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防止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06-10
  • 去年7月,南非成为第一个在国家规划中推出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国家。

    这种名为bedaquiline的新药是40年来开发的第一种新型抗结核药物。它改善了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生存,可能使治疗时间更短、副作用更小。

    Stellenbosch大学(SU)的科学家与一个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团队合作,现在正试图通过研究导致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如何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来保护这种救命的治疗方法。他们的发现将被用于指导结核病治疗的指南,以确保抗结核药物与bedaquiline的正确组合使用,以优化患者的治疗结果,同时将产生耐药性的风险降到最低。

    最近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科学评论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Margaretha de Vos博士说:"我们需要保护bedaquiline不受耐药性发展的影响,因此了解bedaquiline耐药性发展的速度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篇文章基于De Vos和他在SU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FMHS)分子生物学和人类遗传学部门的同事的研究。

    SU的研究人员结合使用新技术研究了来自开普敦的一名65岁患者结核病细菌中bedaquiline耐药性的发展。这些包括(1)对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采集的样本中的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2)对与bedaquiline耐药性相关的细菌基因Rv0678进行靶向深度测序,以及(3)基于培养的药物敏感性测试。

    研究表明,尽管患者坚持标准的治疗方案,但仍出现了对bedaquiline的耐药性。标准治疗方案要求患者在服用至少五种细菌不耐药的抗生素药物的同时服用bedaquiline。

    "这些结果表明,加强我们对接受bedaquiline治疗的患者的监测并开发新的诊断工具来快速识别bedaquiline耐药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快速识别bedaquiline耐药性,我们将能够改变治疗方法,从而防止耐药细菌的传播。"著名微生物学教授、这篇文章的合着者Rob Warren表示。

    Helen Cox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他表示:"虽然监测新药出现耐药性很重要,如bedaquiline,但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限制bedaquiline在南非数以千计的急需改善耐药结核病治疗的病人身上的使用。"

    来源:生物谷

  • 原文来源:http://dx.doi.org/10.1056/NEJMc1815121
相关报告
  • 《印度研究发现联合药物治疗可快速清除结核病细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6
    •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一个研究小组新发现了结核病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并成功通过一种药物组合阻止这种耐药机制被激活,通过两个月治疗就几乎完全清除了小鼠肺部的细菌,且可有效降低复发感染概率。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印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据《印度教徒报》近日报道,印度科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中心阿米特·辛格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联合使用抗疟疾药物氯奎与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在8周内可基本清除小鼠和豚鼠肺部所有结核病菌,并可降低复发概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当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巨噬细胞这种免疫细胞的第一道防线是降低细胞pH酸碱度值,使之变为酸性环境。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轻度酸性环境非但不能控制结核病细菌,反而促使一小部分细菌继续繁殖和产生抗药性。研究人员假设,通过调整巨噬细胞中的酸碱度,也许会使细菌对药物敏感。 抗疟疾药物氯奎被证明能起到中和巨噬细胞中pH酸碱度的作用,使细菌不能在酸性环境中引发耐药性,这样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就可以发挥作用。使用细胞系和小鼠巨噬细胞进行的体外培养研究显示,这两种联合药物治疗降低结核负荷比仅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功效高出3至5倍。 为确定治疗后复发情况,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先用药物组合完全清除掉受感染小鼠肺部的结核病细菌,8周后用药物抑制小鼠的免疫系统,再把它们置于高细菌含量的环境中。结果发现,5只仅使用异烟肼治疗的小鼠全部复发结核病,而使用联合治疗的5只小鼠中有3只仅感染了很少细菌。
  • 《药物研究-耐药》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04-12-27
    •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耐药毒株的形成。如果对几类药物都有抗药性的话,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便会受限,而之后的疗法,或是所谓的急救治疗方案,都可能效果不长。 耐药毒株的快速形成与HIV的高速复制分不开,每天几乎有1千万个新的病毒颗粒产生(Perelson 1996);而同时HIV的逆转录酶有着异常高的错误率,也是导致耐药毒株产生的原因。如此即使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病毒依然会有很高的突变率,新的毒株不断出现。当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耐药的毒株便作为优势种被筛选出来。 (Drake 1993). 耐药的机制 核苷类逆转录病毒抑制剂(NRTIs): 核苷与核苷类似物只是药物前体,被三磷酸化后才生效。其中核苷类似物只需要两步磷酸化过程。磷酸化后的NRTIs与自然生成的三磷酸脱氧核苷发生竞争,与前病毒DNA结合,从而前病毒DNA的进一步延长,使得DNA链中断。 有两种主要的生化机制可导致NRTI 发生耐药(De Mendoza 2002)。空间抑制是由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使得逆转录酶能够识别NRTI和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差异,这样NRTI与前病毒DNA的结合就被成功避免了。 (例如: M184V * 突变Naeger 2001). 通过ATP (三磷酸腺苷) 或焦磷酸酯的去磷酸化作用能使已经与增长的DNA链结合的NRTI脱落,这种情况见于以下的突变:M41L, D67N, K70R, L210W, T215Y 和 K219Q (Meyer 2000). 去磷酸化导致交叉耐药,耐药程度根据药物的不同有所区别。 (AZT, d4T > ABC > ddC, ddI > 3TC). *:在HIV基因组核苷序列中,三个核苷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蛋白质序列中的一个氨基酸。 耐药突变是由一个数字和两个字母表示的,数字表示相关密码子的位置,两个字母在数字之前的那个代表野生毒株由此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数字后的字母表示突变后的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