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植物适应青藏高原强紫外辐射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是全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强烈的紫外辐射是高原环境的典型特征之一,但植物适应UV-B辐射的分子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解析。低剂量的UV-B辐射是一种环境信号,植物的紫外受体UVR8蛋白感受并起始UV-B诱导的植物光形态建成进而调控植物发育;强UV-B会破坏DNA,引发活性氧积累并对植物造成损伤。蔓菁(Brassica rapa?var.?rapa)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海拔地区传统种植的十字花科作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植物进化与适应专题组已经成功建立了蔓菁基因原位杂交技术(相关链接)和基因编辑体系(相关链接),并获得了高质量基因组(相关链接),使蔓菁成为研究植物如何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理想材料。

        专题组在拉萨利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两个地方品种(KTRG-B48a和KTRG-B48b)的高原适应性,发现KTRG-B48b的块根鲜重和花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KTRG-B48a(图1)。室内UV-B处理后,两个品种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明显不同,其中KTRG-B48b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被快速激活。花青素具有清除活性氧的能力,通过比较UV-B处理后两个地方品种的活性氧含量,发现KTRG-B48b的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的含量显著低于KTRG-B48a。进一步分析发现UV-B处理后KTRG-B48b的茉莉酸含量高于KTRG-B48a,表明茉莉酸同样能提高植物对UV-B辐射的耐受性(图2),然而UV-B如何激活茉莉酸合成仍不明确。专题组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遗传学分析,发现二聚体的UVR8蛋白被UV-B激活后形成单体进入细胞核直接结合TCP4,增强了TCP4结合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LOX2启动子的能力并促进了LOX2表达,进而提高了茉莉酸含量并进一步激活了花青素合成通路(图3),最终增强了植物对UV-B辐射的耐受性。

        以上结果为理解植物如何适应青藏高原强紫外辐射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并以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complex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UltravioletB tolerance in?Brassica rapa?var.?rapa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和以UVR8-TCP4-LOX2 module regulates UV-B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原文来源: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4-4/20240411065432011.htm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花粉的UV-B辐射耐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植物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环境胁迫因子,而耐受或适应环境胁迫的能力决定了它们的分布与丰富度。众多环境胁迫因子中,紫外辐射(UV-B)是影响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变化(大气组成改变、物种迁移等)背景下,植物面临的UV-B辐射会进一步增强。因此,植物耐受UV-B辐射的能力与适应机制受到进化生物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普遍关注。尽管繁殖阶段是植物生活史中最敏感时期,但是,以往针对植物适应UV-B辐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器官(叶片),很少有研究探讨繁殖器官的响应机制,特别是经常暴露在阳光中的花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形成及创新驱动专题组通过对77种植物的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以及性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UV-B耐受能力及其影响机制。  在调查的77种植物中,UV-B辐射对大部分物种的花粉萌发(90.9%)和花粉管生长(84.2%)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UV-B辐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即: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具有相似的耐受能力。随着植物所处海拔的升高,花粉管生长对UV-B辐射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表明高海拔的植物具有更高的耐受能力。此外,花粉活力对UV-B辐射的耐受能力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风媒植物和野生植物比虫媒植物和栽培型植物具有更强的耐受能力;而低温或干旱环境的植物比高温或多雨环境的植物具有更强的耐受力。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UV-B辐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具有最高的解释力。因此,花粉对UV-B辐射的耐受能力受植物所处环境和物种性状的共同影响,对我们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UV-B辐射改变对群落物种组成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以Effects of UV-B radiation on pollen germination and tube growth: A global meta-analysis为题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寸爽和河南师范大学张婵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和宋波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 《昆明植物所在发现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5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