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成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2-21
  • 12月12日,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举行,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大学等各方代表150余人应邀参会。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启敏代表北京大学致欢迎词。他指出,公共卫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定位为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领域的国家级高端智库,为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决策的科技支撑,为提高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探索高水平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李立明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战略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和主要定位。他指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更加凸显了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因此,北京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于建设一个国家级高端智库、一流科技支撑平台、数字公众健康中心以及社会动员与人力开发基地。

    随后,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正式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战略研究中心的决定。他指出,该中心是北京大学的实体学术机构,实行主任负责制。学校聘请李立明担任中心主任。中心设立科学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分别由郝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詹启敏担任主任委员。同时,中心已聘请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组成科学顾问委员会以及由不同部门学术、教育和管理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Gauden Galea),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马晓伟,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分别向战略研究中心的成立致词表示祝贺。随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等向到场专家颁发聘书。

    成立大会同时召开了学术报告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和詹启敏分别作了题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疫情防控背景下对医学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分别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角度和疫情后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角度为战略研究中心提出了目标与方向。

    与会有关专家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战略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智库的问世。战略研究中心将围绕着政策研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科学研究、信息研究、教育培训四个领域开展工作,为循证健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降低我国双重疾病负担提供本土科学证据,为精准防控提供支撑;为突发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实践防范开展预警预测预报工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平台;为全社会动员、全民健康教育、医药卫生领域与非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培训提供基地。

    与会专家还表示,战略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公众健康和重大疫情防控,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社区居民健康生活做出专业化的技术支撑。

相关报告
  • 《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普及健康饮食:新冠肺炎的康复要求饮食不能只解决饥饿问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李荣
    • 发布时间:2020-10-14
    • 2020年9月23日,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普及健康饮食:新冠肺炎的康复要求饮食不能只解决饥饿问题》。该报告指出新冠肺炎凸显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新冠肺炎是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的结合,而不良饮食习惯会促使慢性疾病多发,肥胖的美国人因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是其四倍,而重度肥胖的美国人则是住院的六倍。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还揭示了当前粮食保障系统存在人无法及时获得健康食品的缺陷问题,营养食品,例如水果,蔬菜和动物源性食品,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贫困人群的突然增加,加上营养食品供应的减少,意味着粮食危险的人群在最需要健康食品时获得健康食品的机会有限。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弱势人口都遭受营养不良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并因Covid-19等传染病而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2020年全球营养报告》强调了食品和卫生系统各方面的不平等,并就各国政府应建立公平、有弹性且可持续的食品和卫生系统提出对策建议,如确保粮食和农业政策有利于水果蔬菜等作物的生产体系;提供激励措施以支持生产经营作物的小农;保护食品价值链以增强食品系统的恢复力;提高食物系统效率以减少食物浪费;建立更好更及时的健康饮食国家数据监测系统等。
  • 《都市圈发展与疫情防控的空间策略》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25
    • 都市圈是我国经济的核心增长空间。恢复都市圈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秩序,需要依托完整的都市圈经济空间体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都市圈跨界流动及其治理问题凸显,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主要都市圈迎来人口回流潮,对都市圈发展与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都市圈建设要做好重大疫情或灾害的防控规划 都市圈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联系密切。既有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即都市圈的核心依托,也有以交通廊道为载体、链接中心区和周边中小城镇的发展轴线,即都市圈发展的主动脉;既有中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所构成的圈层区域,即支撑核心城市发展的广阔腹地,也有在都市圈发展腹地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节点城市,构成了都市圈的新增长极。 以往的都市圈发展规划与实践聚焦城市职能、产业空间、交通系统等的组织和优化,缺乏系统应对全国性重大疫情或灾害的防控规划及治理预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都市圈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地方疫情防控主要以行政属地为主,城市封闭式疫情防控已取得了阶段性结果,有效阻隔了疫情传播。然而,企业复工在即,经济活动亟须恢复,国际跨境、全国各大区域及都市圈内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即将恢复,区域疫情防控态势发生新的变化,亟须形成新的常态化的都市圈跨界流动及跨界地区的疫情防控空间策略。 都市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建议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针对都市圈疫情防控需要及长效治理体系的构建,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区域内部构建分阶段、分级、分类疫情空间管控体系。长三角区域防疫圈内,人流与物流运转频繁,有必要进行整体协同防疫,以都市圈为防疫资源与防疫空间的调配与操作单元,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分别形成体系化、分类分级的疫情治理与防控物资及设施保障圈,在稳定内部疫情的同时,重点对日常跨界通勤流较大、同城化程度较高的边界地区,如“上海—苏州(昆山)”“南京—句容/马鞍山”等,进行协同防控,制定和实施都市圈疫情综合防护应对计划。在地方性防疫资源短缺问题上,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统筹调配,实现就地就近的生产和供给,如口罩、消毒水及特效药物等,建立区域性“生产—供应”体系,逐步解决跨区域长距离防疫物资调动问题。 第二,制定城际跨界流动人群健康监测及应对方案。复工潮开启,居民跨界流动难以避免,疫情防控工作更加迫切,城际联防联控是解决疫情跨界传播的关键。当前,城际防控理念将逐步从“围堵、封闭”转向“跟踪、监测”。城际联防联治对恢复都市圈经济社会秩序至关重要,要求对跨界人口流动的规模、职住空间的分布、城际流动人口健康状态的跟踪与监测、城际疫情信息的互联互通等掌握得更为精确,并及时找到“关键接触点”,实施有效的应对举措。此外,针对疫情治理的阶段性变化,跨区域的规模化人口流动已开始出现,“地方飞地”“地方性聚居”等人口流动情况也在增多,可以社区或园区为基本单元进行综合疫情防治,特殊时期及时划定防疫片区,快速改造集中收治空间,集中收治疑似病例及患者,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在本次疫情治理工作中,社区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可替代,未来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功能,继续赋予社区层级一定的事权与物权,持续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强化社区居民出行轨迹跟踪调查及健康状态监测,为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做足准备。 第三,探索极端条件下的都市圈危机应对预案。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应重新评估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面对风险,应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在高度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中,偶发性事件随时可能因为“蝴蝶效应”而快速扩散,破坏性能级不断提升,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市圈治理要全面评估城市及区域的抗风险能力,探索极端条件下都市圈发展与治理预案,建立都市圈尺度的危机时期“生产—供应”空间体系。特别是对都市圈生产体系的规划和政策干预要有危机意识。例如,避免对目前单位产值较低但关系百姓民生的第二产业(如纺织业)实施“一刀切”的腾退清理,保护都市圈尺度下的全产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