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实现技术领先的代价》》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5-09
  • 中国欧盟商会于2025年4月16日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现技术领先的代价》。报告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发布十年以来欧洲在华企业营商情况。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先进制造业突飞猛进。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甚至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领先欧盟。然而,《中国制造2025》对中欧经济关系有一定负面影响,且对涉及产能过剩和内卷的行业影响尤为显著。《中国制造2025》为在华欧企提供了机遇,但也导致了长期后果。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表示:“中国如今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推行《中国制造2025》式政策;二是采取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技术自主发展路径,以最大限度减少外部负面因素影响。在全球贸易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之际,后者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能够向欧盟等可靠伙伴表明,中国致力于发展长期互利的贸易关系,并确保为其投资者提供稳定和可预见的商业环境。”
相关报告
  • 《制造业的新兴绿色技术》

    • 来源专题:绿色制造
    • 发布时间:2023-09-27
    • 新兴绿色技术(EGT)带来的技术变革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意义。新兴绿色技术是指已经达到一定技术成熟度但在全球市场份额相对较低的技术,或者仍然处于技术成熟的相对早期阶段的技术,尽管原则上已经适用于日常生活。 本报告侧重于制造业的EGT如何在提高各国竞争力的同时,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贡献。我们关注中等收入国家,因为它们正处于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发展阶段,而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已经达到了制度和组织层面,使它们能够从其开发的解决方案提供的竞争优势中受益。 我们首先探讨新兴绿色技术的主要驱动因素。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制造业特别是中等收入国家创新领域的EGT所引发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兴绿色技术对制造业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范围内向EGT转变的过程需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变革: 技术水平:获得技术技能,将EGT作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这将要求MIC中的参与者熟悉引入EGT的成功概念以及技术为公司提供的竞争优势。 系统视角:整合EGT引入过程中涉及的不同学科的异质知识领域;这将需要关注与引入EGT相关的系统相关方面。 范式转变:中等收入国家可持续转型过程的发展;这将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辩论,让一系列参与者意识到EGT的实质性好处。 系统知识水平:促进各级必要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变革性创新;这将需要行动者大力参与教育和培训领域。 创新能力存在重大差异,这在一般创新指标和绿色技术指标中都很明显。创新能力水平较高的国家面临着将现有知识与制造业实施联系起来的挑战。这意味着要努力建立网络并改进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技术合作,特别是在特定工艺、CCS和工业电源管理技术方面,以及在跨领域技术方面的资本技术转让。然而,这两种类型的国家都必须将工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为制造业提供正确的动力,以更加重视绿色能源技术。
  • 《智能制造与运营2025年市场展望与薪酬报告》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4-24
    • 当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在这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过去数年,我们目睹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企业运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影响,重塑工作模式,倒逼人才需求与管理模式革新。技术创新:持续引领2025年增长新引擎2024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增速5%为后续发展蓄势。展望2025年,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核心力量,特别是无人驾驶、AR/VR、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随着国产化趋势、出海步伐加速,中国本土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及成本优势,将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的位置。面对中国市场巨大潜力与急剧变化,外资企业也将积极调整并升级中国市场战略,更适应中国市场独特需求与发展趋势。乐观预期在人才市场中悄然蔓延,近半数受访企业看好2025年人力资源配置前景。技术密集型与服务型行业招聘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赛道成为人才吸纳高地。从地域来看,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方面各有特色。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科技、金融和政策分析等领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急需工程技术、数据分析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以增强全球竞争力;华南及大湾区则凭借其创业氛围和科技产业基础,人才需求聚焦于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和市场创新等领域。格局重塑:人才供需态势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崛起,虹吸部分传统产业人才,形成跨领域流动潮。一线城市吸引力不减,新一线城市凭借政策利好与产业升级强势崛起,岗位薪酬差距逐步收窄,人才分布渐趋均衡。伴随本土企业出海征程,人才国际化流动提速,海外职业机遇备受青睐。供需方面,企业在降本增效紧箍咒下,招聘策略趋于审慎,聚焦人效最大化,精细打磨人才与岗位匹配度,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然而,顶尖人才供不应求与预算掣肘的矛盾,加之应届生蜂拥、待业存量积压,让求职市场竞争白热化。在此背景下,适应性与战略性招聘成为企业破局关键,企业必须有效管理成本,同时高效招聘人才。招聘革新:能力导向多元模式2025年企业招聘将重点关注技术研发与创新、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市场营销与销售拓展等关键领域,跨界复合型人才备受追捧。招聘策略突破传统思维,以多元精准模式广纳贤才,能力、潜力与资源变现能力成为人才甄选新标尺。另外,企业对于灵活用工模式认可度提高,利用多元化形式,更好地助力企业提高效率与应变能力。薪酬趋势:绩效导向与现金偏好受市场环境发展预期等因素影响,职场人对于薪酬涨幅趋于谨慎乐观,多数行业受访者预期薪酬涨幅在10%以下。求职者在跳槽时,目光聚焦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等现金收益,追求即时稳定回报。在技术创新驱动下,企业薪酬预算重点向关键人才倾斜,高科技、生命科学领域领跑行业,旨在保持竞争优势并激发员工潜能。以人为本:注重EDI&B,了解员工价值主张驱动因素随着人才期望与工作世界不断变化,培养包容性的工作场所文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是吸引与保留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企业如将多元化、公平性、包容性与归属感(EDI&B)放在首位,将能更好地释放员工的全部潜能,推动创新并提高组织整体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