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水油气田远程操控技术获突破:流花4-1油田成功应用自主研制变频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16
  • 9月下旬,我国首个深水二次开发项目投产,流花4-1油田首次应用自主研制的中压变频技术实现远程控制,8口水下油井稳定运行近1个月,标志我国深水油气田远程操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流花4-1油田通过水下生产系统开发,原油经海底管线输送至“海基二号”平台预处理,再送至“海葵一号”FPSO处理成合格原油外输。此次应用的变频器是确保油井稳定生产的重要设备,通过电缆精准控制井下潜油电泵,实现有效调产。针对远距离传输挑战,新型变频器实现电缆电压动态补偿,维持最佳状态。

    以往长电缆驱动技术被国外垄断,此次自主设计研发的新款电压源型变频器成本降低25%,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为同类型油气田开发提供新路径。项目团队通过理论仿真、陆地等效物理模型等手段成功进行远距离模拟拖带实验,并在“南海挑战”号平台完成海试验证,运行指标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项目团队将持续优化变频器运行参数,总结项目经验,为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高质量运维注入新动能。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0174.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油田钻探技术实现超远程操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海油“璇玑”地质循轨旋转导向钻探系统搭建的“井—地—基”全链路高速通信通道累计传输曲线超过50万条,总数据量突破500G,实现了我国油气定向钻探技术的跨越。这项被誉为“深地制导”的技术,能在钻探过程中精准“瞄着深层靶点去、沿着储层边界钻”,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的实时数据传输链路,创新采用流体压力波传输技术,首次实现中国至乌干达超9000公里的远程数据传输,成功命中深地靶点。目前,“璇玑”系统已在我国全海域及陆地油田规模化应用,并推广至印度尼西亚、伊拉克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 《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获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6
    • 5月11日,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在海南莺歌海海域完成海底安装,该设备是中国海油牵头实施的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项目的重要部分,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此次中国海油实施的500米级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应用项目,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成套装备的设计建造和应用能力。 水下生产系统是开发深水油气田的关键装备,包括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水下控制系统、水下管汇等设备。长期以来,全球仅有5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生产系统的集成制造技术,导致该设备采办周期长、价格高、维保难。2018年,中国海油主动作为,大胆提出需要采用自主研发500米级水下装备开发深水油气,加快推动深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500米水深的水压相当于约50倍的大气压力,面对海底低温和复杂地貌等错综复杂的环境、20年免维护的苛刻条件,水下设备的密封强度、材料的承压能力、工艺质量等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没有试错的机会,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即便如此,负责500米级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应用项目开发设计方案的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认为,水下生产系统是中国走向深海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已经积累了十余年的水下设计经验,用自主技术开发南海深水油气,是海油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实现水下装备自主化,就必须先实现水下设计技术的自主能力。然而,自主开展水下生产系统设计谈何容易,一是国内水下技术团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具有深水工程经验的人才屈指可数;二是国内水下装备技术成熟度普遍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水下生产系统装备产业链;三是缺少系统性的技术体系。为了从源头把控自主设计水下生产系统的可靠性,中海油研究总院在设计源头全面摸排、充分识别了水下生产系统方案风险。但是,国际上通用的分析方案是基于成熟零部件的水下生产系统,而本项目研制的水下设备普遍采用国内的零部件。如何把控首台套产品应用风险,依靠原有常规技术手段非常有限。 为保障此次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和运行,研究团队在充分消化吸收国际上水下产品标准和技术管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了一套基于自主研发水下生产系统的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对每个设备的几百件关键零部件进行“庖丁解牛”般的逐项分析,最终评估合格后才能进行应用,以确保产品的高可靠性,从源头上把控首台套产品的实施风险。 要顺利应用自主研发的水下装备,除了按照国际上最严苛的产品标准进行研制和测试外,必须得到权威第三方机构的全程见证和准入认可。因此,照搬国外水下装备技术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自主攻关来获得国际准入认可。 在水下控制系统的研发过程中,中海油研究总院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实现了六大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产品研制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多的技术攻关,中国海油牵头联合国内中船集团等16家单位已具备了水下“四大金刚”的自主研发能力。以本项目研制的水下采油树为例,包括各类阀组、控制模块等零部件数量多达2591件,自主研发率高达90%以上。 在水下井口历时18个月的研发过程中,实现了三大高性能技术革新,开展81项工厂测试和28项陆地水环境扩展测试,充分验证了可靠性和功能性,并顺利取得了国内和国外船级社的双证认可。 目前,我国首个500米级全水下生产系统已经顺利完成海试和集成测试,即将进入海上安装阶段,预计2022年底前实现示范运行。 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科研攻关项目项目长谢玉洪表示,只有突破深水水下生产系统的研制,才能把打开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中国海油将持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用具有自主产权的装备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努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