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31
  • 8月5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2024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所属42个监测中心(站),对159个海洋和内陆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状况进行常规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监测水域铅、镉和砷指标监测浓度均优于评价标准;与2023年相比,海洋重要渔业水域中化学需氧量指标的超标面积比例下降25%;内陆重要渔业水域中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指标的超标面积比例分别下降24.8%和32.1%。公报还首次公布了近5年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表明,我国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中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2020年相比,超标面积比例下降幅度分别为16%和50.4%。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中主要超标因子为总氮和总磷,总氮超标面积比例变化不大、总磷超标面积比例下降幅度为41.3%。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中主要超标因子为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其超标面积比例总体稳定。
  • 原文来源:https://aoc.ouc.edu.cn/2025/0827/c9828a504664/page.htm
相关报告
  • 《《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7
    •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公报》显示,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1.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3017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15160平方千米。海水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 《公报》指出,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倾倒区水深、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 《公报》还显示,近岸局部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一方面直排海污染源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58个日排污水量大于或等于100吨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为727788万吨,个别点位总磷、氨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超标;另一方面,河口海湾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2021年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1350平方千米,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此外,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多发易发,2021年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58次,累计面积23277平方千米。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以科学性、代表性、针对性、延续性为原则,优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点位,2021年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结果显示,塑料是我国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分别占92.9%、75.9%和83.3%;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监测断面海洋微塑料平均密度分别为每立方米0.74个、0.54个、0.22个和0.29个,平均为每立方米0.44个。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处于中低水平。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海域水质、土壤环境等多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6-06
    • 《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2%,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9%。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3年下降2.7%。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提升,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0.6%。重点流域如长江、黄河、珠江等水质保持优良,全国地下水水质稳定,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7.9%。 管辖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稳定,夏季符合一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比97.7%。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83.7%,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6%。 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重金属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农用地土壤环境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 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为59.95,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森林覆盖率超过25%。 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5.8%、88.2%。 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核事件或事故,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低于每万枚1起。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53.2%,清洁能源消费量升至28.6%。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成交额430.33亿元。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启动新污染物治理试点项目,涉及全氟化合物、抗生素等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