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叶子表面的RNA可能会塑造微生物群落》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1-09
  •  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生物学家已经证明,植物叶子的表面覆盖着各种各样的RNA分子。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一发现表明,存在于叶子表面的RNA可能在塑造栖息在叶子上的微生物群落中发挥作用,可能影响植物的健康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这项名为《拟南芥叶片上的多种植物rna与外胞体rna不同》的研究,于2025年1月3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第一作者是Lucía Borniego和Meenu Singla-Rastogi,他们是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生物系的博士后研究员。资深作者是生物学特聘教授Roger Innes。Innes说:“这一发现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它表明植物可能通过使用跨界RNA干扰(也称为RNAi)调节微生物中的基因表达来部分控制它们的微生物群。”“RNA干扰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基因调控类型,细胞可以通过表达与目标基因的RNA碱基对的小RNA来降低基因的表达。这种类型的基因调控似乎发生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体中,但直到最近才表明,一种生物体产生的rna可以被另一种生物体吸收,然后与受体生物体中的rna进行碱基对。”RNA极其脆弱,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迅速分解。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第一个证据,证明植物可以在叶子表面分泌活的RNA。这篇论文发现,在叶子表面有大量的rna,它们出奇地稳定。论文中提出的数据表明,这种稳定性可能与RNA与多糖(如果胶)形成凝聚物的能力有关。通过发现植物叶子被RNA包裹,这项工作表明,在叶子表面定居的微生物暴露于植物RNA,并可能与这种RNA相互作用。反过来,这可能会影响这些微生物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哪些微生物在叶子表面茁壮成长。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5-1/20250104062431861.htm
相关报告
  • 《北京市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微生物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常被作为指示生物用于监测和反映水质情况。为满足延庆世园会和冬奥会举办对妫水河水质的调控要求,探讨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基于妫水河12个不同断面的水样和底泥样品,进行了水质、底泥理化性质分析,并对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妫水河中、下游水体水质COD、NH4+-N、TN超标,其中上覆水TN含量与底泥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914);MiSeq高通量测序发现,妫水河底泥微生物共检出70门228纲1168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绿菌门(Chlorobi)、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是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主要菌门,在各个样品中相对丰度之和均占84%以上,其中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门,占比达到45.3%-69.1%,而不同断面样品的优势菌属有所不同。妫水河底泥微生物群落丰度总体较高,多样性也相对较高,其中世园段D7点Ace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较其他点位低,分别为2673和6.56。RDA(redundancy analysis)分析表明,底泥氨氮和温度是影响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F=2.92,P=0.038;F=2.81,P=0.014),妫水河底泥的优势反硝化菌属为脱氮单孢菌属和硫杆状菌属,其丰度与NH4+-N、水温呈正相关,同时与DO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妫水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指导意义。
  • 《合成微生物群落实现即时“通讯”》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2019年10月14日《自然-化学生物学》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的合成生物学家设计了一套转录回路,把这些转录回路添加到单细胞微生物基因组,就能让这些微生物迅速形成一个局部相互作用的网络,并产生集体行动,即使在大型群落中也能实现即时“通讯”。这项研究有利于创造能够管理肠道微生物组的工程微生物,或者能够进行生物通讯和信息交流的工程微生物。 合成微生物群比合成单个微生物更具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在菌株间分配生化物质和调节任务。然而,由于化学信号分子传递受到扩散限制,因此很难在扩展空间的联合群体中协调基因的表达。该研究证明通过特定的转录回路,即使基因表达的空间范围远大于信号分子的扩散距离,也可以实现基因表达的时空协调。 研究者首先分析了在小菌落中产生相干振荡(产生显著相互干涉)的双菌种合成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而在大的群落中,研究者发现整个种群的时间协调振荡依赖于一个内在的正反馈回路的存在,它可以放大和传播细胞间的信号。通过模拟细胞内的正反馈回路,合成的多细胞系统就可以实现协调的基因表达。 这个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合成生物学家向更大的多细胞系统工程迈进,必须在控制单个细胞内发生的事情的同时,也能够协调整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内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