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美国科学天才奖发榜!16名华裔高中生入围「少年诺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25
  • 近日,美国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的高中生STEM竞赛奖「雷杰纳隆科学奖」公布,来自全美各地的1760名高中生(高年级)带着自己独立完成的完整实验和报告参赛,研究涵盖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最终有40名入围决赛,角逐总额180多万美元的奖金。

    今年的科学天才奖奖励了学生在无限匹配算法,机器学习评估新药和水过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少年诺奖前10强


    第一名是Yunseo Choi,奖金25万美元,来自全美顶尖高中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她的研究项目关于为无数的事物或人扮演理论上的「媒人」。项目研究了适用于有限对偶的匹配算法,并确定了哪些重要性质仍然适用于无限对偶。匹配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包括器官捐献者与受赠者的匹配、指派医学院申请者轮换以及在约会应用程序中为潜在CP配对。



    第二名是Noah Getz,获得了17.5万美元的奖金,他来自Bronx Science(该校数学和科学学科最为出名,培养出了8名诺奖得主、8名普利策奖得主),他的研究调整了计算机模型识别有希望的药物化合物的方法,这可以加速新药的发现,成本也更低。这一方法将分类视为一个信息检索任务,类似于浏览器搜索的排名结果。在进行模型测试时,Getz发现有两种药物可以显著降低与阿尔茨海默症和新冠有关的炎症标记物的水平。



    第三名是Eshani Jha,获得了15万美元的奖金,她来自加州圣何塞的公立高中Lynbrook High School,她开发的生物炭过滤系统可以去除饮用水中的塑料微粒、药品、杀虫剂和重金属(如砷、镉、铅、汞)。生物炭具有类似于木炭的特性,但由于可以从生物废料中提取,因此更具可持续性,价格也更低廉。Jha发现,通过增加其表面积和碳含量,以及通过添加某些化学修饰来提高其隔离污染物的能力,可以提高其有效性。而且这一过滤器每月花费不到一美元。



    第四名是Gopal Goel,来自波特兰市Krishma高中,获得了10万美元奖金,他的数学研究将两个关于随机性和概率的学科联系起来。之前的研究表明,这种联系是存在的,但Gopal指出,这种联系在本质上要普遍得多。他相信他的工作对核物理、量子场论和气象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会很有帮助,并希望能帮助寻找量子引力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万物理论」。

    图片

    第五名是Timothy Qian(钱承磊),获得了9万美元的奖励,他来自蒙哥马利布莱尔高中,他研究如何利用量子力学来提高电场或磁场等物理量的测量精度,实现字段属性(Field Properties)的最优化测量,可用于医学和化学的纳米级核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图片

    第六名是Vetri Vel,获得了8万美元的奖金,他来自缅因州Bangor高中,他设计了一个深度学习系统,其免提检测系统能够区分不同的图像来识别倒下的人,平均准确率为98% 。在一个邻居独自在家倒下后,他开始了他的计划。跌倒是导致老年人致命伤害的主要原因。



    第七名是Alay Shah,来自Plano West Senior HIgh School,获得7万美元的奖金,他开发了一套通过追踪眼动来识别神经障碍的诊断工具,并希望这套工具可以成为核磁共振(MRI)的低成本替代品。在对帕金森氏症、痴呆、多发性硬化症和多动症患者的临床试验中,Alay 发现了与每种疾病相关的独特的眼睛模式。



    第八名是Wenjun Hou(侯文骏),来自Jesuit High School,获得了6万美元的奖金。他利用量子计算解决计算机科学领域众所周知的「背包问题」(knapsack problem),他不仅自己写出一套新的量子算法,还设计了量子硬件用于其算法的中心组件(central component),该作法此前从未有过。



    第九名是Vivian Yee(余颖琪),来自International Academy,她获得了5万美元的奖金,她研究纽约市新冠病毒在各区传播与感染的不平等,利用建模传播率、治愈率、死亡率,综合住房、教育和就业状况等因素,发现新冠病毒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社区传播率和死亡率更高;她的研究结果已被纳入国会新冠行动小组(Congressional Coronavirus Task Force)的「共识备忘录」(Consensus Memorandum),可望指导未来公共卫生方面的政策制定。



    第十名是Sam Christian,来自奥斯汀的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cademy,获得了4万美元奖金。奖励他从众多天文台和美国宇航局的 TESS 望远镜中寻找和观察69个宽双星系统中的行星运动,这些系统是相隔一光年的双星系统。他指出,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双星系统的轨道一致。他的发现,如果应用到更大的样本中,可能会进一步阐明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除了前10名之外,其余30位选手都将获得2.5万美元的奖金。


    获奖华裔生获哈佛提前录取


    在今年40位获奖选手中,有16名华裔,占比40%,延续了亚裔在考试、比赛上的传统优势。

    其中,获奖学生Jessica Zhang,中文名张济杭目前她已经获得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

    她的研究课题是「紧切触几何在实心环上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ight Contact Structures on a Solid Torus)。

    张济杭就读于旧金山私立学校Proof School,这是一所专注于数学教育的小学校。她现在是12年级生,即将在今年毕业。她表示,学校很小,整一个年级只有11人。因为学校平时专注于数学的教育,一般整个下午都会上数学课,上午则是其他科学、文学、历史等课程。

    据了解,因为这所高中以数学教育闻名,在申请的时候,学生不一定要数学成绩多优秀,但是学校会希望入学的学生要热爱数学。

    她的父母是北京大学化学专业的同学,留学美国之后来到湾区工作便留下。 


    历史悠久的科学天才奖,钱永健曾获此奖项


    科学天才奖是非营利组织「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旗下项目,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中生科学竞赛,距今已有76年历史。

    科学天才奖有着「少年诺奖」之称,从这一项目中走出了13个诺贝尔奖、13个国家科学奖章、6个突破奖、22个麦克阿瑟基金会奖学金和2个菲尔兹奖获得者。

    据调查,在近两年500多名半决赛入围者中,50-57%入围者最后都进入了「哈耶普斯麻」五校,70-76%进入全美排名前15名的学校。



    早先「科学天才奖」分为「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全球福祉」(Global Good)和「创新」(Innovation)三个领域,三领域取前三名学子颁发25万至15万美元不等的奖金。从2017年起,再生元制药成为这一奖项的第三大赞助商,持续十年,并拿出1亿美元作为奖金,再生元取消了之前的分类,改为40名决赛选手取前十名,前三名依次发放25万美元元、17.5万美元、15万美元奖金;第四名获10万美元,之后奖金按名次递减1万美元。

    1942年西屋公司(Westinghouse)成为该竞赛首个冠名赞助商,1988年英特尔接棒,直到2015年9月宣布停止赞助,2016年5月再生元制药接手。

    老布什总统曾评价英特尔科学奖「是科学界的超级杯」。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获得该奖,包含罗德·霍夫曼、戴维·芒福德、谢尔登·格拉肖、沃特·吉尔伯特、钱永健等人。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0MTk1MA==&mid=2652103605&idx=1&sn=2c3fba485787e2b448d83d4d23af5c00&chksm=f1209744c6571e52efc152a8a7dceaf39fdb38259f19e6579ed4531e2f3e542132b569717104&mpshare=1&scene=23&srcid=0325DoS23lCGTxOxoL0PB0qD&sharer_sharetime=1616631061491&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他们站在世界之颠!30位从中国走进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2
    • 美国科学院公布了最新一期院士名单。共有六位华人学者入围,其中四位是在中国大陆完成本科教育后赴美深造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全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学院之一。2004年,王晓东恢复高考后第一位在大陆完成本科教育,走向世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后,越来越多的华人科学家得到美国学术界的认可。 本文为您盘点的30位华人科学家,都出生在中国大陆,也都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在大陆国内完成了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后赴美留学深造的,目前都堪称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们中间相当一批人,近些年来又陆续回到祖国服务。 科学无国界,他们都是华人科学家的骄傲。 四十年来大陆高校走出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王晓东 1963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1984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是当时获选院士最年轻的一位。王晓东的主要贡献是解密了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途径的关键过程,他是离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新一代中国留学生之一。 2、谢宇 195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冶金工程专业,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科学史硕士和社会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美国国家科学院中社会科学家极少,他是社会政治组中最年轻的院士,也是社会科学部(包括经济、心理、人类和社会)唯一的亚裔院士。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相关人才计划”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教授。谢宇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统计方法、人口学、科学社会学和中国研究。他在推动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发展出一系列分析分类变量的新方法,尤其是他的对数乘积分层效应模式(又称“unidiff”模式)已成为比较研究中(包括跨国家和跨时间比较)分析离散结果最为标准的统计方法。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3、朱健康 1967年生于中国安徽省阜南县。1987获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学士学位,1990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植物学硕士学位, 1993获得普度大学植物生理学博士学位。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科学家,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在植物抗旱、耐盐与耐低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是世界植物科学领域发表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4、周忠和 1965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8月周忠和就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5、谢晓亮 出身于化学世家,其父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谢有畅教授。谢晓亮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攻读研究生。1985年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工作,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系终身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单分子光谱检测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2011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6、叶军 1967年1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85-1989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97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2009任正教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叶军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霍尔的学生,于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7、李家洋 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县,1982年初获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1年10月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8、董欣年 1982年获得武汉大学生物学系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8年,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位于芝加哥),获得分子生物学理学博士。1988至199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历任杜克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水杨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细胞内和体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骆利群 1966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81年初中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5年,他被中国科学院生化所免试录取为研究生,1986年1月获郭沫若奖学金,1987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6月获博士学位。1992年9月,骆利群博士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6月,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神经元”的“神经的发育”。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0、庄小威 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87年苏州中学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1997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1997年—2001年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2001年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6年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1、张杰 1958年1月出生于山西太原,原籍河北邢州。1982年、1985年在内蒙古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8年在德国马普学会量子光学所和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1999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2006年11月27日起接替谢绳武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2、陈雪梅 1966年生于中国哈尔滨,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罗格斯大学助理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教授,长期从事microRNA和花器官发育研究,是最先从植物体中分离出microRNAs的研究团队之一。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3、邓兴旺 1982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89年—1991年:博士后在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研究拟南芥光形态建成的分子遗传学分析,以及燕麦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活体DNase指纹分析。邓兴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现任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教授。邓兴旺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95年因他在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有关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绩,荣获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4、杨薇 1983年复旦大学生物化学本科毕业,199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进入NIH工作,现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教授。杨薇对DNA修复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2013年被评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5、施一公 1967年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副校长。2018年出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beta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201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6、陈志坚 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在美国拥有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陈志坚的成就包括在理解先天免疫系统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人体对感染的第一和总体反应。他的最新发现为认识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提供了深远的新的洞察,可能为开发亟需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铺平道路。2014年入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7、郁彬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5年获陈省身数学交流项目资助前往美国,于1987年和1990年分别获伯克利大学统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她曾执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并且曾经是贝尔实验室的技术研究成员。她在2009年到2012年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系主任,还是北大微软统计和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创办者和主任之一。郁彬教授是统计理论、高维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面国际著名学者。她的交叉学科研究即广泛又深入,包括神经科学、遥感、生物信息、及文本总结。她的多项工作均在理论和应用领域有很大影响,其中最近的一项工作,与合作者利用fMRI分析解码人类在观看影片时的大脑视觉信号来重建影片中的影像,该工作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top 50发明之一。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8、何胜洋 出生于浙江省一个只有300人的村子,198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于康乃尔大学,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导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发病机理,找到真核细胞的工作机制。2011年,何胜阳获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Gordon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启动的基础植物学研究计划资助,与另外14名学者分享7500万美元的科研基金。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沈志勋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5年在罗格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沈志勋在凝聚态物理和复杂材料领域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凝聚态物理领域一流科学家。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吴皓 于1982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学接受医学预科教育,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主攻医学。之后,吴皓在美国普渡大学迈克尔·罗斯曼(Michael Rossmann)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于1992年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她成为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助理教授,2003年被评为教授。2012年,吴皓被聘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药理学教授,并担任波士顿儿童医院高级研究员,201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皓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主要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和电子显微镜解析免疫相关蛋白结构,从而阐释免疫受体尤其是天然免疫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1、张首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1980年前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之后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1987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级研究员。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张首晟在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在他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同年,张首晟领导团队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3、戴宏杰 196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8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06年至今任该校教授。纳米技术专家,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4、孟祥金 1985年获山东滨州医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武汉大学医学院(原湖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过一段时间,1999年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分子病毒学助理教授,2007年至今任该校教授。分子病毒学专家,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5、杨培东 1971年出生于中国江苏苏州,198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99年他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后被聘为终身教授。他获得过很多奖项,包括2015年度的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2014年英国汤森路透公司预测杨培东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纳米材料学家,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6、袁钧瑛 1982年获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后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通过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生教授;2005年袁钧瑛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2年入选中组部顶尖相关人才计划,筹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任主任;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7、林海帆 1982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于1990-1994年在嘉内基研究院(CarnegieInstitution for Science )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2006 从教于杜克大学医学院,曾任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杜克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与癌症生物学博士导师,2005年创立杜克大学干细胞研究计划并任创始主任。2006应邀加盟耶鲁大学创建耶鲁干细胞研究中心并任创始主任,至2017年该中心拥有94位教授成员与数百位研究人员与研究生,成为世界最大的干细胞研究机构之一。201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8、丹扬 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神经及脑科学研究。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系教授。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9、高华健 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88年获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德国Max-Planck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美国布朗大学终身教授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5月1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30、文小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量子霍尔液体、高温超导体、拓扑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态,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2016年美国物理学会宣布,文小刚获2017年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巴克利奖。201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 《未来诺奖或出自他们!16位华人学者获美国斯隆研究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2-14
    • 日前,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 (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共有126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 今年华人学者表现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其中大多数华人学者都曾在中国高校接受本科教育。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科技大奖 斯隆研究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旨在奖励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本届奖项获得者分属化学、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等8个领域。 此次斯隆研究奖获奖的126名青年学者,代表目前最有前途的一批青年科学研究员。此次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他们独立研究的质量、创造力、潜力选出各研究领域的明日之星,希望通过斯隆基金会资助这些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学者成为未来的学术领袖。 作为“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迄今为止,已有47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69位获奖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8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6位华人青年科学家获奖 今年华人学者表现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占比达到12.7%。16名青年科学家中,大多数都曾在中国顶尖高校接受本科教育或硕士研究生教育,这项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顶尖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去年一样,今年华人青年科学家中来自北大的本科校友最多,共有7人,遥遥领先其他高校。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北大共有4名本科校友获奖。此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各有1名校友获奖。