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金绿色冶金发展潜力研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6-13
  • 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兼具多种属性,对高新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储备意义重大。为顺应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趋势,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黄金工业的需求背景与行业概况,梳理了黄金绿色冶金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并讨论了黄金氰化尾渣处理现状。文章研判了黄金绿色冶金技术的发展潜力,提出有色伴生金冶炼和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是突破资源限制的重要方向,高端新材料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智能化转型是生产模式革新的战略路径,产业融合集群化是工业生态重构的优选方案。为此,建议加强尾渣安全利用与大规模消纳、加强黄金科技属性开发与高端利用、推进有色金属?黄金产业融合发展,以保障我国黄金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wNjU3NQ==&mid=2651081552&idx=2&sn=991d1c508fbf9ba14334ea83e52e57d0&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成绩亮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6
    • 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2016年6月,工信部出台《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成效如何?还面临哪些挑战?记者采访了山西、江苏的制造企业和工信部节能司有关负责人。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提出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体系初步建立。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2020年首批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清单,加快推动节能诊断服务机构与企业对接。不止于此,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培育节能环保规范企业、加大绿色设计产品推广力度……近年来,围绕工业绿色发展这一关键命题,各项政策举措相继出台落地。 绿色发展沿产业链加快推进 踏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主厂区,看不见污染,闻不到异味。钢企本是排放大户,何以抖落身上一层“灰”? 步入厂区,答案浮现眼前——只见在烧结设备的机头处,连接着最大直径8.5米的烟气管道,管道及设备上密布着大大小小上千个检测仪表,实时监控排放等情况。 眼前的这一超大结构体是太钢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改造设备。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部长马良介绍:“设备改造后,能有效降低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去年全年,太钢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下降50.6%。” 生产变清洁,能耗也在降低。炼造钢铁,电力消耗巨大,如何将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收集起来,转热为电,对绿色转型中的企业是一场不小的考验。 采访中,马良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15年,太钢吨钢综合能耗为547千克标煤,到去年这一数值降为538。“547已是国内领先水平,变为538看起来降幅不大,却是一次次自我加压向各个环节要节能空间的成果。”马良说,去年企业投运了一组低参数余热发电设备,由于这部分余能可利用性不高,一般企业不会利用,但要想能耗更低,就必须想办法“吃干榨尽”。 向产业链上游看,115公里外,山西平遥县,“绿意”也在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蔓延。“煤化企业绿色发展,清洁生产是关键。”平煤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天星在平煤工作40余年,近些年,他亲眼见证了平煤的绿色转型历程,“早几年工厂里花草树木不少,但老实说还能闻到焦化味,这几年下大力气搞清洁生产,味道渐渐没有了”。 空气质量的好转,得益于平煤的焦化升级改造项目。“煤化要经过洗选、炼焦、脱硫三道主要工序,其中排污主要在炼焦环节。”常天星说,找准症结后,企业在炼化环节增设了不少废气收集装置,让废气无法“四处逃窜”的同时,收集工业余热作为热源,还能满足居民供热需求,一举两得。据介绍,平煤可解决平遥县区域的6万余户居民20万人800余万平方米的冬季供热需求。 从煤炭化工延展到钢铁工业,在山西,能源产业链绿色化正在加快推进。“与2015年相比,2019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5.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7.4%。”山西省工信厅节能处有关负责人说。此外,2017—2019年,全省消纳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渣等工业固废约800万吨,一大批能量系统优化应用、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改造项目已落实到位。 从山西看向全国,“十三五”以来,各地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工信部节能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同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8%,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以钢铁行业为例,二次能源自发电比例提升至50%,通过推广轧钢、焦化废水和城市中水回用技术,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减排废水3亿立方米,节约新水21亿立方米。 工业园区带动制造企业整体迈向绿色发展 工业的一抹绿色既借由产业链向纵深延展,也在通过园区向四周辐射。 在江苏苏州,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载体,园内工业企业正在整体迈向绿色发展。从产业结构看,与传统制造业园区不同,苏州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向绿色发展,痛点在哪里? “能耗!”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产业在清洁生产上不成问题,但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使用规模大,园区平均每年能耗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 对症下药,苏州工业园区开出药方:限制增量,优化存量。“一方面在项目招引方面,以能源消耗设定入园门槛,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企业入驻。”该负责人清晰记得,去年要引进一家主营大数据中心的企业,进入能源评测阶段,发现每年能耗将近10万吨标准煤,将一举成为园区排名前几的用能大户,最终再三考虑决定放弃。 另一方面,积极引入能源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园区内工业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有针对性地制定节能优化综合解决方案。 园区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带动了区内制造业企业提升绿色能力建设与绿色技改的热情。 走进园区内的欧莱雅尚美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屋顶和草坪上安装的6500多块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装机容量为1.5兆瓦,年发电量可达160万度,可供工厂全年13%的电力消费需求。”工厂总经理全志辉介绍。 “像尚美一样,2015年以来,共有200余家企业开展了绿色能力建设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能源审计工作已在2015年实现重点用能单位的全覆盖,目前已扩大至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2015—2019年间,百余家企业进行了400多个项目改造,实现节能量8.38万吨标煤。 工业企业和园区是生产制造过程的重要载体,也是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责任主体。工信部节能司有关负责人说,“十三五”以来,各地工业企业、园区创建多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突破带动作用,在电子、纺织、钢铁、化工等多个重点行业成功研发了一批制约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共性技术,辐射和带动了重点省份或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成效仍需从技术创新和放管服改革发力 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意味着,工业企业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高效化,更要将绿色制造的理念贯穿于生产全流程。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制造业企业正在将绿色制造作为下一步的转型方向。 “当前我国工业绿色转型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成效并不稳固,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工信部节能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应在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上持续用力。 ——以技术创新驱动工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相比实施末端治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该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要由单项技术、单项工艺、单种产品的创新,向大规模、集成化、深层次创新转变,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节能环保集成技术,提供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以放管服改革创新工业节能管理方式。一方面,应深入挖掘节能潜力,通过完善节能监察执法和节能诊断服务“双轮驱动”的工业节能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价格、税收、金融政策,推行绿色金融,持续释放工业绿色发展潜力。
  •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2
    •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现实基础 1.绿色农业基础良好 湖区耕地面积175.2 万公顷,水产养殖面积35.3 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芦苇产地和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油料、淡水渔业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3%、6.4%、4.7%和7.8%),矿产资源丰富,雄黄、金、锑、钨、钒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依托湖区资源、区位等综合优势,已形成优质粮棉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拥有261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绿色工业体系较完整 2014年,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1399亿元,同比增长6.5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3%,其中湖南部分占全省的28.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增加。 3.绿色服务业稳步上升 目前湖区第一产业发达,第二产业的发展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产业基础良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资本、技术和人力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强劲的支撑。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状况较往年已有较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逐步成为湖区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 4.已出台的绿色产业发展政策 有了规划,还需要有具体实施的路线方针。根据《国务院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4〕46号)精神,就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湖南、湖北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指导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其中湖南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10月17日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湘发〔2014〕19号),该意见明确从生态文明、基础设施支撑、产业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政策保证,绿色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 湖区一直以来都肩负着粮食主产区的重任,政府对湖区的农业十分重视。但是作为“天下粮仓”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基地核心地位明显下降。湖区水污染负荷增加,超过水环境容量,水生动植物种群结构遭到破坏,水产资源减少,甚至危害人类健康。 2.绿色化发展迫在眉睫 在过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区人民一直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缺乏绿色化发展理念和机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当前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湖区(湖南部分)内石油、造纸、纺织等行业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产业集聚能力不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工业园不少,但分布零散、无序,且经济支撑能力并不足。企业数量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重大绿色项目,产业集聚力不足,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整合度不够,协同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能力差,聚集效应难以实现。 4.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过去湖区一直把防洪保安作为首要任务,并且肩负粮食主产区的责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牺牲了一些工业化发生的机会,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偏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事业薄弱。 5.行政化弊端凸显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同质化问题明显,区域内协调机制还处于构建初期,特别是整个区域范围不仅跨市,而且还跨省,目前制定的相关政策还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绿色产业,不仅要按照绿色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必须有效利用区域内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1.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的绿色农业 在绿色农业方面,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任在肩,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扩展产业链条,增强产业聚集能力 在绿色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引导各工业园区向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可借鉴目前国外较为成功的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多种产业共生模式以及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以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绿色化改造的进程。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服务业 现代服务产业结构的标志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占优势,湖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远远不够,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协调、起点低,绿色经济的发展恰好为湖区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4.深化改革,强化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首先就是财政体制。建立湖区区域内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打破行政藩篱,确保各级政府同心协力促进湖区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石,包括湖区区域内公共支出分摊机制以及区域内协作利益分享机制,同时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绿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制度。 (本文作者刘宇赤,系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王建华,系中共岳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系。内容有所删减,原文为第三届绿色发展论坛优秀征文二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