被发现具有潜在的锰氧化能力。而大量金属氧化还原酶基因的发现,包括Mn(Ⅱ)氧化酶、Fe(Ⅲ)还原酶、Cr(Ⅳ)还原酶、As(Ⅲ)氧化酶和Hg(Ⅱ)还原酶等,又为重金属生物修复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因资源。 研究还发现,除了氧气和铁(Ⅲ),微生物主要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通过对金属和硫化合物的氧化获取能量。硝酸盐大部分被还原为一氧化氮,排入海水中。此外,具有多样化碳水化合物酶(CAZymes)的微生物并未表现出更高的群落丰度。对优势微生物的功能分析进一步表明,它们携带了更高比例的与金属、氮和硫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而CAZymes较低。因此,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利用无机营养物(而不是有机营养物代谢)获取能量是微生物在锰结核沉积物中维持生存的主要适应策略。基于上述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锰结核区沉积物中微生物生态的模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德超副研究员和华中农业大学李旭东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员和华中农业大学郑金水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hang, D?., Li, X?., Wu, Y., Xu, X., Liu, Y., Shi, B., Peng, Y., Dai, D., Sha, Z#., Zheng, J#. (2023). Microbe-driven elemental cycling enables microbial adaptation to deep-sea ferromanganese nodule sediment fields. Microbiome 11, 160. 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3-01601-2
  •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新研究揭示了气候对当今丰富生命的重要性》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4-16
    • 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认为生物多样性正在下降,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灭绝的过程,这很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第六次物种灭绝事件反映了科学家们认为我们正面临的动植物物种的灭绝,这一事件极有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全球变暖的假说的一个问题是,很难根据地球变暖预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研究过去的动物和物种的适应性,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回答是什么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危机,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到目前为止,一个大问题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些最大的波动在地质时期是非常难以掌握和准确的日期。因此,很难比较可能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哥本哈根和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波动的描述提供前所未有的准确性。这带来了新的见解,既与是什么促成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海洋物种形成间隔有关,也与是什么导致了地球上第二大物种灭绝事件有关。 今天,研究人员正在讨论这个星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灭绝事件,原因是包括全球变暖在内的人为变化。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利用了古生物学数据库。它包含了从地球各地以及地球地质历史不同时期收集的化石数据。到目前为止,由于这一进程的艰巨性质,以高时间分辨率提取数据来提供全球局势的全面情况和评估是不可能的。然后他们将这些时间序列与发现化石的岩层进行对比,研究人员使用生物学家常用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他们的数据,这种方法用于计算某一特定地区动物生命的流行程度。古生物学家们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每个时间箱的属的多样性,并“预测”在随后的时间箱中应该出现多少属类。这种方法不仅使研究人员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高时间精度,而且还使他们能够解释地质年代中任何缺乏化石遗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