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人员培育出世界最大“生物人工心脏”》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8-15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网易新闻8月11日消息,上海能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成功培育出一颗直径超1厘米的心脏类器官,这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自发分化一体成型的心脏类器官,实现了从微米级到厘米级的突破,并且大幅降低该技术成本,有望投入临床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K6MF651B0512DU6N.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李丹丹
    • 发布时间:2020-04-02
    • 3月2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科学家在小鼠身上发现一群新的细胞类别——Procr+细胞,并证实Procr+细胞是胰岛中的成体干细胞。研究人员借助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建立了一种Procr+胰岛干细胞与血管细胞共培养的3D培养体系,成功培育出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岛”(胰岛类器官),为下一步人体“人工胰岛”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期刊。
  •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培育出世界首批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08
    • 1月23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法,敲除了体外受精的猴胚胎中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产生了一批BMAL1缺失的猕猴。行为学分析表明这些猕猴具有昼夜活动紊乱、睡眠障碍、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表型,为模拟人的节律紊乱相关疾病迈出了关键一步。该项研究成果首次证实了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克隆成年基因修饰猴,开启了我国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和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