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正转向热电一体化方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全球地热资源丰富,各国充分利用地热资源既可以实现本土供应,也是利好环境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一定要利用好包括地热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挥好地热资源稳定、清洁环保的技术优势。

    2021年全球有近140个国家明确了碳中和发展目标及路线,碳中和浪潮有力促进了新能源发展。虽然同年发生在欧洲乃至全球的能源供应短缺影响深远,给整个能源供应体系带来很大冲击,使得主要经济体对化石能源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并未拖慢各国既定的发展新能源的脚步。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依然在新能源发展上持续发力,而地热作为新能源家族的后起之秀,在这场变革中正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地热技术经济优势备受关注

    人类利用地热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地热的产业化及商业化历史却比较短暂。相比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地热的商业化开发规模总体较小,而这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受资源分布、资源品位和投资强度等诸多因素限制有关。但这一切都在变化,碳中和目标的普及,以及新能源的大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使得与能源有关的整体商业环境出现颠覆性变化,地热的产业化推进正在迎来诸多利好。

    较之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地热的最大竞争优势是其供应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无论是用于发电还是供热均有良好的稳定性。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能源供应紧张现象多少都与新能源的不稳定性短板有关。基于这一点,人类要发展新能源,稳定性好的资源肯定会受到关注和喜爱,而地热恰好具备这一优势。

    地热产业之前在全球未能发展起来,除了资源禀赋因素,无论是供热还是发电,项目初始投资大的劣势是又一重要原因。在绿色低碳发展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地热产业容易因为投资门槛高而被忽视。但是如今人们的目光已聚焦到2060年,更看重发展的长周期,地热项目的运营低成本优势在长周期中就容易体现出来。

    以地热发电为例,项目建成后设备的容量系数普遍保持在80%以上,远高于火电和其他可再生电力。地热发电容量系数高的优势能有效弥补初始投资高的短板,成本劣势会在后期运营中被稀释和摊薄,从而使得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球平均地热发电成本低于0.1美元/千瓦时,仅略高于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而随着技术进步和项目运营时间的延续,地热全生命周期成本还可继续下降。

    主要经济体重视程度提高

    美国、欧盟、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对于地热产业的发展均寄予厚望,在各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出台前,围绕地热已做了大量部署。

    美国:发展地热有助于实现能源多样性,提升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美国能源部2019年发表《地热愿景:驾驭我们脚下的热能》报告,对地热产业作出规划。美国能源部表示,地热作为可再生能源,可广泛用于供热和发电,且地热资源遍布美国50个州,可以就地取材,是美国用电与冷暖空调的绝佳供应能源。同时,美国能源部还认为,发展地热有助于实现美国能源多样性,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该报告指出,科技进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了地热发电应用的区域,而勘探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热应用成本。美国能源部预计,到2050年,美国地热发电规模将较当前扩大20倍,发电装机容量达60吉瓦,占美国发电装机总容量3.7%,发电量占美国总发电量8.5%。该报告预测,若能彻底提升技术发展水平、挖掘美国地热资源潜力,浅层地热利用规模有望由200万户扩大至2800万户,占2050年美国住宅空调市场23%的份额。

    欧盟:发布深部地热战略研究与创新议程,提出《深部地热能实施路线图》

    欧盟2013年就启动了欧洲深部地热技术与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还发布了深部地热战略研究与创新议程,提出了《深部地热能实施路线图》。

    该路线图提出了2030年前欧盟地热发展的任务、目标和工作内容,以及2050年实现欧盟深部地热发展愿景,明确提出开发高性能、低成本和可持续的深部地热能技术的推进计划,并强调了基于地热开发利用的社会目标和科技任务。目标一是通过开发地热能,促进欧洲的清洁能源利用。期望到2050年,深部地热能满足欧洲预计电力需求的50%和供热的80%。目标二是通过深部地热能的全面开发利用,改善社会福利。一方面,研发可充分利用地热技术,使欧洲有机会巩固在地热产业的领导地位,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利用地热等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资源来保障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与矿产业的知识共享,开发地热能更高的价值。

    中国:地热直接利用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正转向热电一体化方向

    中国关于地热发展的规划也在大力推进。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我国地热产业各时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作了详细阐释。《意见》提出,到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将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

    2020年,全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大致在14亿平方米,其中水热型中深层供暖面积为5.8亿平方米、浅层供暖面积为8.1亿平方米。按照《意见》规划,到2025年,供暖面积预期达到21亿平方米;到2035年,达到42亿平方米。2020年,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为50兆瓦,按照规划,到2025年预期达到100兆瓦,到2035年达到200兆瓦。

    多年来,中国地热直接利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地热开发利用正转向热电一体化方向。除了高温发电,未来干热岩和中低温发电也将被提上日程。

    全球地热投资开始跟进

    2022年地热投资增速已“显山露水”

    为有效提升减排水平,同时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全球能源行业在投资优化方面已作出系列调整。睿咨得公司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能源行业的投资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地热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地热投资总盘较其他领域虽然依旧较小,但正由过去的“微不足道”逐渐壮大。

    中长期地热钻井、投资将保持增长

    根据国际地热大会和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报告,未来5年,全球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量可能达到3.4吉瓦,呈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到2040年,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将增至82吉瓦,是当前水平的5倍以上,全球地热发电发展空间不可低估。

    碳中和催生的气候技术投资增长将带动地热发电技术进步,继而拉动地热投资增长。根据睿咨得公司的报告,全球与地热发电相关的钻井工作量投入未来10年将呈大幅增长态势。各国对地热AGS(先进地热系统技术)和EGS(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等前沿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增长,将推动地热发电技术迈上新台阶,继而带来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的跨越式上升和运营成本的大幅下降。

相关报告
  • 《氢能要向氨方向转!一体化将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全球已进入“氨=氢2.0”时代,氢能产业要准备向氨方向发展。 氢能源拥有诸多优点,但难以储存和运输,成本高昂。氢是元素周期表上最轻的元素,很容易泄露,对储存容器要求高,并且氢气非常活泼,与空气混合后很容易发生燃烧和爆炸。如果远距离运输氢,需要将其液化,在常压状态下,需要将其温度降低到-235摄氏度以下,能耗较高。如果以管道运输,则需要克服纯氢以及掺氢的气体给管道带来的安全隐患,攻克氢气管道的材料难题。 在氢能源高昂的成本下,氨气走入人们视野,氨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是天然的储氢介质;常压状态下,温度降低到-33摄氏度,就能够液化,便于安全运输。目前全球八成以上的氨用于生产化肥,并且氨有完备的贸易和运输体系。理论上,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再将氢转换为氨,运输到目的地。 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40年,全球“绿氢和蓝氢”需求将达7500万吨,然而氢气储运难和安全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发现,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高能量密度、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 此外,专家指出,目前氢能源汽车存在明显的长尾效应。人类所使用的无碳燃料不仅有氢,还有其他燃料。氨氢融合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可能将会是绝佳解决方案。全球氨能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我国是全球氨生产大国,全世界每年生产大概2亿吨左右,我国的产能大约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 而担任过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的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也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看好氢氨一体化的发展,他说,因氨转换氢气成本低廉、氨气供应充足等优势,液氨或将成为媲美液氢的新兴储运方式。多样化的绿色能源使用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氢能战略大前提下,整个氢能行业要利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优势,对包括氨在内的氢基化合物提供更多的测试机会,得出科学的结论,进行大面积推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寻找多样的路径与技术。 中日韩氨能实践 中国: 9月23日,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与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安徽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在皖能铜陵发电公司揭牌成立,氨能利用发电项目同步启动。 在铜陵启动的“氨能利用发电”项目,计划在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300MW机组进行掺氨1%实验,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掺氨比例,并探索打造“矿坑水面光伏-绿氢-绿氨-临近火电厂掺氨发电”的完整绿色产业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此次揭牌的“安徽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由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本着互利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合作成立,将重点针对可再生能源、氢能、氨能、储能、电力等领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以及有关技术、装备的联合研发。 12月10日,福州大学举行了绿色能源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国内首家“氨-氢”绿色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创立,该校江莉龙研发团队率先实现了新型的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的产业化,探索了以氨为氢能载体的颠覆传统高压储氢方式,为发展“氨-氢”绿色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氨工业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2018年,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等开发出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低碳安全高效“铁钌接力催化”合成氨成套新技术,实现在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上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近30年的技术垄断。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进行“氨-氢”绿色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创制出使氨高效分解的新型低温催化剂,使传统高温“氨分解制氢”的温度大幅下降,并设计开发出氨低温制氢加氢站装置和新型“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攻克了“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望发展一条契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清洁高效合成氨—安全低成本储运氨—无碳产氢用氢”的全链条特色氢能经济路线,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崭新的解决方案。 12月13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氨能在煤炭运输产业技术研讨会,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吉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主任李全生主持会议。 会议邀请澳大利亚福特斯卡金属集团、英美资源集团介绍了氢能氨能在矿卡等重型机械方面研发及应用经验,总结了国家能源集团当前氢能氨能发展情况,要求充分认识氢能、氨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做好应用场景开发和技术研发布局。 截至12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煤炭运量突破2亿吨,其中海运量1.6亿吨,约占国内北方五港下水煤运量的22.5%,持续稳居国内沿海散货运输量第一。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目前自有船舶59艘,331万载重吨,控制运力约600万载重吨。今年以来,航运公司克服疫情、台风等不利因素,依托集团一体化战略,不断完善与各电厂、煤炭经营分公司、港口的合作机制,以专业运输服务推动营运模式创新。在保供需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针对自有运力不足的局面,通过多种灵活的租船方式,增加船舶租入量,截至15日13时30分,货运量突破2亿吨,其中外部租入1794艘次船舶,租船货运量12589.32万吨,同比增加4090.49万吨,增幅48.1%,有效保障了燃煤电厂机组发电用煤安全。 日本: 在此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原本将氢能作为“王牌”的日本政府,正引入氨能,希望将发电厂和船舶的燃料替换成氨,凭借燃烧技术突破,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日本政府发布第六版能源战略计划,首次引入氨能,其中提出,到2030年,利用氢和氨所生产出的电能将占日本能源消耗的1%。 韩国: 此外,在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2月7日主持召开的第二次氢气和氨气发电推进会议上,韩政府宣布将2022年作为氢气氨气发电元年,并制定发展计划和路线图,力求打造全球第一大氢气和氨气发电国。会议宣布,政府明年共将投入400亿韩元用于有关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23年前制定“氢气和氨气发电指南”,推广有关技术在LNG发电站使用。
  • 《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居世界首位背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3-07
    • 日前,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达130GW,同比增长68.7%,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3GW,增幅达53.6%,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7年,我国光伏产业可谓是全面复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多晶硅产量24.2万吨,同比增长24.7%;硅片产量87GW,同比增长34.3%;电池片产量68GW,同比增长33.3%;组件产量76GW,同比增长31.7%。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保持全球首位。 我国光伏产品的海外出口也获得了增长,海关出口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12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组件约37.9GW,出口量同比去年增长了约78%,2016年我国累计出口组件约为21.3GW。 同时,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电池效率取得突破,最直接的体现是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规划,到2017年光伏投资成本可下降至6.9元/W以下,而未来光伏epc成本将下降至4~5元/W,光伏实现平价上网的日子并不太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