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热带太平洋持续性拉尼娜事件的演变及预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员团队在热带太平洋持续性拉尼娜事件的演变及预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上。

    热带太平洋正经历着连续三年的持续性拉尼娜现象,这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封面图所示为近几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沿赤道的纬圈-时间分布和几个不同时间段上层温度异常沿赤道的纬圈-深度分布,表明2020年秋冬季发生了一次拉尼娜现象,随后在2021年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出现了二次变冷,2022年年末又将出现三次变冷。然而,对于这次持续性拉尼娜事件仍缺乏合理的物理解释,需要对其所涉及的潜在过程及机制进行分析理解。

    研究团队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产品等剖析了2020-2021年热带太平洋持续性双拉尼娜事件相关的上层海洋热力异常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并采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海气耦合模式(ICM)进行数值模拟试验,以验证相关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与次表层温度(Te)异常相关的东太平洋局地效应和西太平洋远程影响的相对主导作用决定了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演变。在2021年年初至年中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和Te为负异常;与Te异常相关的局地效应和远程效应对SST的影响存在着相互抵消作用:当远程影响的变暖效应占主导时,东太平洋SST负异常态很可能转变为中性或正异常态;相反地,当局地变冷效应占主导时,东太平洋SST负异常态会继续维持。此外,由于2020年拉尼娜事件相关的热力信号以赤道波动的形式沿赤道东传并在东边界反射,进一步在赤道外海区向西传播,所关联的赤道外过程会促使赤道海区Te负异常持续存在并加强。2021年SST异常的演变对应于如下情形:与来自西太平洋次表层正异常相关的远程影响的变暖效应的强度不足以压倒与东太平洋次表层负异常相关的局地变冷效应的作用,促使东太平洋SST负异常得以维持并再次发展,并在年中出现转向点;随后于2021年秋季发生二次变冷事件。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运行的中间型海气耦合模式(IOCAS ICM)每月定期对ENSO事件进行实时预测,预测结果收录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研究所(IRI)并用于进一步集成分析。IOCAS ICM是我国首个参与国际ENSO实时预测的模式,具有良好的性能,对这次2020-2021年热带太平洋持续性双拉尼娜事件演变的预测也展现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从2020年年末开始预测时就能够再现发生于2021年年中的SST异常的转向点和年末的二次变冷现象。这表明海气耦合模式需要合理表征次表层热力效应对SST影响的强度(反映于Te异常振幅大小),才能准确预测好2021年热带太平洋二次变冷事件。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高川副研究员、陈茂楠和周路博士研究生、张荣华研究员(通讯作者)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冯立成研究员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

    Gao C, Chen M, Zhou L, Feng L, Zhang R H. 2022. The 2020–2021 prolonged La Ni?a evolution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5(12), 2248-2266.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2-9985-4

    高川, 陈茂楠, 周路, 冯立成, 张荣华. 2022. 2020~2021年热带太平洋持续性双拉尼娜事件的演变.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2(12), 2353-2372.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12/t20221213_658441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北太平洋海水涩度年代际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从Argo观测资料中发现海水涩度信号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 众所周知,海水是咸的,其盐度和温度共同确定密度,又进一步决定海水压力从而控制海水的运动和变化。海洋中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变化及其相互间关系涉及海洋热力学和动力学,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温度的作用,随着盐度观测资料的增多,学者们发现盐度在全球水循环、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海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温盐关系,对应于不同的强迫和反馈过程,对密度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气候效应。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影响是非补偿性的,对密度产生显著的增强效应。这类温盐扰动主要反映了风场的强迫作用,主要反映在温跃层深度变化上,其信号在表层也较为明显(如在海面高度异常中有清楚地显现),动力学上主要反映了行星波的波动过程(如向西传播的第一斜压罗斯贝波等)。另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的影响是相互补偿的,可引入涩度这一状态量来描述对海水密度相互补偿的温度和盐度变化现象,如暖而咸(或冷而淡)的海水具有高(低)的涩度,可通过等密度分析来具体定量估算,如在水团分析中经常用涩度来度量在给定的等密度面上海水有多涩(暖而咸)的程度,证实了温盐扰动对密度的影响具有相互补偿的特征。 已有分析表明,涩度信号具有很好的守恒性,便于追踪,是海水物理属性年代际尺度变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从而可用涩度来表征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盐扰动所具有的清晰一致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变。但由于缺少观测资料,目前对涩度的认知还很有限,例如其时空结构和演变过程及其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其在连接热带外与热带间充当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次表层海洋通道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观测证据,特别需要利用长期观测资料来更系统地刻画涩度信号的时空演变,认知其在热带外海洋过程对热带影响中的作用。 为此,张荣华研究团队利用Argo观测到的温度和盐度数据,研究了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异常及其在海盆尺度上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等密度分析得到涩度变率的三维空间分布。首次发现北太平洋涩度变率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分别由一个暖而咸和一个冷而淡的过程所组成。其中暖而咸的涩度正异常信号在2007-2013年间从东北太平洋潜沉进入次表层,之后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顺时针向西南热带海区平流,于2014-2015年到达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海区,信号强度明显减弱。另一个海水特性相反的冷而淡的涩度负异常在2014-2020年间也有着类似的演变过程。进一步,通过追踪涩度年代际异常的平流轨迹,发现等密度面上流函数等值线可以充分显示出从东北太平洋露头区到热带西边界的潜沉通道。在海盆尺度上涩度信号演变和相位转换过程中,温跃层潜沉通道中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反映出对密度的补偿特性。此外,当涩度信号中心传到热带太平洋海区时对应于局地温盐结构的改变,从而产生远程的下游效应。如影响热带海区的层结和稳定度、上层海洋混合等动力过程,从而对热带海洋热力和动力场产生影响(包括海表温度)。这样在年代际尺度上,起源于东北太平洋潜沉过程的涩度信号,表现出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的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另外,还发现南北太平洋中涩度信号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的差别。例如,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潜沉的涩度信号在25 kg m-3的等密度面上随平均环流运动,约5年后到达热带区域;而在南太平洋则只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南北太平洋的不对称性和相对重要性可能导致热带海气变率特征的差异性。 当前关于太平洋热带外与热带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于大气过程,对海洋作用的研究比较匮乏。该研究通过分析由盐度效应所引入的涩度这个变量,发现温跃层中的涩度信号在等密度面上有较好的守恒性,反映了海洋中的气候信号长时间记忆能力。这种通过涩度年代际变率的识别及其传播路径的确定,揭示出热带外海洋与热带间存在一个海洋通道,这一潜沉通道的发现有助于阐释北太平洋热带外-热带间海洋过程相互作用和机制,为建立发生在北太平洋的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ENSO之间的关联提供观测证据,对于解释ENSO的多样性和年代际变化等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光辉和研究员张荣华(通讯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链接: Zhou, G. H., and R.-H. Zhang, 2022: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decadal spiciness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during 2004–20, revealed from Argo observations.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1358-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菲律宾海环流对厄尔尼诺复杂性响应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在菲律宾海环流和海平面在特定厄尔尼诺事件中的变化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上。 菲律宾海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平面及上层环流年际变率最强的区域,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密切联系。菲律宾海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春夏季通常会出现海平面下降和上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对下游环流、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厄尔尼诺事件在强度、发展时间、空间型等方面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每个独立事件中上述变化的差异。 王凡研究团队基于观测、再分析的海表高度场及流速数据,利用约化重力海洋模式,揭示了菲律宾海海平面和环流在2006年及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中的特殊变化,分析了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总结了相应特殊变化发生的气候背景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其它厄尔尼诺事件,2006年和2009年春夏季菲律宾海出现了海平面上升,伴随着反气旋式异常环流。受此影响,下游区域也出现特殊变化,例如北赤道流分叉点南移,棉兰老流向苏拉威西海入侵增强,望加锡海峡的印尼贯穿流异常增强。观测表明2006和2009厄尔尼诺前一年冬天持续而强劲的赤道东风可能是上述变化的主要成因。模式敏感性实验进一步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前一年三月至当年二月的风场最为关键,其中西北太平洋中部的负风应力旋度起到主导作用,而赤道风场的作用次之。上述风场通过激发西传的下沉Rossby波造成了2006年和2009年春夏季菲律宾海海平面上升。此外,分析指出菲律宾海的上述特殊变化更容易在拉尼娜事件后的晚发型弱厄尔尼诺事件发展期出现。该研究成果将为了解ENSO复杂性的影响、认识和预测区域海平面及环流变化提供重要支持。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李睿,通信作者为王凡研究员,合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任秋萍博士和吕宜龙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文章信息:Li, R., Wang, F., Li, Y., Ren, Q., & Lyu, Y. (2023). Special sea-level and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2006/2007 and 2009/2010 El Ni?o ev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8, e2022JC019537.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9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