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低温非外延制备MAX相涂层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07
  • Mn+1AXn相(MAX相)是一大类热力学稳定、具有密排六方结构的层状陶瓷材料。M代表前过渡金属(如Ti、V、Cr等);A代表IIIA或IVA主族元素(如Al、Si等);X代表C或N。MAX相的独特晶体结构由密堆的M6X八面体层和A原子层交互迭排组成,这一结构使其兼备金属和陶瓷的优良性能,如高导热、可机械加工、高弹性模量、抗氧化、耐腐蚀、抗辐照损伤等。因此,该类材料在复杂苛刻的服役工况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事故容错燃料(ATF)系统的开发当中,MAX相已被视作一种新型的候选核燃料包壳材料。该方面的技术需求,随着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的发生,而日显迫切。

      将MAX相PVD涂层涂覆在锆合金包壳管外,提高其事故容错能力,是当前ATF各类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在尽量不改变现有核电系统设计的前提下,它可以利用成熟的锆合金包壳管加工技术,具有研发周期短、相对经济等优势。然而,该方法的实施受制于缺乏合适的PVD技术实现高质量MAX相涂层的制备,尤其是低温非外延制备技术。PVD的过程往往极端远离热力学平衡态,沉积原子的冷却速度极快,因此通常导致难以形成晶体学上较为有序的结构;而对于晶体结构复杂、中间竞争相众多的MAX相而言,PVD制备技术的困难则为更大。在国内外过去15年的研究中,对于有重要核用前景的Ti2AlC和V2AlC体系,都是采用高温外延或沉积后高温退火技术制备MAX相涂层,研究集中于结构表征或基本物性的测量,针对锆合金防护应用的基础研究极少(图1)。

      近期,宁波材料所核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筹)的研究人员,运用自主研发的高离子化磁控溅射技术,成功实现了低温非外延制备晶态V2AlC和Ti2AlC涂层(图2)。通过引入高束流低能离子辐照,首次在锆合金、氧化硅、玻璃等基底上低温(600°C)制备V2AlC和Ti2AlC晶态涂层(晶态成分含量>90%)。Mn+1AXn相晶粒在膜基界面处随机成核,通过竞争性生长形成(110)择优取向的涂层(图3)。通过利用核反应过程中十分常见的嬗变元素He作为入射离子,并对辐照后样品进行微观分析,发现He离子更易于在涂层/基体界面处聚集并且形成He泡。V2AlC涂层沿着生长方向具有特殊的梯度结构:在靠近基体表面附近的晶粒小,界面多,远离表面的区域晶粒逐渐变大,这种梯度结构分布可防止He泡的过度聚集、长大(图4)。通过“低温非外延一步法”,可摆脱晶态Mn+1AXn相涂层对单晶外延基底和高温工艺的依赖,促进了Mn+1AXn相涂层在锆合金包壳管上的实际应用。辐照损伤研究则为锆合金包壳管表面防护涂层的开发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数据。

      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226202、91426304)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 02040105、XDA03010305)的资助;相关结果发表在涂层领域的主流材料期刊Scripta Materialia和Vacuum上(Scripta Materialia 137 (2017) 13-17, Vacuum 146 (2017) 106-110)。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热电材料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03
    • 热电转换技术利用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输运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直接相互转换。热电器件具有体积小、无移动部件、无噪音、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特殊电源、余热发电、以及便携精密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围绕碲化铋等层状结构热电材料以及新型IV-VI族化合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通过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在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在碲化铋中添加硬度较高的Ge0.5Mn0.5Te,并通过区熔和热压两种工艺相结合,所获得的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电性能,从而使其更有利于微型热电器件应用(J. Mater. Chem. A 2019, 7: 9241)。在层状Mg基Zintl相热电材料方面,研究团队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这类材料的共性局域成建特征和多能谷调控机理(J. Mater. Chem. A 2019, 7: 8922),并与美国休斯顿大学任志锋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SmMg2Bi2高熵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J. Mater. Chem. A 2020, doi: 10.1039/c9ta13224d)。在新型IV-VI族化合物方面,研究团队系统阐述了掺杂阳离子轨道能级和结构因子对轻重价带的协同调控,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Mori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GeTe热电优值的显著提升(Mater. Today Phys. 2019, 9, 100094)。 最近,针对具有层状结构的SnSe热电材料,该研究团队制备了PbBr2掺杂SnSe0.95单晶,并结合测试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晶格常数增大引起的费米面演变对热电性能的调控规律。实验研究发现,随着PbBr2的含量增加,晶格常数a逐渐增大,材料电输运性能显著提升;当PbBr2浓度达到3%时,载流子迁移率和电导率却急剧降低。费米面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晶格常数a增大,导带低费米面逐渐变小,电子云交叠也随之减小,当电子云交叠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迁移率骤降;另一方面Γ点费米面逐渐增大,增强的谷间散射也导致迁移率降低。为论证费米面动力学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基于3%PbBr2掺杂样品进一步设计了Ge掺杂实验,表明适当缩小晶格常数a可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并将最优化ZT值由0.6提升至1.7。该工作以“Fermi-surface dynamics and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along the out-of-plane direction in n-type SnSe crystals”为题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616。 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301,21875273和51702334)、浙江省相关人才计划(LR16E0200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A040008和LY18E020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8337和2019298)等项目的支持。 图 PbBr2掺杂SnSe0.95费米面动力学及热电性能优化
  • 《宁波材料所在热电材料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2
    • 热电转换技术利用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输运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直接相互转换。热电器件具有体积小、无移动部件、无噪音、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特殊电源、余热发电、以及便携精密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围绕碲化铋等层状结构热电材料以及新型IV-VI族化合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通过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在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在碲化铋中添加硬度较高的Ge 0.5 Mn 0.5 Te,并通过区熔和热压两种工艺相结合,所获得的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电性能,从而使其更有利于微型热电器件应用( J. Mater. Chem. A 2019, 7: 9241)。在层状Mg基Zintl相热电材料方面,研究团队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这类材料的共性局域成建特征和多能谷调控机理( J. Mater. Chem. A 2019, 7: 8922),并与美国休斯顿大学任志锋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SmMg 2 Bi 2 高熵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 J. Mater. Chem. A 2020, doi: 10.1039/c9ta13224d)。在新型IV-VI族化合物方面,研究团队系统阐述了掺杂阳离子轨道能级和结构因子对轻重价带的协同调控,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Mori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GeTe热电优值的显著提升( Mater. Today Phys. 2019, 9, 100094)。   最近,针对具有层状结构的SnSe热电材料,该研究团队制备了PbBr 2 掺杂SnSe 0.95 单晶,并结合测试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晶格常数增大引起的费米面演变对热电性能的调控规律。实验研究发现,随着PbBr 2 的含量增加,晶格常数a逐渐增大,材料电输运性能显著提升;当PbBr 2 浓度达到3%时,载流子迁移率和电导率却急剧降低。费米面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晶格常数a增大,导带低费米面逐渐变小,电子云交叠也随之减小,当电子云交叠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迁移率骤降;另一方面Γ点费米面逐渐增大,增强的谷间散射也导致迁移率降低。为论证费米面动力学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基于3%PbBr 2 掺杂样品进一步设计了Ge掺杂实验,表明适当缩小晶格常数a可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并将最优化ZT值由0.6提升至1.7。该工作以“Fermi-surface dynamics and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along the out-of-plane direction in n-type SnSe crystals”为题发表在 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616。   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301,21875273和51702334)、浙江省相关人才计划(LR16E0200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A040008和LY18E020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8337和2019298)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