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沿江五市两年内消除黑臭水体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20
  • 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围绕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总体目标,实现沿江地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基本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大力推进,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方案》明确,到2020年,沿江设区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面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推进;沿江15公里范围内现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沿江城镇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沿江设区城市、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和98%;沿江地区完成自然村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实现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美丽乡村中心村、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沿江5市划定永久性城市绿带。

    《方案》要求,今年底前,沿江5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0%,2020年底前,沿江5市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推进,实施控源截污,有效处置底泥和积存垃圾,开展生态修复,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强化城镇污水治理,实施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推进生活污水统一纳管,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固体废物治理;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实施农村改厕工作;开展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回头看”,切实加强问题整改。.

相关报告
  • 《安徽八成黑臭水体治理今年将初见成效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9
    • 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通知,要求合肥等地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列入治理计划的城市黑臭水体要在今年6月底前必须全部开工,进一步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计划,今年全省80%的黑臭水体完成治理主体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特色景观。 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前期工作,确保全省列入治理计划的城市黑臭水体要在今年6月底前全部开工。加快在建项目的治理进度,今年全省80%的黑臭水体完成治理主体工程建设,达到初见成效标准。 与此同时,包括环巢湖流域在内,全省县城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按照计划要求,近期要完成县城黑臭水体的排查、制定整治计划以及年度的治理实施方案,确保今年各市都要有开工的项目。省住建厅还将对全省县城黑臭水体排查核实情况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通知还指出,合肥、芜湖、安庆等市要根据前不久的国家专项督查,进行全面体检、补齐短板,及时理清问题抓整改,对截污不到位的、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的、管护不到位的、施工期间配套工程不到位的,分类制订方案,全力攻坚,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按照相关部署,2018年底,安徽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上,要以完成河道截污、清淤、清除水面漂浮物及沿岸垃圾,水体达到不黑不臭为重点,全省将确保新增50个以上黑臭水体达到治理目标。到2020年,安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另外,安徽提出坚持水岸同治、系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将注重与治理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等相结合,严格落实河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特色景观,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 《“治污黑科技”:新材料助力黑臭水体污染防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5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黑臭水体污染治理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选择。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材料,将其平铺在黑臭水体表面,太阳光照射两周内,可明显改善水质。今年初,相关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拥有发明专利50多项,已在上海、安徽、江苏等地成功示范,正成为整治黑臭水体和污染防治的利器。 这一科研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黄富强带领两家科研机构,历经7年攻关获得。其成功研发的新材料,由三维石墨烯管和黑色二氧化钛两种特殊材料混合而成,治污原理是“物理吸附+光化学催化降解”。 有害有机物是黑臭水体的“元凶”,治理黑臭水体关键是消除这些有机物。自然环境条件下,借助生态的自修复功能,水体中的有害有机物可以自行降解,但污染严重的黑臭水体自修复能力很弱,生态净化周期会比较长。新材料可帮助黑臭水体加快有毒有机物的降解速度,缩短水体净化时间,并重新开启生态环境的自修复净化能力。 黄富强介绍:“三维石墨烯管负责快速、更多地牢牢‘抓住’各类有害有机物;黑色二氧化钛作为光催化剂,可对高达95%的全太阳光谱进行高效、充分吸收,进而快速地将捕获上来的有毒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普通的石墨烯是二维的,形似平铺的纸张,而该团队研制的三维石墨烯管犹如立体的“蜂巢”,比表面积和中空体积增大,对有毒有机物的“抓取量”大大增加。 二氧化钛由于只能吸收仅占总太阳能5%的紫外光,不能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降解有机物的效率较低。为改善二氧化钛吸光效率、进而提升有害有机物的降解速度,黄富强团队采用特殊工艺,制备出的黑色二氧化钛实现了高达95%的全太阳光谱吸收。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洪杰认为,黑色二氧化钛是该成果“核心中的核心”。几年前,美国密苏里大学陈小波教授研发出黑色二氧化钛,将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从5%提升到30%,引起学术界关注。 除治理黑臭水体,黄富强团队研究的新材料在处理印染废水、制革废水等工业污水方面也有突出成效。例如,添加1克新材料可吸附1.476克铅离子,简单酸化处理后,重金属离子可回收并被加工成各类高附加值材料。 在示范应用期间,团队在上海、安徽、江苏等地共铺设新材料光降解网3000多张,覆盖水域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 在上海天山公园和中山公园,团队将涂覆有新材料的光降解吸附网铺在湖面后,不动水底淤泥,吸附网就能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而提高水体含氧量,增强水体自净化和生态修复能力。 上海轻工业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和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治理仅7天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代表性指标均从劣五类水改善至五类水以上。 在安徽省肥东县,团队对定光河污染较严重的中上游河段进行了治理。肥东县环保局水环境管理科主任薛铁成说,定光河是典型的复合污染河道,此次治理后,污水各项指标的去除率达60%以上。 新材料还具备成本比较优势。黄富强介绍,将新材料与市面主流材料进行实验室对比测试,针对印染废水、制革废水、造纸废水等典型的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市面材料20分钟可降解完成,而新材料只需2-3分钟,降解速度大幅提高,但制备成本与市面材料相当。 陈小波表示:“该团队研发的独特制备方法具有很多技术优势,让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黑色二氧化钛成为可能,这是一项突破性成果,将有力促进该材料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 记者了解,目前,这一成果的两大关键材料已走出实验室,实现快速、无污染、低缺陷规模化制备,由团队自主设计、搭建的低成本技术生产线已具备50吨年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