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7
  •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公报》显示,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1.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3017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5160平方千米。海水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

    《公报》指出,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倾倒区水深、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

    《公报》还显示,近岸局部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一方面直排海污染源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58个日排污水量大于或等于100吨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为727788万吨,个别点位总磷、氨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超标;另一方面,河口海湾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2021年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1350平方千米,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此外,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多发易发,2021年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58次,累计面积23277平方千米。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以科学性、代表性、针对性、延续性为原则,优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点位,2021年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结果显示,塑料是我国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分别占92.9%、75.9%和83.3%;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监测断面海洋微塑料平均密度分别为每立方米0.74个、0.54个、0.22个和0.29个,平均为每立方米0.44个。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处于中低水平。

  • 原文来源:http://www.mnr.gov.cn/dt/hy/202206/t20220606_2738442.html
相关报告
  • 《《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出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1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部编制完成《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6月8日正式发布。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公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海洋生态灾害和问题。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这些工作是编制《公报》的基础。《公报》反映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压力日益增加,为进一步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自然资源系统将从四方面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一是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 二是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展海洋利用空间,减缓近岸海域资源与生态压力,严格管控围填海,健全用海用岛监管体系,落实海域使用者生态用海责任。 三是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监测网络,提升卫星、无人机、原位在线等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技术,不断丰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产品。 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 《《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2-22
    • 中国海洋报讯 12月14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在广东湛江举办。论坛发布的《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10年~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年均增速3.7%,总体运行放缓。   指数显示,2010年~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年均增速3.2%,2016年为120.8,比上年增加2.1个点,发展水平缓中有升。2010年~2016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9%。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为70507亿元,比上年增长6.8%,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0.1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9%。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2016年达到54.5%。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增长10.9%,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4.1个百分点。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外贸易额近8900亿美元。   2010年~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指数年均增速3.1%,2016年为120.3,比上年增加1.6个点,发展成效增速趋缓。2010年~2016年,海水产品价格波动率收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波动趋稳。海洋经济活动创造的就业岗位持续增加。海洋水产品供应量持续增长,人均海洋水产品消费量稳步提升。人均海洋公园面积持续增长,2016年达3.8公顷/万人。   2010年~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指数年均增速5.0%,2016年为133.7,比上年增加3.2个点,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海洋科技产出成果不断增多,2016年重点监测的182家海洋科研机构专利授权数比上年增长5.9%。海洋环境状况基本稳定,海洋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海洋保护区总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   《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编制完成,是对一定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量化评价,综合反映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效和潜力。   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蓝色引领,创新发展”主题发表了演讲。来自沿海省市、涉海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共400余人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