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值超150亿元,大连市布局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6
  • 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经过五年示范期发展,形成了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应用整车整船产业链、已集聚63家氢能上下游产业链创新企业主体。氢燃料电池公务样船、小型飞机样机研制完成,可生产8.5米-12.5米多型氢燃料电池客车、36吨等多型氢燃料电池重载卡车。2024年下线32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陆续打造开辟环卫清扫、城际物流、市内通勤、冷链物流和港口短驳多场景示范,氢能产业年产值约120亿元,同比增长10%,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布局绿电制氢—合成绿甲醇、绿氨—船舶加注、化工应用、出海转运的绿色新能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打造长兴岛(西中岛)生产基地和大窑湾港区加注中心。支持金普新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创建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基地,促进储能技术和装备本地化应用,加大重载卡车、轻型物流车等各型氢燃料电池车推广使用力度。推动金普新区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谋划推动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生产线一期和新型储能装备数字化基地二期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全市氢能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储能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1384-1.html
相关报告
  • 《追“氢”逐绿 包头推进“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日,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主题为“绿氢赋能协同共赢”,近6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界的参会者齐聚一堂,聚焦政策导向、前沿技术、市场趋势、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共商氢能产业发展大计。 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陈之常表示,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涵盖“制储输用”全链条的氢能产业生态,让“草原钢城”包头焕发绿色生机。 共议“氢”产业 会场内,行业“顶流”和企业“大咖”共话氢能产业赋能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方位、多维度探讨绿氢“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展示“成绩单”:我国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比例超过50%,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三北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一批项目建成投运,逐步贯通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全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提质提速正当其时。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愿与内蒙古加强合作,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演讲嘉宾意气风发,分享的内容既不乏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又有扎实详尽的数据支撑,句句切中要点。 “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广泛,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提供清洁电力,降低有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抓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献国表示。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说,在氢能发展上“能电则电,能氢则氢”,通过电氢协同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绿色甲醇及绿氨作为氢的液体载体,有助于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应用。以绿电水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绿氢和绿氧为原料,通过煤气化技术制备低碳甲醇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建议。 ………… 分享经验拓思路,直面问题话未来。与会者共议“氢”产业,共谋“氢”未来,学习交流氛围浓厚。 共谋“氢”未来 在全区氢能产业视频连线环节,会场连线华电氢能达茂旗制氢及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等3个重大项目。观看视频后,与会嘉宾倍感振奋,对包头“氢”未来充满信心。 “包头氢能产业链条加速完善,集聚发展效益正在显现。”陈之常说,包头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包头将抢抓氢能产业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绿氢生产、储运和多元应用基地。 “包头正着力发展氢能产业,致力打造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和重要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维一一梳理细节:在产业突围方面,包头坚持以华电为主导,做实绿氢消纳场景规划,同步落地绿电制氢、管道输氢、氢储智造、销售联盟等项目团组,牵引拉动产业链上下游总部、头部、腰部企业在包头集聚;在完善优化产业生态方面,包头加紧建设绿证碳足迹认证平台,加快落实市域外新能源开发回送、绿电直连等规划和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园区、氢能区域试点等示范。 记者了解到,包头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力,在“制”端建成华电新能(6.440, -0.05, -0.77%)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在“输”端建设白云鄂博矿区至包头市区的氢气长输管道,在“储”端推出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装置,在“用”端下线全国首台氢能源矿用车。 “氢能产业是一片蓝海。”孟庆维表示,包头锚定氢能产业新机遇,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把氢能产业发展为产值超1000亿元的主导产业。 搭建创新平台 本次大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分享与观点碰撞。此外,现场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特聘科学家聘书,为李献国、刘科、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等院士专家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顾问聘书。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成立了由华电、包钢、国能、北奔、中燃、中浩组成的“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为共绘包头氢能产业发展蓝图凝聚起澎湃动力。 “‘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在企业间能够发挥协调作用。希望联盟中的企业找到合理平衡点,增加包头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刘科说。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院士专家攻关核心技术,包头正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强氢技术、育氢产业”为使命,推动氢能产业向更高层级发展。 “包头追‘氢’逐绿的决心,写在新能源电站的矩阵间,写在纵横百里的输氢管道上,更写在每一位氢能奋斗者的目光中。”陈之常表示,包头诚邀政产学研用各类英才,共攀技术高峰,共拓应用蓝海,共筑产业生态,共同打造“氢动北疆”的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 《北京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将超千亿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1
    • 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随着这些领域不断突破,北京作为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不断形成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优势,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近日从北京市经信局获悉,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将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营收力争超过1000亿元。 北京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 放眼全球,新型储能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经济体逐步将发展新型储能上升为国家或地区战略,各类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成本下降趋势明显,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预测,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保持30%到40%的年复合增长率。我国新型储能具备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全世界超70%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多项储能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并跑甚至领跑阶段。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北京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在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要素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已超400亿元。 北京市经信局介绍,《方案》提出实施关键技术突破、数智融合示范、产业集群打造、生态平台构建四大任务,构建新型储能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良好生态,力争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数智融合、公共服务三项能力领先全国的阶段目标,推动新型储能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高地。 南北布局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 目前,北京新型储能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南一北”两个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汇集一批细分领域优质企业。《方案》基于北京及天津、河北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特色,谋划了“三城创新引领、两区集聚带动、多点协同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这三大科学城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打造新型储能创新策源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从“一南一北”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来看,北部以中关村科学城和“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建设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基地,布局数字能源、公共服务和先进制造等环节,打造“融合创新区”;南部以中关村房山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设高端制造基地,打造“协同发展区”。 明年产业营收将超600亿元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面向新型储能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发展需求,北京将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储能等三大领域,瞄准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储能安全、数据管理、回收利用等五大共性技术方向,组织实施8项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布局前瞻领域。”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计划,到2025年,北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突破5到10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智能装备,在长时储能、储能安全、系统集成等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平台,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到2027年,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国内前列,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力争超过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