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育种新突破:糖调控油分与蛋白质平衡机制解析》

  • 编译者: 季雪婧
  •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其种子中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经济价值,但二者通常呈负相关关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发现,糖含量可能作为关键信号分子调控油分与蛋白质的平衡。具体来说,该团队发现糖转运蛋白GmSWEET10a/b 可以通过调节糖从种皮向胚的运输,正向调控油分积累,负向调控蛋白质含量。 通过对GmSWEET10a/b 双突变体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解析了糖转运过程对大豆油分-蛋白质平衡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在双突变体中,胚的糖含量降低,导致碳前体供应不足,油分合成受阻;同时,脂肪酸生物合成及三酰甘油组装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而贮藏蛋白编码基因表达上调,最终导致油分下降、蛋白质含量上升。 研究还鉴定出两个关键枢纽基因:GmSnRK1和GmACO1。GmSnRK1可能作为能量感受器整合蔗糖信号与碳代谢流,而GmACO1通过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影响糖水平和油分-蛋白质比例。这些发现为解析大豆种子中油分与蛋白质积累的复杂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梁祥修教授,解析了大豆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mLLG1/2调控大豆免疫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新基因资源》

    • 编译者:季雪婧
    • 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其安全生产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豆生长过程中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影响产量和经济收益。因此,深入研究大豆免疫机制并挖掘抗病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梁祥修教授,解析了大豆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mLLG1/2在调控大豆免疫中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研究发现,GmLLG1/2与前期筛选到的免疫自激活突变体Gmlmm1协同调控大豆免疫和抗病性。Gmllg1Gmllg2双突变体在增强免疫和抗病性的同时,不影响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此外,小肽GmRALF1和GmRALF18可负调控免疫,并与GmLLG1/2互作,进一步增强了Gmllg1Gmllg2的抗病性。 这一研究深化了对大豆免疫机制的理解,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和吉林省的支持。
  • 《线虫与大豆早期互作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10-31
    •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线虫有精准的化学感知系统,能识别寄主根部分泌的信号物质,进而实现定向定位和侵染寄主。揭示线虫化感系统分子调控机制,可为阐明其寄主识别过程、开发新型特异性杀线剂提供关键支撑。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解析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早期互作分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鉴定并解析了调控线虫响应寄主根部pH值与盐离子信号的关键候选基因功能: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TRPV)家族基因Hg-osm-9、Hg-ocr-2及G蛋白α亚基基因Hg-goa-1。研究利用WormLab线虫行为分析系统和RNA干扰等功能验证手段,发现三者在侵染性二龄幼虫尾部感器中高水平表达,且存在协同互作关系。其中,Hg-osm-9与Hg-ocr-2协同调控线虫对寄主根部信号的趋化行为,Hg-goa-1主要影响线虫运动能力,且三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调控线虫的侵染力与繁殖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TRPV通道与G蛋白α亚基互作调控线虫化感、运动与寄生的分子机制,为解析线虫感知寄主信号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大豆孢囊线虫化感与寄主识别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其精准防控及特异性分子靶标型杀线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