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煤机公司2项研发成果获河北省煤炭工业科技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2
  • 近日,石煤机公司 “DL80/48P 防爆锂电池单轨吊机车研制 ” 和 “CMM2-22 煤矿用液压锚杆钻车研制 ”2 项目分别被河北省煤炭工业协会评为 2018 年度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 DL80/48P 防爆锂电池单轨吊机车,采用防爆锂电池为动力,具有充电快、即冲即用,电池比能量高、寿命长、无记忆效应,体积小,且重量轻,绿色环保等优点。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具有能量回馈功能并可实现自动减速、制动,搭配机车遥控器,可实现遥控开车。该单轨吊机车为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增添了一款新能源环保装备。 CMM2-22 煤矿用液压锚杆钻车与同类机型相比,具有机身矮、重心低,设备稳定性高等优点,脚踏平台采用二级升降,增大人员上下调节范围,更加适应低矮巷道支护作业。合理采用比例控制系统,定位找眼更加快捷、准确,并提高了操作舒适性,平台升降更加平稳;电缆托缆装置融入整机设计,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性;整体底盘设计,使整机更加稳固、可靠,是巷道顶板和侧帮打孔和安装锚杆的理想支护设备。

相关报告
  • 《 装备公司4项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管理创新成果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17
    • 近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 2017 年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名单,张煤机公司《 “ 制度 - 流程 - 表单 ” 三合一体系结构模式的研究及构建》《创新性驻矿维修模式的研究与推行》、北煤机公司《液压支架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和石煤机公司《 ERP 排产系统开发及应用》获创新成果三等奖。
  • 《煤矿智能化支撑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24
    • 在日前召开的国家能源局一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两年探索和实践,煤矿智能化已成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全国有近400座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87个,“少人巡视,无人操作”智能采煤工作面迈向常态化应用。 一直以来,煤炭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产业形象“傻大黑粗”,在此背景下,亟需通过技术进步、智能转型等方式降低煤炭开采风险,助推行业进步。智能化建设不仅可以重塑煤炭产业形象,还能在提升煤矿安全保障水平、助推煤炭低碳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化建设进程加快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政策鼓励下,煤炭企业全面启动煤矿智能化升级改造。据国家能源局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近400座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国家能源局遴选的71处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总产能近6亿吨。 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同步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行业持续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煤矿5G通信、煤矿机器人、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等多方面启动了标准制定工作,全年发布能源行业标准5项,立项能源行业标准14项,立项相关团体标准近百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教授级高工张建明说。 此外,煤矿智能化建设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据张建明介绍,2021年,全国25个产煤省(区)共制定发布了55项煤矿智能化政策文件,包括实施意见、实施方案、验收办法等,为煤矿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与此同时,智能化建设也为煤炭生产带来很多新变化。“煤矿开采技术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工人从直接面对高风险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既保障了员工安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首批批煤矿采掘智能化专家高明仕说,“更为重要的是,煤矿智能化建设可以储备安全可靠的产能区间,为能源保供提供柔性生产能力,煤矿可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灵活释放或收紧产能,增加供给质量和供给弹性,真正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开采技术、煤机装备持续升级 政策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响应,煤矿智能化建设方兴未艾。受访人士均表示,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煤矿开采技术水平、煤机装备制造能力也得以提升。 以巷道掘进技术为例,张建明指出,近年来,部分煤炭企业成功开发了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多种新型快掘装备,使得巷道掘进向安全、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陕煤集团先后建设应用了全断面掘锚一体机、护盾式智能掘进机器人、悬臂式掘锚护一体机、综掘机+钻锚平台等4大类快掘系统50套,渭北矿区月进尺最高实现541米,灾害重、条件复杂的彬黄矿区最高实现681米,陕北矿区最高突破2800米,掘进装备水平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以煤矿智能化为契机,煤炭企业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全面推广煤矿智能化技术。据介绍,国家能源集团已突破并掌握5类21种煤矿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3种掘进类机器人、4种采煤类机器人、2种运输类机器人、10种安控类机器人、2种救援类机器人。陕煤集团柠条塔煤矿设立了智能化煤矿机器人集群研发项目,已初步完成智能化综合管控与机器人集群协同调度平台检车,构建了5类38种机器人的应用框架。现有及在研地面、井下机器人近20种,形成了地面、井下全方位服务格局。 “不过严格来说,目前我国智能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处在机械化完成、自动化开采的阶段。”中国矿业大学智能化开采研究中心主任方新秋表示,“相关智能开采的关键技术,如煤岩识别、工作面找直、采煤机掘进机等设备导航定位精度、传感器感知可靠性、生产设备群协同作用等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在设备、传感器可靠性保证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入研究智能开采的理论和方法,相关的智能开采算法也需要落实。” 需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共进 受访专家表示,虽然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煤矿开采安全风险,但智能化并非可以同时解决煤矿安全、效益、人员、责任等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煤矿事故。 “受地质探测理论、技术与装备发展水平的限制,‘透明地质’技术保障支撑能力还相对滞后。”张建明坦言。 “煤炭智能开采不能只热衷于单一的智能化技术,而淡化煤矿安全开采的基础理论,如矿压特征、灾害隐患发生规律等。”高明仕直言,煤矿智能化不是简单的上智能装备,而应沉下心继续钻研煤矿安全开采基础理论,研究清楚灾害指标、检测数据门槛值设定等,将煤炭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与智能化技术深度结合。 在方新秋看来,智能化建设不是“一阵风”,现在煤矿投入了不少资金,也建成了不少智能化工作面,但关键技术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要彻底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仅靠装备不行,还需要既懂智能化又懂煤矿的专家参与研究。” 张建明进一步建议,在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绿色低碳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加快释放先进优质产能,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还应以煤矿智能化为纽带,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勘查、设计、建设、开采、洗选、运输、利用等全产业链融合共进,助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