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计划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3-14
  • 汽车制造商长安汽车宣布,若2026年车辆测试成功,计划于2027年开始量产固态电池。在投资者会议上,长安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将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应用于原型车。

    长安声称,其固态电池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可超过1500公里,能量密度高达400 Wh/kg,但这一数据尚未得到独立验证。公司计划在2026年进行车载测试,并于2027年实现量产。长安表示,其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提高了70%,旨在解决当前液态电解质锂电池的安全隐患。

    长安是少数几家计划在2027年量产电动汽车固态电池的中国企业之一。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去年也公布了类似的量产计划。

    2024年4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固态电池技术尚未成熟,且面临量产成本挑战。但他也指出,由于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接近350 Wh/kg的上限,固态电池技术潜力巨大。

  • 原文来源:https://www.electrive.com/2025/03/13/changan-plans-for-solid-state-battery-mass-production-in-2027/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丰田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推迟至2030年》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转自国际充换电网(来源:TOP新能源) 丰田汽车预测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将推迟到2030年以后,原先的预计量产时间为2027年,此变更意味着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开发面临挑战。 据悉,丰田拥有超过1000项全固态电池专利,展现出其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尽管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丰田依然计划到2030年销售350万辆以上的电动汽车。 业内推测,尽管丰田的目标是在2027年前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但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车辆的数量预计不会超过1万辆。 根据丰田的路线图,从2026年开始,液体锂离子电池将成为主流,提供超过497英里的续航里程。而计划于2027-2028年推出的高性能双极变种将进一步将续航里程提高到超过621英里。此外,更实惠的磷酸铁锂(LFP)版本也将在2026-2027年左右推出,其续航里程将超过372英里。 与此同时,丰田和日本石油化学公司Edemitz的合作关系旨在为2030年全固态电池的正式量产奠定基础。 专家们对丰田生产全固态电池的时间表示怀疑,并认为由于量产推迟,该技术将很难对电动汽车市场产生显著影响。预计2030年350万辆电动汽车中,绝大多数将依旧采用目前主流的锂离子液体电解质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