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菲律宾海环流对厄尔尼诺复杂性响应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在菲律宾海环流和海平面在特定厄尔尼诺事件中的变化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上。

    菲律宾海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平面及上层环流年际变率最强的区域,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密切联系。菲律宾海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春夏季通常会出现海平面下降和上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对下游环流、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厄尔尼诺事件在强度、发展时间、空间型等方面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每个独立事件中上述变化的差异。

    王凡研究团队基于观测、再分析的海表高度场及流速数据,利用约化重力海洋模式,揭示了菲律宾海海平面和环流在2006年及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中的特殊变化,分析了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总结了相应特殊变化发生的气候背景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其它厄尔尼诺事件,2006年和2009年春夏季菲律宾海出现了海平面上升,伴随着反气旋式异常环流。受此影响,下游区域也出现特殊变化,例如北赤道流分叉点南移,棉兰老流向苏拉威西海入侵增强,望加锡海峡的印尼贯穿流异常增强。观测表明2006和2009厄尔尼诺前一年冬天持续而强劲的赤道东风可能是上述变化的主要成因。模式敏感性实验进一步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前一年三月至当年二月的风场最为关键,其中西北太平洋中部的负风应力旋度起到主导作用,而赤道风场的作用次之。上述风场通过激发西传的下沉Rossby波造成了2006年和2009年春夏季菲律宾海海平面上升。此外,分析指出菲律宾海的上述特殊变化更容易在拉尼娜事件后的晚发型弱厄尔尼诺事件发展期出现。该研究成果将为了解ENSO复杂性的影响、认识和预测区域海平面及环流变化提供重要支持。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李睿,通信作者为王凡研究员,合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任秋萍博士和吕宜龙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文章信息:Li, R., Wang, F., Li, Y., Ren, Q., & Lyu, Y. (2023). Special sea-level and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2006/2007 and 2009/2010 El Ni?o ev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8, e2022JC019537.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9537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7/t20230707_680687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胸孔亚派(Thoracotremata)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n)十足目(Decapoda)短尾派(Brachyura),是蟹类中分化程度最高的类群。胸孔亚派涵盖4总科18科共1248个物种,其中沙蟹和方蟹营自由生活,角眼沙蟹被认为是跑得最快的无脊椎动物,豆蟹与软体、多毛、棘皮等无脊椎动物共生,珊隐蟹与珊瑚共生。该类群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进化关系复杂,一直是系统发生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胸孔亚派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有效阐释,对研究其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生物地理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研究发表前,国际上尚无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 研究获得了沙蟹、方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共1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豆蟹和珊隐蟹总科中发现了新的线粒体基因重排模式,并重建了基因重排的进化过程,提出了基因重排与胸孔亚派物种生活方式有关的新观点。研究还首次阐明了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的系统进化地位,豆蟹总科形成单系群,位于进化树最基部位置;珊隐蟹总科与沙蟹总科的一支聚为姐妹群,位于较进化的位置。因此,研究提示共生生活方式或许是胸孔亚派的一个祖征,这种生活方式在珊隐蟹中得以保留。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沙蟹和方蟹总科内部科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建议将沙蟹总科大眼蟹科Macrophthalmidae的霍氏三强蟹Tritodynamia horvathi归入方蟹总科弓蟹科Varunidae。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邵娥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Sun, S., Jiang, W., Yuan, Z., Sha, Z., 2022. Mitogenom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oracotremata (Brachyura: Eubrachyura) Front. Mar. Sci. 9:848203.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84820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学者携手合作,针对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英国物理学会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海洋障碍层位于海洋的密度混合层底部与温度等温层顶部之间,其厚度变化对海洋的垂直混合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进而调控海表温度和海-气交互作用。障碍层的变化会影响热量和盐分在海洋内部的输运,从而对局地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包括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强度、降水模式的变化,以及更大尺度的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现象(IOD)。由于观测技术的局限性,目前获取高质量的海洋障碍层结构实测数据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与实测数据相结合来反演重构海洋内部关键结构,已经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尹宝树团队采用先进的元学习技术,成功集成了卷积神经网络(CNN)、门控循环单元(GRU)和人工神经网络(ANN)三种机器学习模型,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模型集成方法,从而显著提升了海洋障碍层结构的反演精度。通过利用海表温度(SST)、海表盐度(SSS)和海表风速(SSW)等关键海表环境要素,研究团队能够准确地重构出海洋障碍层结构。这一研究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观测技术和数值模型的局限性,更展示了机器学习,尤其是元学习在海洋学研究中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此外,该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海洋动力学、推动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均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贡献,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齐继峰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曲堂栋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 文章信息: Qi, Jifeng, Tangdong Qu, and Baoshu Yin. Meta-learning-based Estima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Thickness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Environ. Res. Commun. 5 091005. https://doi.org/10.1088/2515-7620/acf9e1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2515-7620/acf9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