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物数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环境效应研究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12-23
  • 近日,武汉物数所李从刚研究组在限域条件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 Chem. Int. Ed)。

    限域环境在细胞中普遍存在,比如分子伴侣蛋白GroEL,核糖体的肽链通道等分子机器,以及多种细胞器中的膜间隙等。已有研究表明限域环境对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等均有影响,但限域对多结构域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知之甚少。

    核磁共振波谱是获取复杂环境下蛋白质高分辨结构与功能的最有力手段。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在模拟限域环境反胶束中研究了重要信号转导蛋白─钙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1)钙调蛋白的结构与稀溶液中显著不同,在稀溶液中钙调蛋白主要以伸展的结构存在,而在限域环境中则形成了紧凑的球形结构;2)在稀溶液中钙调蛋白与MLCK肽、AcN19肽、somatostatin肽均能相互作用;而在限域环境中,钙调蛋白与MLCK和AcN19肽能结合,与somatostatin肽则几乎不能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两种环境下功能不同的原因是空间体积效应,而非亲和力的差异。该研究解析了第一个限域环境下双结构域蛋白质的高分辨结构,为理解蛋白质功能的环境效应提供了结构基础。同时,该研究提示细胞有可能利用限域环境来调控一些生物大分子的功能。

  • 原文来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ge.201609639/full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在蛋白质五级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3-14
    •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通常被分为一到四级。但是在细胞拥挤环境下,胞内其它大分子和目标蛋白质形成瞬态复合物,也被称为蛋白质“五级结构”,而导致五级结构形成的作用力被称为五级作用力( quinary interaction )。但是关于该作用力的研究难度大,相关报道很少。青岛能源所仿真模拟团队利用该团队发展的核磁共振 - 远程化学位移扰动方法( chemical shift perturbations , CSPs )(图 1 )(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2816 ),研究了蛋白质在细胞裂解液环境下的五级作用力。   研究发现,目标蛋白质和细胞裂解液中的大分子之间的五级作用削弱了蛋白质带电残基产生的电场(图 2 ) , 但并不改变蛋白质的主链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电场的削弱和侧链电荷的位置以及符号(正 / 负)有一定的关联。该结果暗示,五级作用力的存在可能会改变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即从试管里获得...
  • 《小麦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应用价值分析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5
    •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种子中,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与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贝方式存在于六个复杂的染色体位点(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积累量一般占籽粒总蛋白含量的40-50%,对面筋、面团的功能以及各类终用途品质(如面包加工品质)的优劣有重要影响。传统遗传学研究表明醇溶蛋白可能在平衡面团弹性和延展性中发挥作用,但利用转基因技术降低醇溶蛋白基因表达后,面团功能,尤其是弹性指标,反而会明显提高,表明小麦醇溶蛋白的含量与功能有进一步调控和优化的可能。 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道文团队以冬小麦品种小偃81为材料,分别制备了六个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的缺失突变体,为解析其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在该研究中,团队对位于6D染色体短臂的Gli-D2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BAC克隆测序和拼接,获得了该位点的421 kb序列,注释出了10个a-醇溶蛋白的编码基因,其中7个结构完整并在发育籽粒中高水平表达。在物理结构和基因组成等方面,小偃81的Gli-D2与中国春小麦以及小麦D基因组供体粗山羊草中的直向同源位点间存在较大差别,表明Gli-D2在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发现小偃81和Gli-D2缺失系(DLGliD2)在株高、生育期以及籽粒产量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别,但DLGliD2的面筋、面团、面包加工品质以及籽粒赖氨酸含量显着优于小偃81。转录组学和生化试验表明,DLGliD2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降低、谷蛋白和谷蛋白大聚体含量上升、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表达与活性也明显升高,这是DLGliD2面包加工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Gli-D2的缺失变异转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可进一步提高其面筋与面团功能指标以及面包加工品质。因此,该研究为解析栽培小麦Gli-D2位点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新信息,创制出了对改良小麦终用途和营养功能品质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综合该研究以及前人发表的结果,团队建议适当降低醇溶蛋白(或其同源蛋白)的含量是改进小麦以及其它禾本科作物籽粒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关论文发表于The Plant Journal (DOI:10.1111/tpj.13956),博士生李达和靳怀冰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王道文和副研究员董玲丽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农业部西部区域研究中心博士霍纳新和顾永强也为研究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主要由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100500)、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31471483)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XDA0802030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