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监测近海营养盐浓度的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7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王迪峰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遥感领域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发表了题为“A New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Method for Nutrients in Coastal Waters”(一种新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监测近海营养盐浓度的方法)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海洋二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黄菁菁,通讯作者为海洋二所王迪峰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上海交大与海洋二所联培硕士研究生李鸿喆,海洋二所何贤强研究员,白雁研究员与龚芳高级工程师。

    海水养殖是一项重要的近海经济活动,过度养殖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恶化。养殖海域的营养物质浓度(主要是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是表征海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现场监测方法在时空上存在限制,而遥感技术具有高空间覆盖和长时间序列监测的优势,然而当前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估测营养盐浓度的难点主要在于匹配的数据量较少,算法的精度有待提升等等。

    本研究以温州苍南县大渔湾为主要研究区,该海域长期进行着海带的养殖。针对匹配数据量较少的问题,创新性地通过双星联合(Sentinel-2和Sentinel-3)的方法进行解决。将覆盖温州近海的Sentinel-3L2级数据与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匹配,然后,通过Sentinel-2(大气校正后)和Sentinel-3之间的光谱对应转换获取了Sentinel-2波段和实测数据之间的匹配数据集。相对于Sentinel-2单独与实测数据进行匹配仅能匹配到10个站位的数据,通过双星联合的方法增加到了112个,大大提高了匹配数据量。

    针对算法的精度有待提升的问题,本研究使用了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和高斯回归模型)构建了具有独立验证过程的反演模型,为防止过拟合,采用了5折交叉验证。得到无机氮模型验证集的RMSE为0.13mg/L,活性磷酸盐验证集的RMSE为0.013mg/L,R2大于0.6。应用模型得到长时序的大渔湾营养盐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季节的营养盐平均浓度,整体而言,大渔湾的营养盐在冬季高,夏季低。

    在此基础上,为分析营养盐变化的调控机制,着重分析了养殖筏架的变化情况和降水的情况。从遥感影像上提取养殖筏架的面积信息,发现大渔湾的养殖筏架一般出现于每年的9月底10月初,于次年的3月中几乎完全消失,数量于12月达到最大值。结合营养盐反演结果,发现养殖期内营养盐的浓度显著大于非养殖期。综合温州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月至8月)及其各月降水情况显示,整体营养物质浓度与养殖筏架面积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且与养殖筏架面积的相关性强于与降水的相关性。

    本研究实现了近岸海域高空间分辨率的营养盐遥感监测,给出了2015-2022年间大渔湾营养盐浓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变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高分辨率遥感在近海养殖环境监测应用中的实用化给出了一条新的思路。相关技术作为成果“高分辨率入海排污及近海水质卫星遥感监视监测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入选了“2023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大科技创新”,并在今年亚运会帆船比赛期间为海洋环境质量保障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是科研支撑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

    论文引用: Huang, J.; Wang, D.; Pan, S.; Li, H.; Gong, F.; Hu, H.; He, X.; Bai, Y.; Zheng, Z. A New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Method for Nutrients in Coastal Waters. IEEE Trans.

  • 原文来源:https://www.sio.org.cn/a/yjcg/22395.html
相关报告
  • 《新研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沿海死亡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01
    • 目前对全球海洋死亡区时空演化还知之甚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一种监测方法,利用遥感来认识和预测不断变化的海洋“死亡区”。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上。 研究人员表示,探究海洋死亡区的位置和变化规律是缓解海洋恶性环境问题的第一步。但传统方法无法用于大规模的海洋监测工作。死亡区又称为无氧区,指水体缺氧到生物无法生存的程度。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化肥径流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的藻类遗体沉入水底并腐烂,消耗水中溶解氧气,使水体发生缺氧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如鱼类)窒息。 死亡区很难识别和追踪,通常通过水样来观察。该研究以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墨西哥湾作为示范点,利用卫星观测来监测海洋深处的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补充了水采样的数据,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卫星视图。除了预测缺氧区的大小外,该研究还提供了更多关于死亡地带发生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长的信息,从而能够近乎实时地对缺氧区进行建模预测。 据报道,自1995年以来海岸附近至少有500个沿海死亡区,总面积超过英国,危及渔业、娱乐和海洋的整体健康。而且气候变化正在加剧缺氧。该研究团队指出,有必要建立一个全球海岸观测网络,综合和共享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预测和报道不断变化的海岸。(张灿影 编辑)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发表珊瑚礁底质反射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反演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声学与遥感研究室在地球科学一区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IF=7.6)上发表了题为“Satellite retrieval of bottom reflectance from high-spatial-resolution multispectral imagery in shallow coral reef waters”的研究论文。陈本清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室黄二辉副研究员,合作者包括杨燕明研究员、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的邹斌研究员和林明森研究员以及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许文锋教授级高工和田永强高级工程师。 在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干扰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珊瑚礁生态系统正经历不断退化,掌握最新的珊瑚礁底栖分布情况是珊瑚礁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珊瑚礁底质反射率是指示珊瑚礁底栖状态和类型变化的重要遥感参数之一。然而从卫星遥感数据中准确反演珊瑚礁多波段底质反射率仍具有挑战性。 针对挑战,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方程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两个独立于底质类型和水深的底质反射率方程,利用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遥感图像,可准确反演获得珊瑚礁蓝、绿波段底质反射率数据。与以往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无需额外辅助数据即可同时获取大面积和蓝绿两个波段珊瑚礁底质反射率数据的优点。 基于珊瑚礁水体遥感反射率模拟数据集的反演与评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蓝色和绿色波段表现良好,且不受水体深度变化的影响。除440nm波长CDOM光谱吸收系数[aCDOM (440)]为 0.1 m-1 和叶绿素浓度(CCHL)≥0.5μg/L 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的蓝波段底质反射率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 0.02;当 aCDOM(440) < 0.05 m-1、非色素颗粒物浓度 (CNAP) < 0.25 mg/L 和叶绿素浓度 (CCHL) < 0.5μg/L 时,绿波段底质反射率RMSE相对较低。将该方法应用于西沙晋卿岛和瓦胡岛Kaneohe湾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图像,反演获得的蓝绿波段底质反射率很好地校正了由于水体影响而导致的珊瑚礁反射率光谱畸变。与收集的珊瑚礁和砂质光谱反射率实测数据对比,反演得到的蓝绿波段反射率光谱幅度和形状均是准确的。研究最后讨论并分析了水体性质的空间不均匀性、用于估算总漫射衰减系数波段比的像元采样纯净度以及图像辐射校正误差等因素对底质反射率反演的影响。 目前,全球珊瑚礁底栖类型高分辨率分布数据较为稀缺,本研究能为珊瑚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做出贡献。 该研究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rant #42176178)、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0011,2020017)和国家高分专项(Grant 41-Y30F07-9001-20/22)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984322500130X#s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